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身,
加害結樂緣,皈依樂源尊。
不管是誰能夠生起菩提心,寂天菩薩就頂禮這樣的人身。即使加害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也能結下安樂的因緣。所以我們應皈依能夠帶來一切快樂根源的殊勝的尊者——菩薩。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不管是出家人,還是顯現不清淨形象的修行者,如很惡劣的屠夫、妓女甚至乞丐等人,如果他們的內心中生起了菩提心,我們就應當頂禮。頂禮並不是依外表而定,而是看內心的境界。若具有穩固的菩提心、利他心,所作所爲一定會利益衆生,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也會在所不惜;相反,外表雖然是出家人、大法師,倘若沒有利他心,一切行爲圍繞自利而轉,就會無法控製而傷害衆生。所以,誰有菩提心,誰就應該成爲頂禮之處,寂天菩薩也向他頂禮,這說明具有菩提心的人身的確非常值得尊敬。
“加害結樂緣”:如果能夠對菩薩供養、皈依、贊歎,或者在菩薩弘法利生過程中提供順緣或幫助,都能結下很快解脫的因緣;即使加害菩薩,也能夠結下獲得安樂的因緣,並最終獲得解脫。爲什麼加害菩薩還會種下安樂、解脫的因緣呢?因爲菩薩是發了菩提心的尊者,任何人和他結緣,他都會利益。有一部論典以比喻說明菩薩和結緣者之間的關系:“一爲鯨咬,絕對不脫”,(“鯨”有的解釋爲鳄魚。)意思是:人一旦被鯨咬住了,它是絕對不會輕易放口的。同樣,衆生一旦與菩薩結上緣,菩薩一定不會放棄他,一定會幫助、利益他,直到他成佛爲止,與凡夫絕然不同。凡夫相續中沒有利他心,也就想不到利益衆生;而菩薩相續中有利他心,誰和菩薩結緣,菩薩就有了利益他的因緣,即使結的是惡緣,最終菩薩還是會利益他、度化他。
“皈依樂源尊”:因菩薩是産生一切安樂源泉的尊者之緣故,應當皈依具足殊勝功德的菩薩。
〖誠如《寶積經》中雲:“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寶積經》中講,譬如一個大國的國王生了具相太子,(過去大國王統治很多小國作爲附屬國,)大國小國的人都會紛紛聚集在一起,慶賀太子誕生。因爲大國穩定,小國人民也會安居樂業;如果大國動蕩,如大國王無後就會引發很多禍端等。大家慶賀是因爲有了太子,國家的社稷就會比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就有了保證。
〖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與此相似,菩薩自從生起菩提心之時,就如同成了大國王佛陀的具相太子。此處把佛陀比喻成大國王,把菩薩比喻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也來慶賀,因其生起菩提心而對他恭敬地頂禮,並發清淨心尊重他。菩薩發了菩提心就生于佛陀家族,是佛陀事業與血脈的繼承者,能夠繼承佛陀的事業。這句話暗示,對于任何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世間的天衆都會非常歡喜,都會尊重頂禮。
〖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即對他的身體恭敬頂禮。〗作者就是寂天論師。任何人生起了珍貴菩提心,寂天菩薩就對他的身體恭恭敬敬頂禮,雖然身體不一定有殊勝之處,但是菩提心必定住在身體當中,所以要對具有菩提心的身體恭敬頂禮。
〖就算是有人對他加害,也會令作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因而我們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即使有人加害菩薩,菩薩不但不産生報複心,反而會通過慈愛心攝受他、加持他、幫助他,並發願以後救度他,令作害者和安樂連接在一起,令其以後獲得安樂。我們在如此殊勝的福田面前,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下面有一個問答:〖如果有人問:此處的說法不是與“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相違了嗎?〗前面講到若對佛子生惡心會墮地獄,而且受報時間很長,境遇很悲慘,更何況對佛子進行加害,一定會承受很悲慘的果報。而此處又說“加害結樂緣”,說對菩薩加害的人也會獲得安樂,作害者會和安樂連接在一起,二者之間難道不矛盾、不相互抵觸嗎?
〖答:並不相違。實際上是不相違的。上句頌詞是說明惡心的果報,而此處的意思是說菩薩暫時與究竟攝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暫時、究竟使五位羅刹擁有安樂一樣。〗不相違的原因是:上句頌詞說明對菩薩産生惡心的果報,是不虛耗的業果緣起,如果對菩薩生了惡心做了惡行,從業果不虛的角度一定要受報;但從長遠來看,畢竟和菩薩結了緣,待從果報中出離之後,依和菩薩結緣之緣故,菩薩會攝受作害者,他會逐漸和菩薩親近,最後對菩薩産生信心,菩薩爲他宣講菩薩道,使其修持正法最終獲得安樂,所以二者之間並不矛盾。一方面說明對菩薩作害的可怕後果;另一方面說明即使跟菩薩結了惡緣,最後還會被菩薩度化,並安置于安樂果位,這也絕對合理。所以此處的意思是:菩薩暫時和究竟都會攝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世尊因地)對五羅刹的攝受一樣。
慈力王的慈心很強烈,經常利益衆生使其獲得安樂。有五個羅刹想要考驗慈力王的發心,就跟慈力王說:“我們很餓想要吃東西。”慈力王給他們送上美食,但五羅刹說:“我們對這些食物沒興趣,只有溫熱的血肉才符合我們的口味。”此時慈力王有些爲難,心想:取溫熱血肉必須要殺害衆生,但如果殺害衆生而滿足五羅刹,會對不起衆生,非常不合理。怎麼辦呢?只有布施自己的血肉了。慈力王首先用針刺開自己脖子上的血管,讓五羅刹趴在脖子上飲血,待他們飲夠之後又割下自身肉以布施羅刹,五位羅刹一直吃到露出白骨,待他們飲血食肉心滿意足之後,慈力王就發願:“以我現在布施你們身肉的因緣,待我成佛時,願我能以清淨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貪嗔癡叁毒,使你等皆獲安樂涅槃。”[3]五位羅刹飲菩薩血又吃了菩薩肉,以此緣故死後墮入地獄感受了長時的痛苦果報。但是因慈力王的發願,以及五羅刹與其所結的因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在人間最先得到度化的五比丘就是這五位羅刹的後世。所以二者並不矛盾。慈力王暫時布施血肉讓他們獲得安樂,究竟讓他們獲得羅漢的果位,從輪回中獲得解脫。這說明菩薩的確是殊勝福田,傷害菩薩過失很大,但和菩薩結緣也有很大的利益。
若將與菩薩結惡緣、未和菩薩結緣、與菩薩結善緣這叁種情況進行對比。第一當然最好是與菩薩結善緣,經常祈禱供養、頂禮皈依菩薩,可以很快使我們獲得解脫,中間不需要走彎路就能獲得安樂,這是最好不過。
第二應是結惡緣,雖然結上惡緣暫時要感受痛苦,但畢竟是和菩薩結緣的緣故,以後一定會因此因緣獲得解脫。
第叁是根本不結緣,因爲和菩薩無有任何因緣,就沒有辦法獲得解脫。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不願度他而是沒有因緣度他。因此結惡緣和不結緣二者相比,結惡緣相對好些。
所以,當我們看到謗佛的人,也許會很生氣,但是學習《入行論》以後,我們的心胸開闊了。從另一角度考慮,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也會因謗佛而與佛結緣,以此因緣以後也會得到佛的救度。再看滅佛時期如文化大革命,那些砸佛像、燒佛經、殺僧人造惡業的人,畢竟也和佛菩薩結了緣,雖然暫時會感受痛苦果報,但已經種下了究竟得度的因緣。
最後是無著菩薩對本品的結文:
〖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
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眼誠可悲!〗
衆生非常可悲,“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菩提心寶就好像日輪一樣,可以遣除衆生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愚癡黑暗,但是衆生看不見應該看見的菩提心日輪,應該生起的菩提心寶卻沒有生起。“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4]眼誠可悲!”衆生墜入愚癡黑暗中,睜開了常見和斷見的眼。所謂常見是認爲衆生五蘊常恒不滅,或者認爲存在神我、常我等等;斷見則認爲衆生五蘊滅後不再生,沒有因果、沒有前後世、沒有解脫。所以愚癡的衆生非常可悲!該睜開眼睛看到的菩提心日輪看不到,不該睜開的常斷之眼卻睜開了,菩薩看到衆生如此可憐,自然而然就産生了大悲心,這是結文。以上講完了第一品。
[1]《菩賢行願品》“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2]《白蓮花論·布施品·月光大國王布施頭顱》:國王就將頭拴于樹上,且對凶目婆羅門說道:“砍斷我頭之後務必將頭交于我手上,我要親自送頭給你。以我布施功德願一切衆生皆獲無上圓滿菩提果。”
[3]《白蓮花論·布施品·慈力王布施血肉》慈力王又發願道:“我現在以血肉滿足你們,待我成佛時,願我能以清淨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貪嗔癡叁毒,使你等夜叉皆獲安樂涅槃。”後來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五夜叉就成爲當時之五比丘。因釋迦牟尼佛曾發願無論轉生何處,都要調化他們,故而當世尊第一次轉*輪時,五比丘就同獲聖果。
[4]《大智度論》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衆(五蘊)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一切衆生,多墮此二見中。
《《入菩薩行論》第14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