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gn="center">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前四句宣講了對菩薩生惡心的過患,後兩句宣講了對菩薩生信心的功德。
“博施諸佛子”,前一科判已經把菩薩博施的心態、行爲、時間、施物都講得很清楚,菩薩當然是能慷慨博施的殊勝施予者。
“若人生惡心”,若有人對博施的施主産生了惡心,且不說打擊殺害,即使內心對菩薩産生了惡分別念:例如願這個菩薩事業不順、願菩薩生病、死亡等等,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佛陀在經典中講得很清楚,此人哪怕只是生起惡心,也會因此而墮地獄,而且墮地獄的時間是“長如心數劫”,對菩薩産生多少刹那的惡心,就會墮到地獄中多少個大劫。
“長如心數劫”究竟如何計算呢?上師是這樣宣講的:如一個彈指有六十四個刹那,一念惡心就有六十四個刹那,每一刹那就對應墮地獄一個大劫,這是很可怕的果報。這些事實我們必須了知,否則會糊裏糊塗地造下很多罪業。這是從時間角度來講。
究竟墮入何種地獄呢?地獄有很多種,就熱地獄而言,從複活地獄到無間地獄有八層,墮入哪一層呢?上師講,這主要取決于産生惡心的性質如何,很惡的心和一般的惡心,導致墮入地獄的程度不相同,但時間就是有多少刹那墮多少劫,其果報非常可怕。
這種可怕的果報是否合理?科判說得很清楚:菩薩是殊勝福田、非常嚴厲的對境。對境越是嚴厲,對其行持善惡的果報越是倍增。菩薩是發了利益一切衆生的清淨善心的主尊,其心廣大,爲利益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若對其産生惡心必然獲得很重的罪業果報。比如在世間辱罵一個普通人和辱罵國王,兩者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對一個內心無有功德、充滿煩惱的一般人産生惡心不是沒有過失,因爲産生惡心的對境不是殊勝福田,並非嚴厲對境,果報就沒有那麼可怕;如果對內心清淨、利益衆生同時具足加行的菩薩生起惡心,過失就非常大。
此外,父母也是殊勝、嚴厲的對境。如果對父母恭敬孝順,能獲得很大的善根;倘若對父母經常打罵、生惡心就會得到很嚴重的過失。
這裏主要從惡果之因的角度,闡釋了對殊勝、嚴厲的對境生惡心會遭受墮入地獄的果報。了知此種因果之後,我們會非常害怕,因爲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很多,在學佛團體中尤爲衆多。大家學習《入行論》都發了菩提心,緣道友産生惡心很容易導致可怕的果報。雖然發菩提心的人有初發心和久發心的差別,即發心的深淺程度不同,但不管怎樣只要發起了利他之心,就可算是殊勝的對境。雖然初發心者還是會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畢竟已經發了利他心,也可算作嚴厲殊勝的對境,所以若對其産生惡心,必然會引發很嚴重的過患。
那該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呢?實際上對一般凡夫而言,要完全避免還是有一定困難,但是要盡量避免、逐步斷除,通過修行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如上師所言要觀清淨心。觀想對方是菩薩,不會有任何過失。有時我們看到對方的過失會産生惡心,有時無有任何理由也會産生惡心,但是如果生起清淨心,以清淨觀把對方觀爲菩薩,明知對方是菩薩還會産生惡心的情況是很少的,因此觀清淨心是很好的方法。
第二、提升自己的善心,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若生起了菩提心,自己的心很清淨,就不會再看別人的過失,很少産生惡心,所以提升自己的修學也很重要。
第叁、産生了惡心之後要精進地忏悔。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或念《叁十五佛忏悔文》,通過忏悔清淨罪業。所以我們盡量不要産生惡心,如果産生了惡心要馬上忏悔,若不忏悔其果報是相當嚴重的。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對菩薩産生惡心的過失那麼大,如果對菩薩産生淨信的果報如何呢?當然能獲得殊勝善果,而且所得的善果遠遠勝過生惡心所得之惡果。一刹那中對菩薩産生惡心和産生淨信相比,生淨信比生惡心的果報要大得多,所以若能經常對菩薩生淨信豈不是更好?的確如此,若能念念對菩薩生淨信,一方面能獲得殊勝的功德,同時念念生淨信就沒有機會生惡心。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了知菩薩的功德,通過觀清淨心的方式産生淨信,這都是可以實踐的方法。
〖假設任何衆生對這樣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薩生起惡心,那麼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惡念,就要在這麼多劫中沈陷地獄。〗如果衆生對施主菩薩産生了惡心,那麼隨其産生了多少刹那的惡念,將會在同等數量的劫中沈陷地獄。
〖《寂靜定幻經》中雲“文殊,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而披盔甲。〗此經文有兩層含義:第一個是若菩薩對菩薩産生了嗔恨、輕侮之心,則果報時間是“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如産生兩個刹那的嗔心就住于地獄兩個劫,産生十個刹那的嗔心則住地獄十個劫;第二個是“披盔甲”,出離地獄之後,還要在如是多劫中重新發菩提心,重新披上發心的盔甲。因爲對菩薩生了嗔心,發心的盔甲已經毀壞了。此處應注意,經典所講是菩薩對菩薩生嗔的果報,因爲一些菩薩仍有細微的煩惱;但若是一個凡夫對菩薩生嗔心,那果報就更加不可思議、更加嚴重了。
〖相反,如果任何衆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它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的果報。〗菩薩爲了讓衆生産生信心,會顯現很多清淨的行爲:有時顯現殊勝的慈悲心,經常放生、幫助衆生;有時講經說法,顯現清淨的智慧;有時顯現莊嚴的相貌等等,讓不同根性的衆生産生清淨的信心。
就我們而言,究竟自己是不是菩薩呢?若對世間、對輪回還有很大的貪著,以此標准衡量,就還沒有産生菩提心。但自己似乎每天也在發菩提心,可以說是准菩薩,或者是打引號的菩薩。即便如此,爲了維護他人的信心,我們的行爲應當盡量如理如法。如果行爲不如法導致別人對自己産生惡心,那麼自己也有責任。即使不能利益衆生,也不要傷害衆生,不要因自己的行爲不如法而讓衆生産生邪見。當然完全避免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盡力而爲。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衆生之目複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這是一個假設句——假如十方所有世間衆生的眼睛被挖出來,陷入黑暗而無法見到光明,如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慈心攝持,通過善巧方便讓他們的眼睛全部複明,這種善行的功德當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未行此大善,僅以信心目視大乘菩薩,對大乘之道具有信解且願意修持,(標准並不是很高,)此時所産生的福德已經勝過了前者無數倍!更何況頂禮供養、祈禱贊歎大乘菩薩,所産生的福德則更加巨大。所以能對菩薩生起信解的功德極大,我們對菩薩是殊勝福田一定要産生定解。
己四、不爲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此科判宣講菩薩不爲痛苦所害。菩薩遇到災難時,能以善巧方便增長善法而避免增長罪業,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如果沒有菩提心,遇到災難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做出種種不如法的行爲。菩提心是很穩定、清淨的修法,包括了很多種善心,若內心生起菩提心,就有善巧方便轉化一切違緣。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比如遇到別人的辱罵、打擊,或者被關到監獄裏等等的障難,菩薩會想:其實這是自己的業力所致,往昔所造惡業現在到了應該償還之時。“殺人償命,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根本不會在逢難時産生很多煩惱,如“誰告發我?誰陷害我?”以很大的嗔心去和別人理論,在此過程中産生很大的罪業。因爲菩薩深信因果,通過業因果的觀想,對傷害自己的衆生産生大悲心,通過違緣使善根得到再再地增長,這是一種善巧方便。
我們要學習這些善巧方便,以保證在遇到危難時善法繼續增長罪業不增。凡夫人遇到災難就生煩惱、發脾氣很自然,但這樣做只會引發輪回痛苦,如今我們不能再這樣“自然反應”下去了。要修學菩薩行,學習菩薩在危難時如何以善巧方便、如理作意轉化內心——思維業因果、思維大悲心、或者思維空性見等等善法,讓自己相續中的善根增長,阻止罪業煩惱滋生。久修菩薩行的菩薩已能夠將逆緣轉爲道用,而作爲初學者我們要盡量隨學。如果法融于心,即使遇到災難也會很快樂;若沒有掌握此修法,遇到危難不但會增長罪業讓自己痛苦,善業也會因此而停止增長。凡夫和菩薩在遇到災害時的反應、行爲,其善惡與否以及增長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要鑽研通過何種方式才能讓自己的相續“善增罪不生”,這不僅是一句頌詞,更是一個讓我們安住的竅訣方法。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心,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所有標准的佛子都是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痛苦磨難,都會以方便將其轉爲道用。如果痛苦和磨難都能轉爲修道之用,還有什麼能夠阻礙佛子修行菩薩道呢?菩薩面對痛苦與磨難絕對不會産生嗔恨心,反而依靠這個外緣使相續中的善法自然增上,這種功德通過修行是可以逐漸具足的。
〖如《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極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勝士——菩薩雖然承受了很多難忍的傷害,但是他的心通過修煉已經非常堅固,不輕易爲外境所轉,不像初學的心很容易隨外境轉變。“安忍之力極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意爲:因爲能夠安忍一切痛苦與違緣,安忍的力量非常穩固之緣故,反而産生了更殊勝的信解,成爲修持勝菩提的殊勝助緣。
己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
《《入菩薩行論》第1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