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5课▪P3

  ..续本文上一页,通过天眼通、天耳通等等五种神通如意帮助众生。

  

  九地菩萨的发心比喻为“日”,就是太阳。太阳能成熟地上的谷物、庄稼等,有成熟万物的力量。同样,如“日”一般,菩萨相续中的十力[1],也能够帮助众生相续中的善根成熟,将众生安置于解脱地,或是殊胜的佛地。

  

  十地菩萨的发心如“歌”。美妙的歌声众生都喜欢听闻,十地菩萨的智慧犹如美妙的歌声一样,令众生十分快乐、欢喜。此处的智慧度,主要表现在菩萨的四无碍解[2]上面。菩萨对一切万法的名称、所表达的意义,乃至不同的方言所表达的意思,对它们的意义展开宣讲的时候,都能够让众生非常快乐、满意。这样就表现了菩萨的智慧度非常超胜。

  

  以上讲述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十种助伴和比喻。

  

  下面对菩萨相续中其余的功德用不同的比喻进行安立:

  

  “王库及大路”:首先讲“王”,犹如国王一样的殊胜发心。如国王非常自在一样,菩萨相续中的菩提心也非常自在;或者菩萨相续中的殊胜神通也能够自由自在帮助众生,这是一种解释方法。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就像国王下令之后不能违越一样,同样,众生对四依四不依也不能违越。菩萨和众生相应的心所,主要是表现在四依四不依上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违背了国王的意志会受到惩罚,违越了四依四不依,也会对自己的相续造成很大的伤害。

  

  “库”,库就是仓库。仓库的比喻对应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仓库具足很多物资,同样,菩萨相续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犹如仓库一样,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仓库中有很多资具,能够帮助众生过上幸福生活。菩萨相续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能够让菩萨得到自利利他的功德。

  

  “大路”:士夫都是经由大路进入城市,没有路就无法进城,如同由大路能够到达目的地一样,菩萨相续中的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犹如大路一般,一切众生依靠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大路可以顺利到达成佛的大城。

  

  “车乘”:乘坐车乘可以帮助我们趋向目标,车乘具足两个轮子不能缺少。同样,菩萨相续中的发心也具足大悲和胜观(有的讲寂止和胜观,大悲和胜观就是悲智,或者寂止和胜观即止观),止观双运、悲智双运,就像车乘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就没办法起到车乘的作用。所以具足寂止和胜观也是菩萨殊胜的修行发心之一。

  

  “泉水”:泉水有个特征就是源源不断,我们在山里看过泉水,它总是不断地涌出,没有停留的时候。菩萨相续中总持和辩才的智慧也是源源不断,犹如泉水一般不断涌出。总持就是陀罗尼——句不忘、义不忘、句义皆不忘等等,辩才是无有穷尽。这是和总持、辩才相应的殊胜菩提心。

  

  “雅声”从字面上讲,好听的声音叫雅声,能够带来好消息的声音也称之为雅声。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讲解雅声时打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到外地做生意,把钱弄丢了,人生地不熟,正在非常痛苦之时,有人告诉他:“你的亲友马上来了!你丢的钱也找到了!”这个消息就是雅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欢乐。一方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居然亲友就要到了;另一方面赖以生存的资金也失而复得,这个消息对他来讲简直太好了。或者一个人病入膏肓已经无可救药,后面突然得知某种药可以完全治好他的病,这个消息就叫雅声。能够让众生得到欢喜的一种声音,就称之为雅声。雅声这个比喻所对应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四法印。四法印所宣讲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法义,能够将众生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众生正在痛苦不堪的时候,如果能够听到四法印的声音,就会非常欢喜,所以四法印的声音就称之为雅声。

  

  “河流”:比喻源源不断、无勤作的自性。指八地以上菩萨的发心如河流一样。一个八地菩萨修一种法,其它所有的八地菩萨都同样修一种法的境界叫同行道,有了同行道之后,八地菩萨就可以像河流无勤流入大海一样,无勤作地成熟、利益众生。

  

  “云”:和法身相应的心所犹如云。云中饱含雨滴,可以降下雨水,普遍利益地面上的众生。同样,菩萨的相续中也充满了种种智慧,从智慧云中降下法雨普润众生。

  

  以上简单地宣讲了《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当中22种发心的分类和比喻,大概可以了知发心的部分分类。

  

  〖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有以名相而得与以法性而得两种,〗“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获得菩提心。通过善知识宣讲一种仪轨,受者跟着重复,通过这种名相而获得菩提心,这是一种方式。“以法性而得”指通过法性获得,什么时候证悟了法性,什么时候就获得了菩提心。这里主要是指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通过法性而获得的,世俗菩提心可以通过名相而得。

  

  〖从所缘境的角度,有世俗与胜义两种发心,〗从所缘境的角度讲,缘世俗有世俗菩提心,缘胜义有胜义菩提心,这是从所缘境的角度分的。〖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类,〗从意乐的角度是愿菩提心,从加行的角度是行菩提心。〖适应此场合的分类是最后一种。〗《入行论》的分类主要是以意乐安立愿菩提心,以加行安立行菩提心。

  

  己二(随发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戒方法;二、护戒方法;三、还净方法。

  

  第一、我们要受戒,受戒必须知道要具足什么条件;第二、受戒之后怎么护戒;第三、如果犯了戒,怎么样还净,让戒律重新变清净?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讲都是相当重要、关键的。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对境;二、受戒之补特伽罗;三、受戒之仪轨。

  

  第一、受戒之对境:就是说受戒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受戒的对境是必须要考虑的,能够传菩萨戒的人,必须要具足一定的法相、条件才可以传戒。不是随便找一个人,或者我觉得他可以给我传戒,就在他面前受戒。受菩萨戒的对境是需要观察的,如果传戒者有功德,我们可以在他面前受,如果不具足功德,受戒能不能得到戒体就需要观察了。受戒的对境对我们来讲是很关键的。

  

  〖《菩萨别解脱经》中云:“得传承、受律仪亦从守护菩萨学处真实具戒者处得受。”〗《菩萨别解脱经》中说:如果要得大乘的传承,受大乘的律仪,必须从守护菩萨学处者获得。传戒者第一要具戒,第二必须要认真守护菩萨戒、没有犯根本戒。如果他根本就没有戒,我们在他面前就得不到戒;即使他受过戒,但是后来犯了菩萨根本戒,并没有真实恢复,也没办法得到戒。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守护菩萨学处者、真实具戒者处得戒,这是总原则。下面就引用不同的论典,分别宣讲具体的法相。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菩萨戒二十颂》是月观论师旃札古昧宣讲菩萨学处的一个论典,有二十个颂词。里面说:〖“当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师前受戒。”〗这里讲了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持戒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菩萨戒的基础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当然也得不到真实的菩萨戒。所以第一个条件是具有菩提心,在菩提心基础上具有菩萨戒,并且守持殊胜的菩萨戒。

  

  第二是具智慧。具智慧就是对得戒的方法、受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很了知,对大乘六度修法也很精通,并不是一无所知、非常愚笨的人。所以必须要具足了解大乘的经论、大乘修法等等的智慧。

  

  第三是具力。要具足断烦恼的能力、传戒的能力等等。我们必须在具力的上师前受戒。

  

  〖此论中也说,〗此论是指《入菩萨行论》,《入行论》第五品静虑品中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就是说:我们对具足两种条件的善知识应该经常依止,即便舍弃生命也不要离开。哪两种条件呢?第一是“善巧大乘义”,第二是“安住净律仪”。“善巧大乘义”是对大乘的教义非常精通,对大乘的基道果、见修行果非常通达,叫做“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是对大乘的戒律非常重视,经常守护大乘戒律。大乘的学处也包括了大乘的修法。“善巧大乘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见解很殊胜,“安住净律仪”是行为很殊胜。净律仪实际上就是讲了护持菩萨道的修持方法,后面要学习:禁恶行戒,遮止一切恶行;摄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饶益一切众生。实际上把大乘的戒律守护清净,已经基本上圆满了大乘的修行,所以“安住净律仪”指行为上非常清净。“珍贵善知识”:对于这种珍贵的善知识应该舍命也不离开,要经常依止。

  

  〖如果实在寻觅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在三宝所依前受戒。〗如果找得到,一定要在这样的善知识面前受菩萨戒。因为在殊胜的菩萨面前受菩萨戒,容易产生惭愧心,(因为在某位上师面前受戒时有一种承诺,这种承…

《《入菩萨行论》第1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