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接之因,而利益衆生靠近佛的事業,佛陀是爲了利益衆生才發心成佛的,在佛陀所有的事業中以利益衆生爲主。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注釋中也如是說,真正大乘菩薩的所爲最主要是利益衆生。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思維利益衆生,其功德已經勝過了供養諸佛的功德。
如果對供佛的功德有定解,我們就會驚歎:思維利益衆生的功德竟然這麼大!平時我們非常重視佛陀,最看不起的就是衆生,我們認爲佛陀與衆生的差別是非常大的,于是經常對佛陀恭敬有加,對衆生卻經常看不起,嘲弄衆生,甚至傷害衆生等等。實際上我們如果能夠思維利益衆生,其福德遠遠勝過供佛的功德,這不是信口開河,而是佛經和論典中再再宣講的,如果我們誠信佛語、菩薩語,就應誠信利益衆生的福德的確非常巨大。
通過學習這個頌詞或是《入行論》的教授,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心態,一方面知道菩提心很殊勝,一定要發菩提心;另一方面也要轉變對衆生的看法。雖然《入行論》後面還有很多教授轉變我們對衆生的看法,但是現在就已經開始讓我們轉變了:衆生實際上是個大福田,如果能夠利益衆生,就能夠得到巨大的福德。甚至于僅僅是思維利益衆生,其福德就已經勝過了供養諸佛的功德,這是第二層意思。
第叁層意思:“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不僅思維利益衆生,而且在行爲上也精進利益衆生,功德就更大了。結合叁層意思,我們就知道一定要發心利益衆生,受持行菩提心,因爲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確非常巨大。
行菩提心有時是很廣大的事業,有時就是我們身邊舉手之勞的小事:對需要幫助的衆生伸出援手,給予物質方面的接濟、語言上的安慰;對不了知法義的衆生,以清淨心對他們講解,讓他們知曉法義。以實際行動來幫助衆生,只要自己發心清淨,所得到的利益遠遠超過以希求喝彩、回報而去利他的福德。如果帶著功利心去幫助他人,所得到的福報就很小。爲什麼呢?因爲受到了功利心的束縛,功德就無法無限地擴展。但是如果以清淨的發心去幫助衆生,雖然當下未得到什麼,但以此頌詞的教授即可了知,受持行菩提心利益衆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在思考問題、做事時,不要因小失大。心態很清淨、圓滿、廣大,所得到的福德就廣大;如果心態很狹隘,所得到的功德就微乎其微。因而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功德因心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這就體現出學法和不學法的差別,以前不學法,當然就只會爲自己、爲家庭考慮,認爲不考慮衆生自己就能夠過得更好一點,如果考慮了衆生自己就會過得很悲慘。其實如果真正一心一意爲衆生考慮、幫助衆生,所獲功德利益反而是最大的,因爲沒有自我的束縛,打破束縛後功德可以增長無窮倍,這就是規律。
〖僅僅思維利益衆生也勝過供養佛陀,將精力投放在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上,更爲超勝也就不必說了。〗僅僅思維利益衆生,其功德已經勝過了供養佛陀的功德,如果能把精力投放在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上,自然就更加超勝無需多言了。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種種方式來利益衆生:以清淨的發心放生時,想到衆生從屠刀下得到了解脫,感到很高興;在衆生耳邊念佛號,想到它們能因聽聞佛號的功德以後會轉爲人身、遇到佛法而走向解脫,也替它們高興。諸如此類利益衆生都是在成辦令佛歡喜的事情。有時道友與道友之間互相幫助,提供一些錢財物質、給予一些安慰,實際上也是在相互利益衆生。有些人遇到事情時容易退失信心,就安慰他一下,拉他一把,他就可能戰勝違緣;有時在學法的過程中,有些人缺少順緣,就幫助他們成辦順緣,如上師經常提到的,提供自己的房子做道場等等。只要能夠幫助其他衆生生起菩提心、善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最多的功德。
在如何行持菩提心方面,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利益衆生有很多方便,只不過有時我們把眼光投放在佛菩薩的事業上,佛菩薩利他的事業很廣大,我們做不到;實際上我們身邊有很多可做之事,只不過沒有清淨智慧觀察不到,或者眼高手低,不願意做小事,錯過很多機緣。如果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利益衆生;如果去利益衆生,上述所講的超勝功德我們都可以獲得。
〖《叁摩地王經》中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刹土”指無量刹土、非常多的刹土。在一個刹土中有很多的供品,俱胝那由他刹土更是有無量的供品。比如地球上有黃金、白銀、鑽石等寶藏,有森林等很多資源,都可以觀想作爲供品。以俱胝那由他刹土的無量供品恒時地供養聖士(指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其福德不及修習慈心之一分——上師在注釋中講,連修習慈心的百分之一(有的也講八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到。慈心是願衆生得樂的心,修慈心主要就是願衆生都能夠獲得快樂。利益衆生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過了以無量的供品恒時供養聖者的功德,對這個觀點一定要産生信解。加行所緣非常廣大,所以能夠得到非常巨大的善根。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第一個頌詞首先講衆生的顛倒行爲。衆生是怎樣安住在顛倒行爲中的呢?“衆生欲除苦”是每個衆生的想法,上至天人下至地獄衆生,或者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總統,還是在地上爬行的螞蟻或蚯蚓,每一個衆生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遣除痛苦,但遣除痛苦的行爲卻恰恰是顛倒的——“反行痛苦因”。如果想要遣除痛苦,就應該斷絕惡業與惡行,但實際上衆生卻以行持惡業的方式來遣除痛苦。如通過殺生害命牟取暴利,以此遣除貧窮的痛苦。這是很大的顛倒,殺生害命是痛苦的因,不但沒辦法實現遣除痛苦的目的,反而讓自己感受更大的痛苦。表面上看,通過殺生害命得到了錢財,得到了可食用的肉食,實際上卻已種下了長久的苦因。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高智商的人類具有思維長遠利益的能力,我們不能爲了獲取當下一點利益而失去長遠的利益。衆生永遠不想受苦,反而造下了反複受苦的因,這是極大的愚癡與顛倒。從除苦角度看,衆生的所願與所行是背道而馳的。
從求樂的角度觀察,所願所行也是背道而馳的——“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沒有智慧的愚者非常想追求安樂,但是在追求安樂時,反而將快樂猶如仇敵一樣毀滅了。因爲快樂來自善業,沒有善業無法獲得快樂,但衆生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行持善業,反而造了很多惡業,沒有做善業又怎麼可能獲得快樂呢?結果好像消滅仇人一樣,把快樂像仇敵一般滅掉了,最後根本沒辦法獲得快樂,這是從求樂的角度,對所願所行背道而馳的形象比喻。
接下來講菩薩對衆生發慈悲心,在智慧的攝持下去幫助衆生,具足了大慈大悲和大智慧,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值得贊歎的,菩薩的加行也是非常值得贊歎的。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歸攝前面的頌詞,衆生想快樂卻沒有種樂因,導致今生中缺乏快樂;因爲沒有斷除苦因,所以生生世世都具足許多痛苦。
“足以衆安樂”,菩薩對衆生以慈心對待,慈心就是予樂的心態,菩薩願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安樂,爲了實踐這個目標而廣積善行。
“斷彼一切苦”就是悲心,即拔苦的心態,以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爲法相,拔苦予樂就是慈悲的不共法相。菩薩看到衆生的痛苦無法忍受發起了悲心,爲了拔除衆生的痛苦開始加行。
“更複盡其癡”——菩薩要完全打破導致衆生所願與所行背道而馳的愚癡心態,讓衆生真正獲得離苦得樂的果位。衆生的愚癡是什麼呢?如前所說,衆生的愚癡無外乎業果愚與真實意愚兩種。業果愚是對業因果方面的愚癡,不了知業和果之間的關系,導致所願所行背道而馳。真實意的愚癡是指對無我空性不了知,本來無我卻認爲有我,對真實意的愚癡導致衆生圍繞自我造了很多罪業。有了業果愚和真實意愚,衆生就沒辦法認清實相,以至淪落到悲慘的境地。菩薩爲了讓我們了知業果,遣除業果愚癡而宣講因果不虛的道理;爲遣除真實意的愚癡而宣講無我與空性的道理,這就是菩提心的加行——是能夠讓衆生離苦得樂、獲得清淨智慧的加行。
“甯有等此善”——在所有善法中難道還有比這更殊勝的善法嗎?世間什麼善法能夠讓衆生得到安樂、斷除痛苦,並且能夠讓衆生去除愚癡?世間任何善法都做不到,只有菩提心的加行能夠讓衆生成辦此叁大利益。
“安得似此友”——在所有的友伴中是否有像菩提心這樣的友伴呢?世間的友伴通常帶有很強烈的功利性,交友要先看對方能帶來何種好處,有什麼能利用的資源等等,當然不是所有世間朋友都如此。世間也有“有茶有酒多兄弟,危難何曾見一人”的說法,這是對世間親友具有很強功利性的真實寫照。大家理應了知菩提心與這樣的親友完全不同,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舍棄你,無論富裕或貧窮,菩提心都一直在利益你,所以“安得似此友”。衆生要找一個最可靠的友人,那就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與菩提心爲伴,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孤獨,也不會痛苦。當我們痛苦時,菩提心會安慰我們,一想到菩提心,想到菩提心的偉大清淨,自己就會從不良的心態中脫離出來。
“豈有如此福”——在所有的福德中,完全找不到像菩提心這麼強大的福德。衆生都喜歡福德…
《《入菩薩行論》第1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