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5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得或实际行持的层次。

  

  第二类是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什么叫不清净七地?一地到七地的菩萨,在初地已经获得了圣者菩萨的果位,但是相续中还存在烦恼障的种子,从这个角度就称为不清净七地,这是一种主流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是说:一地到七地菩萨,在出定位时所看到的景象,仍然是不清净的显现。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柱子、山河大地,一地到七地菩萨在出定位的时候,看到的也是这些。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有七个地,所以叫不清净七地。虽然一到七地菩萨的相续中存在烦恼障的种子,但是绝对不会如凡夫人一般产生强烈的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存在种子,但是没有让种子现行的缘——非理作意。菩萨从初地起已经证悟了实相,了知了万法的本体,不会对外界产生的颠倒认知,缺少了非理作意的缘故,相续中虽然有烦恼的种子,但是绝对不会现行粗大的烦恼。

  

  为什么叫殊胜意乐发心呢?一地之后的菩提心属于殊胜意乐,有别于凡夫的非殊胜意乐,已认知了殊胜法界,自他平等的修法、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已在相续中真实生起,从这个角度讲叫做殊胜意乐。一到七地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真实,所以称之为殊胜意乐发心。

  

  第三类是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第八、九、十地称之为三清净地。解释的方式参照不清净地可以了知:一地到七地之间相续中存在烦恼障的种子,从这个角度讲叫不清净。到八地之后,相续中烦恼障的种子已经彻底消亡,所以八到十地叫做三清净地。还有一种解释方式:从八地开始在出定位,自然见到一切山河大地不再是不清净的显现,而是呈现为清净的佛刹土、无量殿,所有外境全部转为清净的显现,从这个角度讲称之为清净地。

  

  三清净地的发心称之为异熟的发心,什么叫做异熟呢?从果的角度来讲,异熟果一旦成熟是没办法改变的,因为已经属于果位。到了八、九、十三清净地,以前的发心、发愿经过修持都已经成熟了,自然而然就会利益众生,自然而然就会趋向于佛果,属于果成熟的阶段,所以称为异熟发心,所发的愿都会成熟。

  

  在凡夫地所能利益众生的数量非常少,没办法真实利益众生;在不清净七地,因为有了殊胜的意乐发心,有了现证空性的智慧,所以能力很强,相对于凡夫地,不清净七地可以利益部分众生,让部分众生相续成熟;而到了三清净地可以让更多众生相续中的功德成熟,因为已经到了异熟地发心,到了果地,发的愿很容易成熟;最后到佛地,可以让所有众生的相续成熟。

  

  第四类是佛地断障之发心。十地之后就到了佛地,到佛地的时候,一切的障碍已经远离,一切的功德已经圆满,已经到了大乘的无学地。断障发心是指所有的障碍完全断除,所有障碍的种子习气都完全不存在了,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碍佛陀展开任运自成、无勤无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从这个方面称为断障发心。以上讲了以地界分类的四种发心。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弥勒菩萨所造的五部论之一:《大乘经庄严论》。〖《经庄严论》中云:“诸地信解行,增上净意乐,异熟许别义,断障四发心。”〗《大乘经庄严论》这样讲:发心从诸地的来分,有凡夫的信解行发心、一到七地的增上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的异熟发心、(“许别义”是讲异熟的发心和清净意乐的发心是有差别的。)断障四发心。第四种是指断除一切障碍的佛地发心,总共有四种发心。

  

  〖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从助伴和比喻的侧面来分,〖如《现观庄严论》中云,〗《现观庄严论》分了二十二种,不但《现观庄严论》这样分,《经庄严论》第五品发心品也同样分为二十二种。此处二十二种发心,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何流云。”〗是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到大乘菩萨十地之间的发心,不包括佛地。

  

  “如地金月火”这一句当中有四种发心,“地、金、月”分别属于大乘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三种阶段的发心。第一个“地”是大乘的小资粮道,从发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开始,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小资粮道是最靠近凡夫的界限。我们要进入真正的大乘五道,就必须发起殊胜的无造作的菩提心,如果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然后次第修行到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再进入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加行道结束后,就进入大乘的见道初地,然后经过大乘十地最后成佛。

  

  第一“如地”。如地就好象是大地一样,是一切有情无情的所依。小资粮道的发心犹如大地一样,能够令其它功德生成、增长和依靠。这是如地的发心。

  

  第二“如金”,如金是中资粮道的发心。黄金是很纯净的,品质不会随便改变。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发心犹如黄金一样非常稳定。这是如金的发心。

  

  第三“如月”,这个月是新月。新月是什么意思呢

  新月代表不断的增长、圆满。到了大资粮道,菩萨的功德——所有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犹如新月一样不断增盛。这就是大乘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的发心。

  

  然后是“如火”。加行道的发心用“火”作比喻,火有焚烧的作用,加行道的功德就是烧尽一切障碍。另一方面,《经庄严论》的注释是从火上加薪的角度讲,不断增添柴火,火就会越烧越旺。在加行道中,通过菩萨不断的加功用行,不断的精进修持,种种功德犹如火上加薪一般,会越来越旺盛。

  

  火之后开始宣讲菩萨地的发心。从“藏”开始到“歌”,分别宣讲十地菩萨的发心。

  

  首先,初地菩萨的发心如“藏”。“藏”是宝藏,宝藏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初地菩萨主要是布施度,和布施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一样,能够成为一切众生快乐的源泉。一切众生通过菩萨的布施而得到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宝藏是一切众生快乐的源泉,大乘菩萨的布施也能成为众生快乐的源泉。

  

  二地菩萨的发心如“宝源”,宝源就是宝库,或是宝矿,是很多珍宝的产地、来源。同样的道理,二地菩萨相续中的功德是持戒增盛,菩萨所守持的清净菩萨戒的本体,也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佛法中高度赞叹持戒的功德,这个比喻是讲,有了持戒的功德,其它功德都会源源不断具足,其它功德的来源都是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和持戒相应的发心就称为宝源。

  

  三地菩萨的发心如“海”。大海很深很广,大鲸鱼在海中翻腾,轮船在海面航行,都不会影响大海的本体。虽然有时候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也只是起一些波浪而已,整个大海仍然不增不减。三地菩萨是安忍增盛,根本不会因为世间人的辱骂或做一些非法的事情而无法忍耐,菩萨的安忍如大海一般,非常平静深广。

  

  四地菩萨的发心如“金刚”。金刚无坚不摧,不被其它金属所坏。菩萨相续中的精进犹如金刚一样,根本不会被各式各样的懒惰所胜伏。四地菩萨非常精进,对善法有很强的意乐,他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停止自己的修行呢?根本不会。菩萨对正法的欢喜已经远远超胜了对任何法的兴趣。犹如金刚不被其它金属所摧毁一般,菩萨的精进也不会被任何形式的懒惰所摧毁。上师提到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讲,东方人的懒惰和西方人的懒惰不一样。东方人的懒惰就是晒太阳、闲聊、无所事事;西方人的懒惰是忙碌于琐事,虽然忙碌但对善法没有兴趣。形式虽不一样,总之都是在善法方面不精进,跟善法没关系,都叫懒惰。菩萨对任何形式的懒惰都已经超越了,对善法非常有兴趣、非常有希求心。这是四地菩萨的发心,犹如金刚一般。

  

  五地菩萨的发心如“山”。山指须弥山王,不是一般的山。须弥山非常高大、稳固,再大的狂风也没办法动摇须弥山。同样,五地菩萨相续中的禅定犹如须弥山一般稳固,任何散乱没办法动摇菩萨的禅定。

  

  六地菩萨的发心犹如“药”一般。药是灵药、妙药。《经庄严论》的注释中讲,有的药仅仅接触就能治病,如仅闻药香就能治病,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就如闻到妙药就能治病一样,菩萨相续中增盛的智慧波罗蜜多犹如良药一般,能够有效治愈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

  

  七地菩萨发心如“友”。七地发心与方便度相应,这时称为如亲友一般的发心。真正的亲友,无论在自己富裕还是贫穷的情况下,都不会舍弃自己。和“友”相似,七地菩萨相续中的菩提心不会伤害众生,也不会舍弃众生。按《经庄严论》的注释,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菩萨相续中的四无量心犹如亲友一般,在众生缺乏快乐的时候,以慈心给予欢乐;众生痛苦的时候,以悲心拔除痛苦;众生欢乐的时候,以喜心愿欢乐再再增上;众生堕于贪嗔的时候,以舍心让他远离。所以不管众生处于哪种状态,菩萨都不会舍弃众生,都能够通过慈悲喜舍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快乐。

  

  “如意宝”是相应于第八地菩萨的发心。如意宝可以随心所欲降下一切所欲之物,满足众生的愿望。八地菩萨相续中的功德,犹如如意宝一般,能够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欲。在《经庄严论》中是以神通进行安立…

《《入菩萨行论》第1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