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3课

  《入菩萨行论》第13课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现在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首先讲加行的所缘非常广大,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殊胜福德。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前面讲过菩提心非常珍贵,能够产生是非常罕见的,既然菩提心如此珍贵,其能力也应该与众不同,就像既难得又珍贵的如意宝,一旦得到,所获利益也是超胜的。“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珍贵的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我们也是众生之一,如果自己想获得一切安乐,就必须修持菩提心;如果想让众生获得安乐,也必须修持菩提心。因为所有安乐果的产生必须依靠殊胜的因——善法。菩提心本身就是非常清净的善法,已经把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等等导致痛苦的不合理心态完全消灭了,所以菩提心不仅能让自己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殊胜的快乐。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不论是想获得轮回中的安乐,还是获得出世间的安乐,都需要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究竟怎样让众生获得安乐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的善法的缘故,相续中有了这种清净的善法,就会成就非常殊胜的安乐。这种安乐属于异熟果,不一定马上成熟,到下一世或后世则可成熟。

  一定要等到下世或后世才能成熟吗?今生当中能不能成熟?实际上依靠强大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安乐果也能在今生成熟。

  如果果报不在今生成熟,菩提心对我们还有利益吗?假如菩提心能够在相续中产生,那么我们在面对很多责难、痛苦时,因为心中有非常清净的菩提心,就能够安忍一切违缘,不会对内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有了菩提心,心态会非常安静平和,这也是安乐的因。安乐主要来自于内心,内心快乐则一切快乐;内心不快乐,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也不可能快乐。菩提心能够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宁静,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会有怨敌,也不会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所有的怨敌就都消失了。菩提心能够让我们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也能够让我们获得从轮回中解脱的快乐,所有安乐都是从菩提心而来的,所以颂词说“众生安乐因”。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就知道菩提心的利益的确非常广大。

  第二句颂词“除苦妙甘霖”:菩提心就如妙甘霖一样,能够遣除众生一切身心的痛苦。通过菩提心的力量,今生、后世或者轮回中的痛苦都可以遣除。很多传记中记载,一些修持菩提心有素的大德,能够通过菩提心的修法遣除众生的痛苦。有的通过自他相换消除众生的痛苦,有的去除了大面积的瘟疫,此类故事在汉地、藏地、印度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都有描述,所以对于菩提心能够消除痛苦这一点,是根本不需要怀疑的。

  我们应先了知“除苦妙甘霖”中的“苦”是如何产生的:引发众生痛苦的根源来自于罪业,罪业的根源来自于自我,而菩提心是放下自我、打开心胸、对一切众生开放的心态,如果能够生起菩提心,就不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如果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去造罪业,没造罪业就不可能感受痛苦。所以如果我们的内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有效息灭将来的痛苦,而且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缘,通过菩提心完全可以消除成佛过程中的所有苦因,也可以说菩提心消除的是究竟的苦因。

  世间也有很多菩提心消除痛苦的例子:有些看病吃药都没有效果的重病患者,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绝症竟奇迹般痊愈了。当然不是所有重病人都可通过菩提心修法获得痊愈,毕竟每个人的因缘、修行力量、根基和意乐都不相同,但是的确有很多人通过修菩提心治愈了绝症,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此外,通过修持菩提心,向众生敞开了自己的心胸之后,也可以有效地治愈很多心理疾病,遣除心理上的疾苦。许多心理疾病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就可以完全消除,自己的心会非常健康、清净、伟大。这就是对“除苦妙甘霖”的诠释。

  “其福何能量”:菩提心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呢?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本体如此清净,所以福德是无法衡量的。上师在讲记中说,菩提心的福德乃至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衡量。佛陀是遍智,但佛陀以无量的智慧来衡量菩提心时,也无法得出菩提心有限量的结论,所以说无法衡量。菩提心的本体是无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是无量的,以彼无量衡量此无量,以我们的分别念难以思维。可以这样理解:以佛陀的智慧衡量时,无法测度出菩提心福德的界限(比如在某个界限内,菩提心的福德到此为止,超出这个范围,菩提心的福德就无法企及),也无法看到菩提心的福德有限量,因此说明菩提心的福德利益非常巨大。佛陀的智慧是无法衡量的,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法衡量的,以有限量的分别心去衡量不可思议的法,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唯有诚信佛语。既然无量的佛智也无法衡量出菩提心的边际,因此菩提心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如前分析,菩提心是所有众生安乐之因。每个众生都想获得快乐,发了菩提心的人也想让众生获得快乐,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认真对待菩提心这个伟大清净的修法,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前行,或者当作一个不了义的修法,实际上菩提心修圆满就是成佛,菩提心修法非常重要。因此,要让自他都获得快乐,必须要坚持菩提心。

  “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也是珍宝菩提心”:“有情痛苦的重疾”一方面是指众生身心痛苦等苦果,另一方面是指相续中的三毒烦恼等苦因。三毒烦恼会连续不断地让众生感受种种身心痛苦,而此烦恼的正对治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有效对治三毒。如果三毒这个根本病因已经去除,就不可能再在身心上感受痛苦。所以不管是表相上的痛苦,还是深层次的苦因,以修持菩提心的方式都完全可以对治,所以观察之后得出结论:“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其福德非常巨大,无法衡量。

  〖《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菩提心的福德是一种心法而非色法,因是心法之缘故,不以色法的方式显现。倘若菩提心的福德能够以色法的方式来显现,则周遍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就是说,菩提心的福德不以色法的方式在外相上显现,而是以心法种子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它会逐渐释放出功德。所以菩提心一方面让身心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它释放出功德后能让整个世界都有所转变,因此菩提心的因缘一旦成熟,其效力是不可思议的。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福报就完全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何况精进地利益有情呢?此处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要了知供佛的功德有多大;第二、要明白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也胜过供养诸佛的功德;第三、如果不仅思维了,而且在行为上真正开始精进利益众生,那么福报就更大了。

  首先讲第一层意思。供佛的功德有多大?佛陀是最殊胜的量士夫、一切圣者之王,佛陀的相续中具足无量的福德,因供养对境非常殊胜之缘故,供养佛陀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在《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中记载了很多供养佛陀的故事:有人看到佛陀生起了一念欢喜心,供养的东西就是一杯水、一口饭,甚至一点泥土,一方面因为供养时的发心很清净,一方面因为佛陀是所有圣者之王、所有福德的主尊,因此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阿育王的公案为例:阿育王的福德很大,开始他以暴力征服了整个印度,后来对佛教产生了信心而大兴佛法,在南瞻部洲役使非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中国也有好几处阿育王塔,由此可知阿育王是福报极大的施主。那么他的大福报因缘是什么呢?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和侍者外出化缘,路上遇到几个小孩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仓库、粮食、如意宝等等,其中一个小孩看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想把用泥土做成的如意宝供养佛陀,但是他个子很矮,就踩在另一个伙伴的肩膀上,想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放在佛的钵盂中,佛陀俯身接受了供养,然后把泥土交给阿难尊者,让他涂抹佛住的房子,刚好涂满了一面墙。佛陀授记供养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以后会成为国王广弘佛法,供佛时所踩的小伙伴以后会成为大臣辅佐他。从这个以泥土供佛的公案中可知,供佛的功德确实非常殊胜。

  在《贤愚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以光滑的石头供佛、以一枚金钱供佛都得到了殊胜的果报。由此可知,因佛陀是殊胜福田之缘故,缘佛供养能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虽然现在佛陀圆寂了,但如果供养佛的舍利、佛的形象,如佛堂中的铜像、纸像、唐卡等,能够生起真佛之想,照样可得到很大的福德。我们的心胸可以再开阔一点,不仅仅是供养佛堂里的佛,在供养时观想把所有的供品供养十方刹土中的佛,这样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总之供养佛陀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第二层意思:“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仅仅思维利益众生,此功德已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佛陀以利益众生为主要事业,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不会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才发了菩提心,因此利益众生是最靠近成佛、靠近实相的一种殊胜方便。如果发菩提心供养佛陀,其功德可成为成佛的资粮。如果在供佛时未发成佛之心,只能成为成佛的间接助缘,成为成佛的远因而非近因。缘佛所做的供养必定还是会成佛的,但仅靠远因不能成佛。供佛只是成佛的间接之因,不能成为直…

《《入菩萨行论》第1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