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3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接之因,而利益众生靠近佛的事业,佛陀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发心成佛的,在佛陀所有的事业中以利益众生为主。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如是说,真正大乘菩萨的所为最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

  如果对供佛的功德有定解,我们就会惊叹:思维利益众生的功德竟然这么大!平时我们非常重视佛陀,最看不起的就是众生,我们认为佛陀与众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于是经常对佛陀恭敬有加,对众生却经常看不起,嘲弄众生,甚至伤害众生等等。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远远胜过供佛的功德,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佛经和论典中再再宣讲的,如果我们诚信佛语、菩萨语,就应诚信利益众生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通过学习这个颂词或是《入行论》的教授,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心态,一方面知道菩提心很殊胜,一定要发菩提心;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对众生的看法。虽然《入行论》后面还有很多教授转变我们对众生的看法,但是现在就已经开始让我们转变了:众生实际上是个大福田,如果能够利益众生,就能够得到巨大的福德。甚至于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就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不仅思维利益众生,而且在行为上也精进利益众生,功德就更大了。结合三层意思,我们就知道一定要发心利益众生,受持行菩提心,因为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确非常巨大。

  行菩提心有时是很广大的事业,有时就是我们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对需要帮助的众生伸出援手,给予物质方面的接济、语言上的安慰;对不了知法义的众生,以清净心对他们讲解,让他们知晓法义。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众生,只要自己发心清净,所得到的利益远远超过以希求喝彩、回报而去利他的福德。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帮助他人,所得到的福报就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受到了功利心的束缚,功德就无法无限地扩展。但是如果以清净的发心去帮助众生,虽然当下未得到什么,但以此颂词的教授即可了知,受持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时,不要因小失大。心态很清净、圆满、广大,所得到的福德就广大;如果心态很狭隘,所得到的功德就微乎其微。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功德因心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体现出学法和不学法的差别,以前不学法,当然就只会为自己、为家庭考虑,认为不考虑众生自己就能够过得更好一点,如果考虑了众生自己就会过得很悲惨。其实如果真正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帮助众生,所获功德利益反而是最大的,因为没有自我的束缚,打破束缚后功德可以增长无穷倍,这就是规律。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佛陀的功德,如果能把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自然就更加超胜无需多言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利益众生:以清净的发心放生时,想到众生从屠刀下得到了解脱,感到很高兴;在众生耳边念佛号,想到它们能因听闻佛号的功德以后会转为人身、遇到佛法而走向解脱,也替它们高兴。诸如此类利益众生都是在成办令佛欢喜的事情。有时道友与道友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一些钱财物质、给予一些安慰,实际上也是在相互利益众生。有些人遇到事情时容易退失信心,就安慰他一下,拉他一把,他就可能战胜违缘;有时在学法的过程中,有些人缺少顺缘,就帮助他们成办顺缘,如上师经常提到的,提供自己的房子做道场等等。只要能够帮助其他众生生起菩提心、善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最多的功德。

  在如何行持菩提心方面,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利益众生有很多方便,只不过有时我们把眼光投放在佛菩萨的事业上,佛菩萨利他的事业很广大,我们做不到;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做之事,只不过没有清净智慧观察不到,或者眼高手低,不愿意做小事,错过很多机缘。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利益众生;如果去利益众生,上述所讲的超胜功德我们都可以获得。

  〖《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刹土”指无量刹土、非常多的刹土。在一个刹土中有很多的供品,俱胝那由他刹土更是有无量的供品。比如地球上有黄金、白银、钻石等宝藏,有森林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观想作为供品。以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无量供品恒时地供养圣士(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其福德不及修习慈心之一分——上师在注释中讲,连修习慈心的百分之一(有的也讲八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到。慈心是愿众生得乐的心,修慈心主要就是愿众生都能够获得快乐。利益众生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了以无量的供品恒时供养圣者的功德,对这个观点一定要产生信解。加行所缘非常广大,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巨大的善根。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第一个颂词首先讲众生的颠倒行为。众生是怎样安住在颠倒行为中的呢?“众生欲除苦”是每个众生的想法,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众生,或者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总统,还是在地上爬行的蚂蚁或蚯蚓,每一个众生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遣除痛苦,但遣除痛苦的行为却恰恰是颠倒的——“反行痛苦因”。如果想要遣除痛苦,就应该断绝恶业与恶行,但实际上众生却以行持恶业的方式来遣除痛苦。如通过杀生害命牟取暴利,以此遣除贫穷的痛苦。这是很大的颠倒,杀生害命是痛苦的因,不但没办法实现遣除痛苦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感受更大的痛苦。表面上看,通过杀生害命得到了钱财,得到了可食用的肉食,实际上却已种下了长久的苦因。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高智商的人类具有思维长远利益的能力,我们不能为了获取当下一点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利益。众生永远不想受苦,反而造下了反复受苦的因,这是极大的愚痴与颠倒。从除苦角度看,众生的所愿与所行是背道而驰的。

  从求乐的角度观察,所愿所行也是背道而驰的——“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没有智慧的愚者非常想追求安乐,但是在追求安乐时,反而将快乐犹如仇敌一样毁灭了。因为快乐来自善业,没有善业无法获得快乐,但众生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行持善业,反而造了很多恶业,没有做善业又怎么可能获得快乐呢?结果好像消灭仇人一样,把快乐像仇敌一般灭掉了,最后根本没办法获得快乐,这是从求乐的角度,对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的形象比喻。

  接下来讲菩萨对众生发慈悲心,在智慧的摄持下去帮助众生,具足了大慈大悲和大智慧,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菩萨的加行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归摄前面的颂词,众生想快乐却没有种乐因,导致今生中缺乏快乐;因为没有断除苦因,所以生生世世都具足许多痛苦。

  “足以众安乐”,菩萨对众生以慈心对待,慈心就是予乐的心态,菩萨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安乐,为了实践这个目标而广积善行。

  “断彼一切苦”就是悲心,即拔苦的心态,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为法相,拔苦予乐就是慈悲的不共法相。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无法忍受发起了悲心,为了拔除众生的痛苦开始加行。

  “更复尽其痴”——菩萨要完全打破导致众生所愿与所行背道而驰的愚痴心态,让众生真正获得离苦得乐的果位。众生的愚痴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众生的愚痴无外乎业果愚与真实意愚两种。业果愚是对业因果方面的愚痴,不了知业和果之间的关系,导致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真实意的愚痴是指对无我空性不了知,本来无我却认为有我,对真实意的愚痴导致众生围绕自我造了很多罪业。有了业果愚和真实意愚,众生就没办法认清实相,以至沦落到悲惨的境地。菩萨为了让我们了知业果,遣除业果愚痴而宣讲因果不虚的道理;为遣除真实意的愚痴而宣讲无我与空性的道理,这就是菩提心的加行——是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清净智慧的加行。

  “宁有等此善”——在所有善法中难道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善法吗?世间什么善法能够让众生得到安乐、断除痛苦,并且能够让众生去除愚痴?世间任何善法都做不到,只有菩提心的加行能够让众生成办此三大利益。

  “安得似此友”——在所有的友伴中是否有像菩提心这样的友伴呢?世间的友伴通常带有很强烈的功利性,交友要先看对方能带来何种好处,有什么能利用的资源等等,当然不是所有世间朋友都如此。世间也有“有茶有酒多兄弟,危难何曾见一人”的说法,这是对世间亲友具有很强功利性的真实写照。大家理应了知菩提心与这样的亲友完全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舍弃你,无论富裕或贫穷,菩提心都一直在利益你,所以“安得似此友”。众生要找一个最可靠的友人,那就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与菩提心为伴,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孤独,也不会痛苦。当我们痛苦时,菩提心会安慰我们,一想到菩提心,想到菩提心的伟大清净,自己就会从不良的心态中脱离出来。

  “岂有如此福”——在所有的福德中,完全找不到像菩提心这么强大的福德。众生都喜欢福德…

《《入菩萨行论》第1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