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4課
下面接著講科判“是殊勝施主”:
己二、是殊勝施主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此頌詞把菩薩比喻爲殊勝施主,其行爲遠遠超勝一切世間施主。爲什麼超勝呢?頌詞以對比的方式進行宣說:世間施主的行爲是有限量的,而菩薩的布施行爲是無限量、廣大清淨的。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這是描寫世間施主有限的布施行爲。世間施主給可憐的衆生做布施時,第一、在時間上是“偶備”,即不是恒常性的布施。有時會挑吉日如漢地的初一、十五,或者某人生日,如古代大戶人家生了兒子就會廣大結緣布施;或如以前印度的施主在叁個月或七天當中供養佛陀僧衆等。這些布施的時間都是“偶備”,偶然爲之,都不是很長。
第二、所布施的食物是“微劣食”。“微劣食”是指品質特別差、非常一般的食品。電視上報道一些善人在布施時,就是給兩個饅頭、一碗稀飯,幫助一些饑民乞丐,所施的就是“微劣食”,當然也不是所有施主布施的東西都是如此。
第叁、布施的態度是“嗟施”,即態度不是很恭敬。“嗟施”就是“喂!來吃!”的意思,是一種不恭敬的語言和口氣。城市中,有些人在給乞丐布施時,態度都不太恭敬:把硬幣或紙幣直接扔過去,看也不看乞丐一眼;有時不得不打發門口的乞丐,就以很厭惡的心態和表情,把剩菜剩飯倒給他們,讓他們趕快走,這些行爲都屬于“嗟施”。爲什麼布施時會沒有恭敬心呢?因爲一般人沒有菩提心,也不具備平等心,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來布施衆生。我們不注意很容易産生這種優越感,內心有優越感不尊重對方,就會直接導致産生“嗟施” 這種不恭敬的行爲。
第四、布施的對象是“少衆生”,即數量不多,僅是少量衆生。過去印度的國王和大施主在舉行無遮大會時,幾天中沙門、乞丐等任何需要財物的人都可以接受供養與布施,那時會場上人山人海,那爲什麼還叫少衆生呢?如果從整個法界有情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一場大會所能布施的衆生數量真的是很少。
第五、布施的效果:“令得半日飽”。施一頓粥,能夠讓對方充饑半日,即使連續布施3個月,也只能在這3個月當中讓衆生不餓。“人敬爲善士”:人們稱其爲慈善家,大家都很贊歎,如前所講確實值得贊歎。雖然世間施主有一些善行,但並不是殊勝施主。(此處沒有貶低之意,因爲是對比殊勝施主而言。)
什麼是殊勝施主?接下來宣講殊勝施主——菩薩的相。
“何況恒施予無邊衆有情”:世間施主布施的時間是“偶備”,而菩薩是“恒施予”,即菩薩是恒時施予衆生。菩薩在專修布施波羅密多時,會非常著重于布施。如果不是專修布施波羅密多,菩薩又怎樣體現出恒時布施呢?布施可體現在很多方面,除了布施財物外,還可以布施力氣、愛語、法義、回向功德等等,這些都是布施。所以菩薩施予衆生的心態從來沒有斷過,恒時地布施,乃至于成佛後功德已圓滿,布施的意樂還沒有窮盡,這就是“恒施予”。
“無邊有情衆”是對比世間布施的“少衆生”而言,菩薩對所有衆生發了菩提心,布施的對境是無邊有情衆,所以所緣無邊廣大。
“善逝無上樂”對比的是世間施主所施的“微劣食”。菩薩的布施可從暫時和究竟兩個方面分析。暫時而言,菩薩是有什麼布施什麼。從佛陀傳記中可知,佛陀在因地專修布施波羅密多時,不論房子、大象、財産,甚至國家、妻子、兒女、頭目腦髓等等,所有寶貴的東西都能布施出去,更何況像世間施主那樣的布施——兩個饅頭、一碗稀飯,這樣的行爲多得不計其數。從暫時的角度講,菩薩布施了非常珍貴的東西;從究竟的角度而言,菩薩最大的布施就是施予衆生善逝無上樂——讓衆生成佛,這就是菩薩賜予衆生最大的禮物。
“滿彼一切願”對比“令得半日飽”。普通施主布施的作用僅讓衆生得到半日之飽,而菩薩的布施是滿足衆生的所有願望,因爲令衆生成佛則衆生所有的心願都會得到滿足,這是毫無疑問的。
頌詞中“嗟施”似乎沒有進行對比,但也可從隱藏義進行分析。普通人布施會有不恭敬的心態與行爲,但是菩薩做布施就非常恭敬,爲什麼呢?因爲菩薩有發自內心的平等之心。顯現上有人富裕,有人沒落,但在菩薩的慧眼中,衆生都想離苦得樂,都是平等的。
菩薩如此恭敬布施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菩薩不是高高在上,以“我是施予者”的心態給衆生做布施的,如《經莊嚴論》中雲,菩薩把衆生當成利益自己的對境,爲什麼菩薩把衆生當成利益自己的對境?因爲沒有衆生,菩薩就無法修持布施波羅蜜多,無法圓滿布施度,所以菩薩非常感恩衆生,因內心的感激導致行爲上非常恭敬。菩薩把衆生當成恩人,看作施予者,施予自己布施的善心,圓滿自己布施的善行,這就是菩薩恭敬布施的心態,與世間凡夫完全不同。從上述五個方面的對比可知,菩薩毫無疑問是殊勝施主。
〖比方說,有人進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對境僅僅是少量的衆生,時間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態度也是不屑一顧、極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對方半日內充饑飽腹的食品。〗
此處宣講普通布施的相。有人進行布施,對境是少量衆生,或者是某個區域中的衆生;時間是一年一次、一月一次或者選擇某些吉日,布施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物品也很平常,布施一些舊衣、平常食物和物品。例如我們在捐物的時候,是把不用的衣服捐出去,舍不得捐自己喜歡的或新的衣服,這就是普通施主的心態。菩薩的心態是把自己珍愛的東西布施出去。菩薩布施一方面是爲了滿足對方的願望,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打破自己的悭吝心,所以菩薩會刻意布施自己心愛的東西。
普通人布施的態度極不恭敬,凡夫人不認爲對方值得尊敬,認爲對方是受惠者,而自己則高高在上,布施的行爲、語言都可以十分隨便,這就不是清淨的布施。乞丐也是有尊嚴的人,不能夠隨便侮辱,但一般人不注意,很容易犯這樣的過失。
所行的利益只是解決對方半日飽腹的需要,受施者能得到的利益很少。例如布施一件衣服,穿幾年壞掉就沒有辦法繼續穿了。
〖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爲善行而受到衆人恭敬,更何況說對境是無量無數的有情,時間是漫漫無期連續不斷,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無上安樂,所行的利益也是滿足一切願望,行爲上也是以畢恭畢敬的方式施予。〗
普通布施的施主都被人們稱爲善士,更何況像菩薩這樣行持廣大清淨布施的施主更應尊稱爲殊勝善士。菩薩布施的對境是無量無數的有情,是緣一切衆生發的菩提心。
上師在講菩提心的修法時說,雖然只是布施一個衆生,發心還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依靠給一個衆生作布施的善行,發心利益的是所有衆生。以錢財、食物等布施部分衆生的善行都能圓滿利益所有衆生的善根,以此善行最後圓滿一切功德。我們要懂得利益少數衆生也能夠利益無邊衆生,因爲是爲了利益無邊衆生而做善事,發心是爲了一切衆生。因此,我們做每一件微小善行的時候,以菩提心攝持就能夠利益所有的衆生。
“時間是漫漫無期、連續不斷”:時間的界限有多長呢?菩薩利益衆生無有期限。佛經中講:“虛空沒有窮盡、衆生沒有窮盡,則利益衆生的心願沒有窮盡。”[1]
“所施予的事物也是善逝的無上快樂”:菩薩暫時布施衆生珍貴善妙的事物,究竟布施衆生無上佛果。
“所行的利益也是滿足一切願望”:菩薩暫時能滿足衆生的一切願望,究竟能讓衆生成佛,當然就能滿足衆生的一切願望。
“行爲上也是以畢恭畢敬的方式施予”:因爲菩薩沒有傲慢,把對方當作利益自己的恩人,在布施時肯定是畢恭畢敬的。
《釋迦牟尼佛廣傳》中有月光國王布施頭顱的公案。當時有惡人索要國王的頭顱,國王歡喜答應了,那人擔心月光國王反悔,便提出要把國王捆在樹上,月光國王答應了他的要求,于是把自己捆在樹上。准備砍頭時,月光國王說:“頭砍下來請把它放在我的手上,我要用雙手交給你。”[2]雙手遞交物品是非常恭敬的方式,月光國王要用雙手將頭恭敬地布施給對方。我們要經常看菩薩的傳記,隨學菩薩的行爲,一下子做不到不要緊,慢慢去接近,最後通過長期的效仿,我們也能成爲標准的菩薩。學習《入行論》等論典的確對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有很大的作用。
〖所謂的“恒”字,有的注釋解釋爲“縱然虛空、衆生到了盡頭也不終止”;〗“何況恒施予”的“恒”字,有些注釋解釋是縱然虛空到了盡頭、衆生到了盡頭也不終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時間的差別來講的;〗慧源尊者是《入行論大疏》的作者,解釋“恒”字是從時間的差別來宣講的。〖善天尊者是按照施物的差別來解釋的。〗“恒時施”即恒時布施一切物,從施物差別的角度進行解釋。
雖然“恒”字有不同的解釋,但上師在講記中說,因“恒”字的含義與時間有關,完全脫離時間很難解釋,即使從施物之差別這一角度解釋,也與時間相關。
己叁、是殊勝福田
前文宣講了菩薩是殊勝施主,此處宣講菩薩是殊勝福田。殊勝福田是指菩薩是很嚴厲的對境,如果對菩薩發惡心造惡法,過失很大;但如果對菩薩發善心供養,也可獲得很大的功德。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入菩薩行論》第1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