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諾比較容易引發慚愧心。)如果後來遇到犯戒的違緣,也容易憶念當時的承諾,所以受戒的對境也有一種遮止的力量。在我們這個時代,殊勝善知識還是有的,只不過是時間長一點,距離遠一點,還是能找到。在漢地、藏地,都有具相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尋找這樣的善知識。如果各方面條件實在不具足,實在找不到這樣的善知識,自己又很想受戒,此處就說了,在佛法僧叁寶所依面前也可以受戒。
〖這是《菩薩地論》中說的。《學集論》中雲:“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在找不到善知識的情況下,盡己所能地觀想皈依境,觀想安住于十方的諸佛菩薩,請他們來到前方的虛空中,然後在他們面前,通過如理如法地念誦儀軌之後,(第叁品中有受戒儀軌,《喇榮課誦集》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最後還是可以得到菩薩戒,這也是受戒的一種對境。有善知識在善知識面前受,沒有善知識,就觀想在叁寶所依面前受戒。
辛二、受戒之補特伽羅
就是說受戒者需要怎樣的身份。〖雖然《道燈論》中說:“恒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余有。”〗在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燈論》中說:真正具有殊勝所依的受戒者是“恒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即具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男居士、女居士,還有在家正學女這七種別解脫戒的人,他們可以受菩薩戒,也就是受戒者的身份至少是一個居士,有五戒或者一戒。“善根非余有”:除了具有這些善根者之外,其他的人不能夠受菩薩戒。
無著菩薩對阿底峽尊者的教言做了分析,認爲有一定的密意和必要:〖但如果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是具足聲聞別解脫戒者,那麼清淨刹土中的菩薩就成了不具備菩薩戒,〗如果所有受菩薩戒的人必須先具足聲聞比丘戒,那麼住在清淨刹土中的菩薩就不具足菩薩戒了,因爲在清淨刹土中的菩薩不是聲聞,不需要受別解脫戒。還有在《寶積經》等經典中記載:一些天人、天龍夜叉等,在聽完佛講法之後,相續中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而成爲菩薩。如果如上所說,他們也是沒辦法受菩薩戒的,因爲他們無法成爲別解脫戒的所依。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也不應具足菩薩戒了。
這樣有兩個過失:第一是住在清淨刹土中的菩薩不具足別解脫戒的緣故,他們也不能具足菩薩戒,因爲所依的身份必須具足別解脫戒,有這個過失。第二是〖並且在死亡時也會失去菩薩戒等等有許多過失。〗死亡的時候也會失去菩薩戒,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爲別解脫戒是盡形壽的戒律,如果菩薩戒必須在別解脫戒的所依上才能夠具足,就是說別解脫戒成了菩薩戒的所依,那麼別解脫戒是一種盡形壽的戒,死亡之時別解脫戒自然失去;如果別解脫戒失去了,那麼依靠它的菩薩戒也會失去。好比壁畫是依靠牆壁而存在的,如果牆壁倒塌的話,壁畫也不會存在。所以如果菩薩戒要以別解脫戒爲所依,那麼死亡之後菩薩戒也會失去。但是菩薩戒不是盡形壽的戒律,菩薩戒是從現在開始乃至于到成佛之間都一直存在的一種戒體。所以如果我們在很多世之前曾經受過菩薩戒,而且一直沒有遇到菩薩戒的違品,實際上相續中還是具有菩薩戒的。上師也講過,有些旁生如果以前受過菩薩戒,而且菩薩戒沒有毀壞,雖然因業力轉爲旁生,但它相續中的菩薩戒還是有的。所以有這樣的過失。
〖關于這些,在《釋論》中都有宣說。想來,阿底峽尊者對大乘法藏了如指掌,決不可能承認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具足別解脫戒,〗就是說,想來阿底峽尊者對所有大乘法都是非常了知的,肯定看到很多經典中講一些天龍夜叉具有菩薩戒的身份,所以他不可能說必須具足別解脫才算具足菩薩戒。
〖我認爲,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是爲了遮破當今許多人士連一分別解脫戒也不能守護卻自诩具足菩薩戒〗這是第一個必要。什麼必要呢?因爲當時有些人看不起別解脫戒,連一分別解脫戒也不想受持,卻自诩自己是菩薩,具足菩薩戒。爲了遮止具有這種觀念的人,讓他們重視別解脫戒,所以阿底峽尊者說,菩薩戒只有在七種具有別解脫戒的人身上才能夠生起。
第二個必要:〖以及認爲菩薩戒意義微小而戒條繁多的這些分別妄念,〗還有些人認爲受菩薩戒意義微小而戒條繁多,不願意受菩薩戒,覺得別解脫戒很殊勝,意義很大等等。實際上阿底峽尊者認爲菩薩戒的意義很大,爲什麼呢?因爲它必須要在七種別解脫戒的基礎上才能受,以別解脫戒作爲基礎、所依。爲了打破這些分別念,〖才說必須是具別解脫戒的身份。《道燈論自釋》中這樣寫道:“只是爲宣說殊勝所依,而其它所依也可生起戒體。”〗所以在《菩提道燈論自釋》中,阿底峽尊者這樣解釋:實際上宣講受持菩薩戒必須以別解脫戒作爲所依,只是爲了強調殊勝所依。所依可以有很多種,殊勝所依是別解脫戒,其它所依也可以受持菩薩戒。
關于這個問題,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有一番講述:甚深見派的觀點沒有說一定要以別解脫戒做爲所依;廣大行派的觀點如無著菩薩、阿底峽尊者,他們說必須要以別解脫戒作爲所依,實際上二者之間是不矛盾的。分析而言,殊勝所依最好是以別解脫戒爲基礎,其它所依雖然沒有說,比如甚深見派雖然不需要以別解脫戒爲所依,但實際上也沒有說:你不發誓斷除殺生也可以受菩薩戒,雖然沒有講別解脫戒這個名稱,但實際上你要受菩薩戒的話,也必須要發誓不殺生,以這一條戒律爲所依,才可以生起菩薩戒,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受菩薩戒,如果連這個承諾都沒有,想受菩薩戒是不可能的。所以對甚深見派、廣大行派這兩種不同觀點進行分析,我們就知道實際上是不相違的。
〖由此可見,具不具足別解脫戒都可以,只要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叁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薩戒體。〗通過前面的內容可知:具足別解脫戒成爲殊勝所依;雖不具足別解脫戒,但是有發誓不殺生等善行以上的基礎都可以受戒。最關鍵的是,要具足對衆生的悲心、對大乘道的信心和想受戒這叁種條件,符合這叁個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薩戒體。以上講了受戒之補特伽羅。
對我們來講也是如此,學法的人有些是出家人,有出家戒,有些是在家人,有居士戒,以這些戒律作爲基礎就可以順利地受戒;如果沒有這些戒律,至少也要承諾不殺生等善行,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受菩薩戒。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最好是有了殊勝所依再來受菩薩戒,因爲受持的戒律多,斷掉的惡習就多,修持善法具足的順緣就多,從而可以順利地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對于受戒者補特伽羅的身份,我們需要如是了知、如是宣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本課就講到這裏。
[1]《大智度論第二十五卷》問曰: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菩薩有不?答曰:有。何者是?一者、發一切智心,堅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衆生力;叁者、不須一切供養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大精進力;五者、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禅定力;六者、除二邊故,隨十二因緣行故,斷一切邪見故,滅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衆生故,受無量生死故,集諸善根無厭足故,知一切世間如夢故,不厭生死力;八者、觀諸法實相故,知無吾我無衆生故,信解諸法不出不生故,無生法忍力;九者、入空、無相、無作解脫門觀故,知見聲聞、辟支佛解脫故,得解脫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衆生心行所趣故,具足無礙智力。是爲菩薩十力。
[2]《大乘莊嚴經論卷十》次說菩薩四無礙解。偈曰:“于門相言智,通達無比倫。此即是菩薩,四種無礙解。”釋曰。第一者謂知門智。能知義中所有名門差別故。第二者謂知相智。能知此義屬此名故。第叁者謂知言智。能知異土言音故。第四者謂知智智。能知自能說法故。知此四種是無礙解。
《《入菩薩行論》第15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