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3課
我們繼續學習下面的課程,現在講第二個科判: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首先講加行的所緣非常廣大,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殊勝福德。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前面講過菩提心非常珍貴,能夠産生是非常罕見的,既然菩提心如此珍貴,其能力也應該與衆不同,就像既難得又珍貴的如意寶,一旦得到,所獲利益也是超勝的。“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珍貴的菩提心是一切衆生的安樂之因。我們也是衆生之一,如果自己想獲得一切安樂,就必須修持菩提心;如果想讓衆生獲得安樂,也必須修持菩提心。因爲所有安樂果的産生必須依靠殊勝的因——善法。菩提心本身就是非常清淨的善法,已經把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等等導致痛苦的不合理心態完全消滅了,所以菩提心不僅能讓自己也能讓一切衆生得到殊勝的快樂。菩提心是一切衆生的安樂之因,不論是想獲得輪回中的安樂,還是獲得出世間的安樂,都需要修持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究竟怎樣讓衆生獲得安樂呢?因爲菩提心是非常清淨的善法的緣故,相續中有了這種清淨的善法,就會成就非常殊勝的安樂。這種安樂屬于異熟果,不一定馬上成熟,到下一世或後世則可成熟。
一定要等到下世或後世才能成熟嗎?今生當中能不能成熟?實際上依靠強大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安樂果也能在今生成熟。
如果果報不在今生成熟,菩提心對我們還有利益嗎?假如菩提心能夠在相續中産生,那麼我們在面對很多責難、痛苦時,因爲心中有非常清淨的菩提心,就能夠安忍一切違緣,不會對內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有了菩提心,心態會非常安靜平和,這也是安樂的因。安樂主要來自于內心,內心快樂則一切快樂;內心不快樂,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也不可能快樂。菩提心能夠讓我們的內心非常甯靜,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會有怨敵,也不會有傷害自己的想法。在發起菩提心的當下,所有的怨敵就都消失了。菩提心能夠讓我們今生快樂、來世快樂,也能夠讓我們獲得從輪回中解脫的快樂,所有安樂都是從菩提心而來的,所以頌詞說“衆生安樂因”。經過分析之後,我們就知道菩提心的利益的確非常廣大。
第二句頌詞“除苦妙甘霖”:菩提心就如妙甘霖一樣,能夠遣除衆生一切身心的痛苦。通過菩提心的力量,今生、後世或者輪回中的痛苦都可以遣除。很多傳記中記載,一些修持菩提心有素的大德,能夠通過菩提心的修法遣除衆生的痛苦。有的通過自他相換消除衆生的痛苦,有的去除了大面積的瘟疫,此類故事在漢地、藏地、印度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都有描述,所以對于菩提心能夠消除痛苦這一點,是根本不需要懷疑的。
我們應先了知“除苦妙甘霖”中的“苦”是如何産生的:引發衆生痛苦的根源來自于罪業,罪業的根源來自于自我,而菩提心是放下自我、打開心胸、對一切衆生開放的心態,如果能夠生起菩提心,就不會有以自我爲中心的想法,如果沒有以自我爲中心的想法,就不可能以自我爲中心去造罪業,沒造罪業就不可能感受痛苦。所以如果我們的內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有效息滅將來的痛苦,而且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緣,通過菩提心完全可以消除成佛過程中的所有苦因,也可以說菩提心消除的是究竟的苦因。
世間也有很多菩提心消除痛苦的例子:有些看病吃藥都沒有效果的重病患者,通過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絕症竟奇迹般痊愈了。當然不是所有重病人都可通過菩提心修法獲得痊愈,畢竟每個人的因緣、修行力量、根基和意樂都不相同,但是的確有很多人通過修菩提心治愈了絕症,曆史上有很多記載。此外,通過修持菩提心,向衆生敞開了自己的心胸之後,也可以有效地治愈很多心理疾病,遣除心理上的疾苦。許多心理疾病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時就可以完全消除,自己的心會非常健康、清淨、偉大。這就是對“除苦妙甘霖”的诠釋。
“其福何能量”:菩提心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呢?菩提心的所緣如此廣大,本體如此清淨,所以福德是無法衡量的。上師在講記中說,菩提心的福德乃至以佛陀的智慧都無法衡量。佛陀是遍智,但佛陀以無量的智慧來衡量菩提心時,也無法得出菩提心有限量的結論,所以說無法衡量。菩提心的本體是無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是無量的,以彼無量衡量此無量,以我們的分別念難以思維。可以這樣理解:以佛陀的智慧衡量時,無法測度出菩提心福德的界限(比如在某個界限內,菩提心的福德到此爲止,超出這個範圍,菩提心的福德就無法企及),也無法看到菩提心的福德有限量,因此說明菩提心的福德利益非常巨大。佛陀的智慧是無法衡量的,菩提心的福德也是無法衡量的,以有限量的分別心去衡量不可思議的法,永遠得不到正確答案,唯有誠信佛語。既然無量的佛智也無法衡量出菩提心的邊際,因此菩提心的福德的確非常巨大。
〖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如前分析,菩提心是所有衆生安樂之因。每個衆生都想獲得快樂,發了菩提心的人也想讓衆生獲得快樂,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認真對待菩提心這個偉大清淨的修法,不能把它單純地看作前行,或者當作一個不了義的修法,實際上菩提心修圓滿就是成佛,菩提心修法非常重要。因此,要讓自他都獲得快樂,必須要堅持菩提心。
“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也是珍寶菩提心”:“有情痛苦的重疾”一方面是指衆生身心痛苦等苦果,另一方面是指相續中的叁毒煩惱等苦因。叁毒煩惱會連續不斷地讓衆生感受種種身心痛苦,而此煩惱的正對治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有效對治叁毒。如果叁毒這個根本病因已經去除,就不可能再在身心上感受痛苦。所以不管是表相上的痛苦,還是深層次的苦因,以修持菩提心的方式都完全可以對治,所以觀察之後得出結論:“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其福德非常巨大,無法衡量。
〖《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菩提心的福德是一種心法而非色法,因是心法之緣故,不以色法的方式顯現。倘若菩提心的福德能夠以色法的方式來顯現,則周遍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就是說,菩提心的福德不以色法的方式在外相上顯現,而是以心法種子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相續中,它會逐漸釋放出功德。所以菩提心一方面讓身心有所轉變,另一方面它釋放出功德後能讓整個世界都有所轉變,因此菩提心的因緣一旦成熟,其效力是不可思議的。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僅僅思維利益衆生,其福報就完全勝過了供養諸佛的功德,何況精進地利益有情呢?此處有以下叁層意思:第一、要了知供佛的功德有多大;第二、要明白僅僅是思維利益衆生,其功德也勝過供養諸佛的功德;第叁、如果不僅思維了,而且在行爲上真正開始精進利益衆生,那麼福報就更大了。
首先講第一層意思。供佛的功德有多大?佛陀是最殊勝的量士夫、一切聖者之王,佛陀的相續中具足無量的福德,因供養對境非常殊勝之緣故,供養佛陀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在《百業經》、《賢愚經》等經典中記載了很多供養佛陀的故事:有人看到佛陀生起了一念歡喜心,供養的東西就是一杯水、一口飯,甚至一點泥土,一方面因爲供養時的發心很清淨,一方面因爲佛陀是所有聖者之王、所有福德的主尊,因此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功德。
以阿育王的公案爲例:阿育王的福德很大,開始他以暴力征服了整個印度,後來對佛教産生了信心而大興佛法,在南瞻部洲役使非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在中國也有好幾處阿育王塔,由此可知阿育王是福報極大的施主。那麼他的大福報因緣是什麼呢?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和侍者外出化緣,路上遇到幾個小孩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倉庫、糧食、如意寶等等,其中一個小孩看到佛陀生起了歡喜心,想把用泥土做成的如意寶供養佛陀,但是他個子很矮,就踩在另一個夥伴的肩膀上,想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寶”放在佛的缽盂中,佛陀俯身接受了供養,然後把泥土交給阿難尊者,讓他塗抹佛住的房子,剛好塗滿了一面牆。佛陀授記供養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以後會成爲國王廣弘佛法,供佛時所踩的小夥伴以後會成爲大臣輔佐他。從這個以泥土供佛的公案中可知,供佛的功德確實非常殊勝。
在《賢愚經》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如以光滑的石頭供佛、以一枚金錢供佛都得到了殊勝的果報。由此可知,因佛陀是殊勝福田之緣故,緣佛供養能得到非常廣大的福報。雖然現在佛陀圓寂了,但如果供養佛的舍利、佛的形象,如佛堂中的銅像、紙像、唐卡等,能夠生起真佛之想,照樣可得到很大的福德。我們的心胸可以再開闊一點,不僅僅是供養佛堂裏的佛,在供養時觀想把所有的供品供養十方刹土中的佛,這樣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總之供養佛陀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議。
第二層意思:“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僅僅思維利益衆生,此功德已勝過了供養諸佛的功德。佛陀以利益衆生爲主要事業,如果不是爲了利益衆生,佛陀不會發菩提心,就是爲了利益衆生佛陀才發了菩提心,因此利益衆生是最靠近成佛、靠近實相的一種殊勝方便。如果發菩提心供養佛陀,其功德可成爲成佛的資糧。如果在供佛時未發成佛之心,只能成爲成佛的間接助緣,成爲成佛的遠因而非近因。緣佛所做的供養必定還是會成佛的,但僅靠遠因不能成佛。供佛只是成佛的間接之因,不能成爲直…
《《入菩薩行論》第1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