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12課

  《入菩薩行論》第12課

  下面我們接著講第二個科判:理證之合理性。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意樂和加行如前所講,意樂就是發心、想法;加行是指行爲,有時指五加行,有時是指行爲——加功用行,它是真正的修法、行爲上的修法。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意樂的所緣是非常廣大的,此處通過對比的方式,讓我們知道行菩提心的利益到底有多大。“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單單思維療愈少數有情頭痛的痛苦,此處的“有情”是指少數有情而不是一切有情;想要遣除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種——頭痛。如果具足這樣的饒益心,不管是菩薩還是一般人,都能獲得無窮無盡的福報。只是對待少數有情,遣除他們的少量痛苦,以這樣的饒益心、利他心就能獲得無盡的福報。下面開始對比:“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何況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想要遣除的是無量有情的無量不安樂,福報就更不可思議了。一方面菩薩想把所有衆生的痛苦、所有不安樂完全去除,不讓衆生感受哪怕一刹那、一絲一毫的痛苦;“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一方面想令衆生具足無量善法的功德、乃至獲得成就佛果的功德。對少數衆生發起利他心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爲了讓衆生獲得廣大資糧,遣除他們無量的痛苦而開始奮發、發願,功德當然更加無量無邊。此處通過推理證明功德是非常巨大的。

  〖某人懷著一顆慈悲的心腸,僅僅想用藥物等治愈少數衆生的頭痛腦熱等,就證明他具有一顆饒益心,也能獲得無量福德。〗“某人”不一定是菩薩,只是任意一個懷著慈悲心的善良人。一般人有慈悲,菩薩也有慈悲。《經莊嚴論》中彌勒菩薩對悲心進行了分類:一般衆生的慈悲是普通悲心,不能叫大悲,加了“大”字的悲心是指菩薩的悲心,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才是大悲。“某人懷著一顆慈悲的心腸,僅僅想用藥物等”:此人想用藥物、咒語、飲食等等方式,治愈少數衆生的頭痛腦熱,這個人看到衆生頭痛就想遣除他們的痛苦,使用各種方便去治愈他們的頭痛,證明他具有一顆饒益心,如果有這樣一顆饒益心並如此發願,就能夠獲得無量福德。

  《妙臂請問經》也有類似的描述:我們只是想要遣除衆生的老苦都會獲得很多功德,更何況發心要遣除一切衆生一切種類的痛苦,如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等等,當然功德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議,這是從“遣除衆生痛苦”的角度宣講的。從“讓衆生獲得安樂”的角度講,讓衆生獲得暫時的安樂,如不用操心住房、衣食、生活資具等等。這樣的心衆生可以發,菩薩也可以發,而讓衆生獲得殊勝的安樂、乃至令衆生獲得最殊勝的佛果,這樣的發心只會是菩薩發心,利益是非常巨大的。一般世間人因爲沒有學習佛法的緣故,不知道所緣衆生如此廣大、圓滿,不知道痛苦有這麼多種類,佛的遍智能照見所有衆生所有種類的痛苦,佛教導後學弟子要緣所有衆生的一切痛苦發願去遣除。我們平時要經常串習、思考,救度衆生的慈悲心才會逐漸生起、穩固和長大。菩提心不是無因無緣産生的,尤其是想快速産生無造作的菩提心,必須經過刻意串習,要緣詞句的意義反複進行觀修:怎樣利益衆生、怎樣令衆生的痛苦減輕乃至于消失,怎樣令衆生獲得安樂,怎樣讓衆生獲得佛果。如果衆生還沒有獲得解脫、沒有獲得佛果,即便在輪回中感受快樂也只會是短暫的。所以我們發願令衆生究竟獲得解脫、獲得佛果,才是衆生最佳的利益、終極的利益,這也是我們發願讓衆生暫時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夠這樣思考就能夠獲得無量福德。

  〖對此,有些論師是結合匝哦之女的公案進行講解的。〗“對此”,就是對“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這句頌詞,有些論師結合匝哦之女的公案進行講解。此公案在《大圓滿前行》中有描述,匝哦之女是世尊的前世,匝哦之女是男性不是女性。在他出生之前,有幾個哥哥生下來都死了,按當地印度的風俗,取女性的名字容易養活,所以父母就給他取名爲“匝哦之女”。他長大後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種姓是什麼,(在印度,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有固定的種姓,不能越過種姓做其他事情,比如務農就要世代務農,做生意就要世代做生意。)他問母親自己是什麼種姓,他們本來是商主種姓,商主種姓要到大海取寶,母親害怕他會像父親取寶一樣一去不複返,就欺騙他一會說是賣糧食的種姓、一會說是賣衣服的種姓、賣珍寶的種姓等等,最後他知道自己是商主種姓就要去大海取寶,當他把東西准備好要出發時,母親因爲舍不得而抱著他的腿傷心哭泣,他當時大發嗔心說:“我要出海取寶,你還做這種不吉祥的哭泣!”就用腳狠狠踢了母親的頭一走了之。之後他的船在大海中翻了,有些過程在此省略,後來逐漸到了地獄中,因爲用腳踢母親頭的果報成熟的緣故,有個很大的鐵輪在他的頭裏面旋轉,將腦漿打得四處飛濺,非常痛苦。當時他想到:當今整個世間跟我一樣用腳踢母親頭而感受痛苦的人還有很多,願他們所有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承受,願他們解脫這樣的痛苦。他剛發自內心地發起了這個善願,當下鐵輪就消失了,他馬上生到天界中感受安樂。這個公案就是“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的真實例子。以上是結合案例對頌詞所進行的講解。

  〖作爲觀想所緣境的一切衆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渴望使每一位有情具足無量安樂的人,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只是對一個衆生或者少數衆生這樣觀想都能獲得很大的福報,那麼菩薩觀想的所緣境是一切衆生,希望能遣除每一個衆生乃至于很微小的痛苦,不是口頭上說一說,而是發自內心非常願意一切衆生都沒有痛苦,渴望每一位有情都能夠具足無量的安樂,那麼菩薩獲得無量福德就更不言而喻了。就我們自己來說,哪怕一點點痛苦都不願受,一點點的安樂都想獲得,由己推人可知所有衆生都是如此,沒有一個衆生願意受苦,每個衆生都渴望獲得安樂。因此菩薩發願要滿足衆生的希求,願一切衆生遠離一切痛苦,願一切衆生具足無量安樂。不單是這樣發心,而且爲了實踐這樣的願望而去累積功德行持六度萬行。

  雖然我們發願要讓衆生離開痛苦,但還是看到很多衆生在不斷遭受痛苦,沒有辦法去幫助他們,內心當中非常焦急、痛苦,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就必須去做福善累積資糧,當我們福報具足時,就有能力幫助衆生。比如現在我們說要利益一切衆生,但是看到衆生生病時,卻幹著急幫不上忙;所以就發願:以後具足能力時,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能很快于一刹那中消除衆生的一切痛苦,自己就是爲了這個目標去修行、去回向、去發願,等到資糧逐漸圓滿、累積到量時,發願就會成熟,自己就會變成具足這些能力的人,就能夠通過加持或其他的方式遣除所有衆生的痛苦。因此發願遣除所有衆生的痛苦固然很好,但還是沒有辦法親自解決所有衆生的一切痛苦,爲了親自解除衆生痛苦的緣故,必須要修持福善、修持善根,讓這個善根成辦自己心中救度衆生的願望。如釋迦牟尼佛當年發了這樣的願,通過叁無數劫累積資糧成佛之後,就擁有了利益衆生的能力。我們看佛的傳記中有很多記載:很多生病的衆生,單單是看到佛陀就解除了病苦;有些僅僅依靠佛陀放光就解除了病苦;有些是得到佛陀的摩頂就解除了痛苦......這些都是佛在因地發了願,通過累積資糧成熟了利他能力之後,能夠實實在在救度衆生的例子。不單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世界無數的佛都已經具足這種利他的能力,他們正在解除衆生的痛苦,正在進行著將衆生安置于無量安樂妙道的行願。所以現在我們也要這樣發願,也要這樣累積資糧。如果不去做只是發一個空願,永遠沒辦法具足這個能力,爲了具足利他的能力,我們就要非常精進地積累資糧,這就是此處所講的“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世間上任何衆生所發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樂完全超越了整個世間的任何意樂,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産生這種殊勝的菩提心,是應該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不能把生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當做一般的世間之事來看待,更不應有與生起世間善心無有差別的想法,生起菩提心是遠遠超勝世間善心的。此處以父母的心、苦行仙人的心、欲天、梵天的心來對比說明,看看到底他們有沒有菩提心,最後就知道菩提心的確是非常珍貴、非常殊勝的。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菩提心利益衆生的意樂非常殊勝,超勝了世間一般衆生的心,此處就舉幾個例子進行說明。首先以父母爲例:“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是父親具足菩提心?還是母親具足菩提心呢?此處是宣講世間的父母有沒有這樣的菩提心,指的是沒有學過大乘佛教、沒有發過菩提心的一般的世間父…

《《入菩薩行論》第1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