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gn="center">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前四句宣讲了对菩萨生恶心的过患,后两句宣讲了对菩萨生信心的功德。
“博施诸佛子”,前一科判已经把菩萨博施的心态、行为、时间、施物都讲得很清楚,菩萨当然是能慷慨博施的殊胜施予者。
“若人生恶心”,若有人对博施的施主产生了恶心,且不说打击杀害,即使内心对菩萨产生了恶分别念:例如愿这个菩萨事业不顺、愿菩萨生病、死亡等等,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果报。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佛陀在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此人哪怕只是生起恶心,也会因此而堕地狱,而且堕地狱的时间是“长如心数劫”,对菩萨产生多少刹那的恶心,就会堕到地狱中多少个大劫。
“长如心数劫”究竟如何计算呢?上师是这样宣讲的:如一个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一念恶心就有六十四个刹那,每一刹那就对应堕地狱一个大劫,这是很可怕的果报。这些事实我们必须了知,否则会糊里糊涂地造下很多罪业。这是从时间角度来讲。
究竟堕入何种地狱呢?地狱有很多种,就热地狱而言,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有八层,堕入哪一层呢?上师讲,这主要取决于产生恶心的性质如何,很恶的心和一般的恶心,导致堕入地狱的程度不相同,但时间就是有多少刹那堕多少劫,其果报非常可怕。
这种可怕的果报是否合理?科判说得很清楚:菩萨是殊胜福田、非常严厉的对境。对境越是严厉,对其行持善恶的果报越是倍增。菩萨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清净善心的主尊,其心广大,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获得很重的罪业果报。比如在世间辱骂一个普通人和辱骂国王,两者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内心无有功德、充满烦恼的一般人产生恶心不是没有过失,因为产生恶心的对境不是殊胜福田,并非严厉对境,果报就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对内心清净、利益众生同时具足加行的菩萨生起恶心,过失就非常大。
此外,父母也是殊胜、严厉的对境。如果对父母恭敬孝顺,能获得很大的善根;倘若对父母经常打骂、生恶心就会得到很严重的过失。
这里主要从恶果之因的角度,阐释了对殊胜、严厉的对境生恶心会遭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了知此种因果之后,我们会非常害怕,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在学佛团体中尤为众多。大家学习《入行论》都发了菩提心,缘道友产生恶心很容易导致可怕的果报。虽然发菩提心的人有初发心和久发心的差别,即发心的深浅程度不同,但不管怎样只要发起了利他之心,就可算是殊胜的对境。虽然初发心者还是会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但毕竟已经发了利他心,也可算作严厉殊胜的对境,所以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会引发很严重的过患。
那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呢?实际上对一般凡夫而言,要完全避免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要尽量避免、逐步断除,通过修行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如上师所言要观清净心。观想对方是菩萨,不会有任何过失。有时我们看到对方的过失会产生恶心,有时无有任何理由也会产生恶心,但是如果生起清净心,以清净观把对方观为菩萨,明知对方是菩萨还会产生恶心的情况是很少的,因此观清净心是很好的方法。
第二、提升自己的善心,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若生起了菩提心,自己的心很清净,就不会再看别人的过失,很少产生恶心,所以提升自己的修学也很重要。
第三、产生了恶心之后要精进地忏悔。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或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通过忏悔清净罪业。所以我们尽量不要产生恶心,如果产生了恶心要马上忏悔,若不忏悔其果报是相当严重的。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对菩萨产生恶心的过失那么大,如果对菩萨产生净信的果报如何呢?当然能获得殊胜善果,而且所得的善果远远胜过生恶心所得之恶果。一刹那中对菩萨产生恶心和产生净信相比,生净信比生恶心的果报要大得多,所以若能经常对菩萨生净信岂不是更好?的确如此,若能念念对菩萨生净信,一方面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念念生净信就没有机会生恶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知菩萨的功德,通过观清净心的方式产生净信,这都是可以实践的方法。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么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如果众生对施主菩萨产生了恶心,那么随其产生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将会在同等数量的劫中沉陷地狱。
〖《寂静定幻经》中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而披盔甲。〗此经文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若菩萨对菩萨产生了嗔恨、轻侮之心,则果报时间是“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如产生两个刹那的嗔心就住于地狱两个劫,产生十个刹那的嗔心则住地狱十个劫;第二个是“披盔甲”,出离地狱之后,还要在如是多劫中重新发菩提心,重新披上发心的盔甲。因为对菩萨生了嗔心,发心的盔甲已经毁坏了。此处应注意,经典所讲是菩萨对菩萨生嗔的果报,因为一些菩萨仍有细微的烦恼;但若是一个凡夫对菩萨生嗔心,那果报就更加不可思议、更加严重了。
〖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菩萨为了让众生产生信心,会显现很多清净的行为:有时显现殊胜的慈悲心,经常放生、帮助众生;有时讲经说法,显现清净的智慧;有时显现庄严的相貌等等,让不同根性的众生产生清净的信心。
就我们而言,究竟自己是不是菩萨呢?若对世间、对轮回还有很大的贪著,以此标准衡量,就还没有产生菩提心。但自己似乎每天也在发菩提心,可以说是准菩萨,或者是打引号的菩萨。即便如此,为了维护他人的信心,我们的行为应当尽量如理如法。如果行为不如法导致别人对自己产生恶心,那么自己也有责任。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也不要伤害众生,不要因自己的行为不如法而让众生产生邪见。当然完全避免有一定困难,但是我们要尽力而为。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这是一个假设句——假如十方所有世间众生的眼睛被挖出来,陷入黑暗而无法见到光明,如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慈心摄持,通过善巧方便让他们的眼睛全部复明,这种善行的功德当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未行此大善,仅以信心目视大乘菩萨,对大乘之道具有信解且愿意修持,(标准并不是很高,)此时所产生的福德已经胜过了前者无数倍!更何况顶礼供养、祈祷赞叹大乘菩萨,所产生的福德则更加巨大。所以能对菩萨生起信解的功德极大,我们对菩萨是殊胜福田一定要产生定解。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此科判宣讲菩萨不为痛苦所害。菩萨遇到灾难时,能以善巧方便增长善法而避免增长罪业,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如果没有菩提心,遇到灾难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菩提心是很稳定、清净的修法,包括了很多种善心,若内心生起菩提心,就有善巧方便转化一切违缘。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比如遇到别人的辱骂、打击,或者被关到监狱里等等的障难,菩萨会想:其实这是自己的业力所致,往昔所造恶业现在到了应该偿还之时。“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根本不会在逢难时产生很多烦恼,如“谁告发我?谁陷害我?”以很大的嗔心去和别人理论,在此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罪业。因为菩萨深信因果,通过业因果的观想,对伤害自己的众生产生大悲心,通过违缘使善根得到再再地增长,这是一种善巧方便。
我们要学习这些善巧方便,以保证在遇到危难时善法继续增长罪业不增。凡夫人遇到灾难就生烦恼、发脾气很自然,但这样做只会引发轮回痛苦,如今我们不能再这样“自然反应”下去了。要修学菩萨行,学习菩萨在危难时如何以善巧方便、如理作意转化内心——思维业因果、思维大悲心、或者思维空性见等等善法,让自己相续中的善根增长,阻止罪业烦恼滋生。久修菩萨行的菩萨已能够将逆缘转为道用,而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尽量随学。如果法融于心,即使遇到灾难也会很快乐;若没有掌握此修法,遇到危难不但会增长罪业让自己痛苦,善业也会因此而停止增长。凡夫和菩萨在遇到灾害时的反应、行为,其善恶与否以及增长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钻研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让自己的相续“善增罪不生”,这不仅是一句颂词,更是一个让我们安住的窍诀方法。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所有标准的佛子都是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痛苦磨难,都会以方便将其转为道用。如果痛苦和磨难都能转为修道之用,还有什么能够阻碍佛子修行菩萨道呢?菩萨面对痛苦与磨难绝对不会产生嗔恨心,反而依靠这个外缘使相续中的善法自然增上,这种功德通过修行是可以逐渐具足的。
〖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胜士——菩萨虽然承受了很多难忍的伤害,但是他的心通过修炼已经非常坚固,不轻易为外境所转,不像初学的心很容易随外境转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意为:因为能够安忍一切痛苦与违缘,安忍的力量非常稳固之缘故,反而产生了更殊胜的信解,成为修持胜菩提的殊胜助缘。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
《《入菩萨行论》第1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