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或實際行持的層次。
第二類是不清淨七地殊勝意樂發心。什麼叫不清淨七地?一地到七地的菩薩,在初地已經獲得了聖者菩薩的果位,但是相續中還存在煩惱障的種子,從這個角度就稱爲不清淨七地,這是一種主流的解釋。還有一種解釋是說:一地到七地菩薩,在出定位時所看到的景象,仍然是不清淨的顯現。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柱子、山河大地,一地到七地菩薩在出定位的時候,看到的也是這些。從一地到七地之間有七個地,所以叫不清淨七地。雖然一到七地菩薩的相續中存在煩惱障的種子,但是絕對不會如凡夫人一般産生強烈的煩惱。爲什麼呢?因爲雖然存在種子,但是沒有讓種子現行的緣——非理作意。菩薩從初地起已經證悟了實相,了知了萬法的本體,不會對外界産生的顛倒認知,缺少了非理作意的緣故,相續中雖然有煩惱的種子,但是絕對不會現行粗大的煩惱。
爲什麼叫殊勝意樂發心呢?一地之後的菩提心屬于殊勝意樂,有別于凡夫的非殊勝意樂,已認知了殊勝法界,自他平等的修法、利益衆生的善巧方便已在相續中真實生起,從這個角度講叫做殊勝意樂。一到七地菩薩利益衆生的心非常真實,所以稱之爲殊勝意樂發心。
第叁類是叁清淨地異熟之發心。第八、九、十地稱之爲叁清淨地。解釋的方式參照不清淨地可以了知:一地到七地之間相續中存在煩惱障的種子,從這個角度講叫不清淨。到八地之後,相續中煩惱障的種子已經徹底消亡,所以八到十地叫做叁清淨地。還有一種解釋方式:從八地開始在出定位,自然見到一切山河大地不再是不清淨的顯現,而是呈現爲清淨的佛刹土、無量殿,所有外境全部轉爲清淨的顯現,從這個角度講稱之爲清淨地。
叁清淨地的發心稱之爲異熟的發心,什麼叫做異熟呢?從果的角度來講,異熟果一旦成熟是沒辦法改變的,因爲已經屬于果位。到了八、九、十叁清淨地,以前的發心、發願經過修持都已經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會利益衆生,自然而然就會趨向于佛果,屬于果成熟的階段,所以稱爲異熟發心,所發的願都會成熟。
在凡夫地所能利益衆生的數量非常少,沒辦法真實利益衆生;在不清淨七地,因爲有了殊勝的意樂發心,有了現證空性的智慧,所以能力很強,相對于凡夫地,不清淨七地可以利益部分衆生,讓部分衆生相續成熟;而到了叁清淨地可以讓更多衆生相續中的功德成熟,因爲已經到了異熟地發心,到了果地,發的願很容易成熟;最後到佛地,可以讓所有衆生的相續成熟。
第四類是佛地斷障之發心。十地之後就到了佛地,到佛地的時候,一切的障礙已經遠離,一切的功德已經圓滿,已經到了大乘的無學地。斷障發心是指所有的障礙完全斷除,所有障礙的種子習氣都完全不存在了,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礙佛陀展開任運自成、無勤無作利益衆生的事業,從這個方面稱爲斷障發心。以上講了以地界分類的四種發心。這種分類法來源于彌勒菩薩所造的五部論之一:《大乘經莊嚴論》。〖《經莊嚴論》中雲:“諸地信解行,增上淨意樂,異熟許別義,斷障四發心。”〗《大乘經莊嚴論》這樣講:發心從諸地的來分,有凡夫的信解行發心、一到七地的增上清淨意樂發心、叁清淨地的異熟發心、(“許別義”是講異熟的發心和清淨意樂的發心是有差別的。)斷障四發心。第四種是指斷除一切障礙的佛地發心,總共有四種發心。
〖從助伴,比喻的側面來分。〗從助伴和比喻的側面來分,〖如《現觀莊嚴論》中雲,〗《現觀莊嚴論》分了二十二種,不但《現觀莊嚴論》這樣分,《經莊嚴論》第五品發心品也同樣分爲二十二種。此處二十二種發心,按照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觀點,〖如《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何流雲。”〗是從大乘的小資糧道到大乘菩薩十地之間的發心,不包括佛地。
“如地金月火”這一句當中有四種發心,“地、金、月”分別屬于大乘的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和大資糧道叁種階段的發心。第一個“地”是大乘的小資糧道,從發起了無僞的菩提心開始,就進入了大乘的小資糧道,小資糧道是最靠近凡夫的界限。我們要進入真正的大乘五道,就必須發起殊勝的無造作的菩提心,如果生起了無造作的菩提心,就進入了大乘的小資糧道。然後次第修行到中資糧道、大資糧道,再進入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法位。加行道結束後,就進入大乘的見道初地,然後經過大乘十地最後成佛。
第一“如地”。如地就好象是大地一樣,是一切有情無情的所依。小資糧道的發心猶如大地一樣,能夠令其它功德生成、增長和依靠。這是如地的發心。
第二“如金”,如金是中資糧道的發心。黃金是很純淨的,品質不會隨便改變。到了中資糧道的時候,發心猶如黃金一樣非常穩定。這是如金的發心。
第叁“如月”,這個月是新月。新月是什麼意思呢
新月代表不斷的增長、圓滿。到了大資糧道,菩薩的功德——所有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猶如新月一樣不斷增盛。這就是大乘的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大資糧道的發心。
然後是“如火”。加行道的發心用“火”作比喻,火有焚燒的作用,加行道的功德就是燒盡一切障礙。另一方面,《經莊嚴論》的注釋是從火上加薪的角度講,不斷增添柴火,火就會越燒越旺。在加行道中,通過菩薩不斷的加功用行,不斷的精進修持,種種功德猶如火上加薪一般,會越來越旺盛。
火之後開始宣講菩薩地的發心。從“藏”開始到“歌”,分別宣講十地菩薩的發心。
首先,初地菩薩的發心如“藏”。“藏”是寶藏,寶藏是一切快樂的源泉。初地菩薩主要是布施度,和布施相應的發心猶如寶藏一樣,能夠成爲一切衆生快樂的源泉。一切衆生通過菩薩的布施而得到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寶藏是一切衆生快樂的源泉,大乘菩薩的布施也能成爲衆生快樂的源泉。
二地菩薩的發心如“寶源”,寶源就是寶庫,或是寶礦,是很多珍寶的産地、來源。同樣的道理,二地菩薩相續中的功德是持戒增盛,菩薩所守持的清淨菩薩戒的本體,也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佛法中高度贊歎持戒的功德,這個比喻是講,有了持戒的功德,其它功德都會源源不斷具足,其它功德的來源都是持戒波羅蜜多,所以和持戒相應的發心就稱爲寶源。
叁地菩薩的發心如“海”。大海很深很廣,大鯨魚在海中翻騰,輪船在海面航行,都不會影響大海的本體。雖然有時候狂風大作,巨浪滔天,也只是起一些波浪而已,整個大海仍然不增不減。叁地菩薩是安忍增盛,根本不會因爲世間人的辱罵或做一些非法的事情而無法忍耐,菩薩的安忍如大海一般,非常平靜深廣。
四地菩薩的發心如“金剛”。金剛無堅不摧,不被其它金屬所壞。菩薩相續中的精進猶如金剛一樣,根本不會被各式各樣的懶惰所勝伏。四地菩薩非常精進,對善法有很強的意樂,他會不會因爲某種原因停止自己的修行呢?根本不會。菩薩對正法的歡喜已經遠遠超勝了對任何法的興趣。猶如金剛不被其它金屬所摧毀一般,菩薩的精進也不會被任何形式的懶惰所摧毀。上師提到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講,東方人的懶惰和西方人的懶惰不一樣。東方人的懶惰就是曬太陽、閑聊、無所事事;西方人的懶惰是忙碌于瑣事,雖然忙碌但對善法沒有興趣。形式雖不一樣,總之都是在善法方面不精進,跟善法沒關系,都叫懶惰。菩薩對任何形式的懶惰都已經超越了,對善法非常有興趣、非常有希求心。這是四地菩薩的發心,猶如金剛一般。
五地菩薩的發心如“山”。山指須彌山王,不是一般的山。須彌山非常高大、穩固,再大的狂風也沒辦法動搖須彌山。同樣,五地菩薩相續中的禅定猶如須彌山一般穩固,任何散亂沒辦法動搖菩薩的禅定。
六地菩薩的發心猶如“藥”一般。藥是靈藥、妙藥。《經莊嚴論》的注釋中講,有的藥僅僅接觸就能治病,如僅聞藥香就能治病,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就如聞到妙藥就能治病一樣,菩薩相續中增盛的智慧波羅蜜多猶如良藥一般,能夠有效治愈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病。
七地菩薩發心如“友”。七地發心與方便度相應,這時稱爲如親友一般的發心。真正的親友,無論在自己富裕還是貧窮的情況下,都不會舍棄自己。和“友”相似,七地菩薩相續中的菩提心不會傷害衆生,也不會舍棄衆生。按《經莊嚴論》的注釋,具體表現爲四無量心。菩薩相續中的四無量心猶如親友一般,在衆生缺乏快樂的時候,以慈心給予歡樂;衆生痛苦的時候,以悲心拔除痛苦;衆生歡樂的時候,以喜心願歡樂再再增上;衆生墮于貪嗔的時候,以舍心讓他遠離。所以不管衆生處于哪種狀態,菩薩都不會舍棄衆生,都能夠通過慈悲喜舍度化衆生,讓衆生獲得快樂。
“如意寶”是相應于第八地菩薩的發心。如意寶可以隨心所欲降下一切所欲之物,滿足衆生的願望。八地菩薩相續中的功德,猶如如意寶一般,能夠滿足衆生的一切所欲。在《經莊嚴論》中是以神通進行安立…
《《入菩薩行論》第1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