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想要很快、很容易地積累大福德,那就是發菩提心,因爲它的所緣非常廣大,所以沒有比菩提心更殊勝的福德。
〖作爲衆生,盡管有想丟棄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反而屢屢奔波造罪〗這是進一步讓我們了知衆生的可憐之處。我們學習這個論典,不僅要觀察其他衆生還要反觀自己,我就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想離開痛苦的心念,但是因爲以前沒有學佛,現在學佛也不深,沒有深廣敏銳的智慧,對因果取舍之道茫然不知,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認爲沒有錢是貧窮痛苦的因,不否認這是一個因,但它是近因而非主因,我們相續中的不善業才是主因或遠因,因爲不善業導致我們在今生沒有能力擁有很多錢財,因爲沒有錢財之緣故,導致現在很痛苦。不善業與沒有錢二者一個是主要因,一個是次要因,需要分清主次。我們不了知還有遠因即主要因,往往把次要因即眼前因當成唯一因,所以就認爲只要有錢就是解決貧窮的因,就能擺脫貧窮的痛苦,爲了達到這個目標而拚命想賺錢。但是因爲沒考慮到相續中不善業這個主因,再怎麼努力也賺不到錢。如果僅憑求財的願望能不能實現?每個人在外工作都有一種強烈的想要獲得財富的心願,但最後有的人能夠實現,有的人就實現不了,這就是現實。所以要知道痛苦的因是不善業,如果對此不了知,反而屢屢奔波造罪,如前所講,必然所願與所行背道而馳。
換一個角度說,〖雖然也想得到快樂,卻全然不曉得快樂的方法,以這樣的無明愚癡而棄離善業,結果將自己的安樂象怨敵一樣毀滅。〗我們想得到快樂,但是不知道獲得快樂的方法。前面講過,有些人認爲:得到快樂就是享用衣食、擁有住房及其它資具;有時候修煉禅定、練習瑜伽,身心也能快樂,通過這些方式快樂就自然具足了,其實這些方法只是快樂的次要因緣而不是主要因緣。快樂的主要因緣是善業,如果內心有善業,這些次要的因緣很容易具足;如果沒有或缺少善業,這些次要的因緣很難以具足。所以,衆生不知道獲得快樂的方法,因無明愚癡而棄離十善法,結果把自己的快樂像怨敵一樣完全毀滅,根本找不到快樂,今生找不到,來世也會越來越悲慘。
〖對于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這些衆生,懷著大慈心用一切快樂來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菩薩的心量深廣無邊,所緣是所有衆生,發願的對境不僅僅是眼前幾個可憐的乞丐,或是戰爭中境況悲慘的衆生,對所有衆生都平等利益。即便是現在高高在上的梵天帝釋,也被無明痛苦所折磨。菩薩知道衆生沒有離開無明就不可能離開痛苦,都會有痛苦的問題,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要了知衆生的痛苦,必須對叁苦有所了解。有些苦以苦爲苦性;有些苦以變化爲苦性;有些苦以苦因爲苦性,一切衆生沒有不處在苦苦、變苦、行苦叁種痛苦之中的。菩薩了知這些情況並對所有衆生平等發起利益之心。並不是這個衆生很富裕就不是菩薩發願的對象,富裕屬于一種變苦,其快樂是以變壞爲苦的,菩薩仍然對他生起大悲心;對于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衆生,菩薩懷著大悲心用一切快樂盡量滿足他們,然後讓他們修持快樂的因緣十善業、斷除痛苦的來源十惡業。以大慈心用快樂滿足衆生,以大悲心解除衆生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衆生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所以菩薩會經常對衆生講法、宣講苦樂之道,這就是上師仁波切爲什麼經常傳法的原因。衆生聽了法義之後,明了取舍之道,知道苦樂之因,自然而然就對所取、所舍的事情清清楚楚,知道之後勵力行持,一方面可以遣除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一方面在了知苦樂之因後去實踐,真正可以從愚癡中脫離出來。所以菩薩給衆生宣講正法,讓衆生了知取舍之道,這就是對衆生最大的幫助。
〖哪有能與此相提並論的善業?哪有能這般利濟幫助的親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之事呢?〗基于以上幾個因素,所以沒有能與菩提心相提並論的善法,所有的善業無法和菩提心加行的善業相比,也沒有能夠這樣利益幫助我們的親友。因爲菩薩可以完全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完全能夠讓一切衆生獲得快樂,完全能夠遣除衆生相續中的愚癡,這樣的親友在整個世間是找不到的。“依之生起福德之事”是指除了菩提心之外,沒有一個法能夠具足此加行的福德,如前科判所說“其他無有此加行”,這樣的加行只有菩提心才有,其它的善法完全不具足。所以通過學習“菩提心的利益”這一品,我們就完全了知菩提心究竟有什麼利益,就知道菩提心的功德與利益真是太殊勝了!無論如何要開始修菩提心並堅持菩提心,無論如何要傳揚菩提心,讓衆生都能夠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讓衆生都逐漸具足菩提心。作爲一個菩薩,這是應承擔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第一、自行利益;第二、殊勝施主;第叁、殊勝福田;第四、不爲痛苦所害;第五、成爲應理處與皈依處。
己一、自行利益
自行利益的意思是:菩薩不需要任何人囑托,自然而然去行持利益衆生的事情。因爲菩薩生起了菩提心,認爲利益衆生是唯一應做之事,雖然沒有受任何人的囑托,也會自覺去做利他之事。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此頌詞是從對比的角度進行宣講。“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並銘記于心,有機會就酬答恩人,世間人就說這是一個知恩報恩的人;雖然知道他人給予自己很多幫助,但現在能力有限無法報答,只好把這份恩德記在心中,這是知恩沒有報恩;知恩且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報恩就爲人所稱贊。如果酬答恩人的善心尚且應稱贊,“何況未受托”?菩薩沒有受任何人的囑托,沒有因爲別人對自己施恩,爲了報恩才去幫助衆生。雖然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的確有觀想一切衆生爲自己母親的一種知恩報恩的修法,但這種修法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心力,實際情況中菩薩不會像世間人那樣,因爲感恩圖報然後去回報衆生。菩薩是以自主的方式心甘情願去利益衆生,這就是“菩薩未受托”的意思。
“菩薩自樂爲”:菩薩沒有受誰囑托,心甘情願去做利樂衆生的事情,豈不是更加值得贊歎?世人感恩圖報尚且贊歎有加,那麼菩薩利益衆生沒有以想獲得回報爲前提,純粹心甘情願地幫助衆生,當然更加應該贊歎。當然如前所說,菩薩不是爲了得到贊歎才去利益衆生的。但是對我們而言,該贊歎之處理應贊歎。因爲贊歎此種善行,就說明我們對菩薩的利他行爲非常認同。一方面我們生起隨喜能得到功德利益,另一方面此殊勝修法如果大家都知道、都來贊歎,就都願意去行持。比如世間的好人好事通過媒體報道後,得到衆人的交口稱贊,善法宣揚得很圓滿,以後再遇到類似事情,大家都會願意做好事。因此對菩薩而言,並不在乎別人贊歎與否;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很多人都來贊歎菩薩的行爲,其他人就會深受鼓舞、深受啓發,當自己有利益衆生的機會的時候,就會非常願意做、願意成爲菩薩。因此,對菩薩行的贊歎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菩薩行本來就是應贊之處。大乘的很多經典、論典都贊歎了菩薩的行爲、菩薩的發心。在彌勒菩薩造的《經莊嚴論》中,從頭到尾都在贊歎菩薩的不共功德,贊歎菩薩超勝小乘的功德,贊歎菩薩廣大意樂的發心,贊歎菩薩的行爲......所以我們學完之後就覺得:應該發大乘心,應該趨入菩薩行。因爲菩薩的發心、行爲的確太清淨、太殊勝了!如是贊歎之後,學習的人就會非常願意趨入。《入行論》也如是宣講,對于自行利益衆生的菩薩應該高度贊歎。
〖任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贊是“這是知恩報恩的人”,更何況說是沒有受人囑托,也是心甘情願的利樂衆生的菩薩了。〗任何一個世間人如果有感恩圖報之心,人格比較賢善,就會爲人所稱贊:“這個人人品很好,能夠知恩報恩。”如果受人恩惠,反而恩將仇報,那麼肯定被世間人唾棄與呵責。對于感恩圖報的人尚且應該贊歎,更何況沒有受過任何囑托、心甘情願發心利益衆生的菩薩,就更應該值得贊歎了。贊歎的理由與前面分析頌詞時相同,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13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