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15課▪P3

  ..續本文上一頁,通過天眼通、天耳通等等五種神通如意幫助衆生。

  

  九地菩薩的發心比喻爲“日”,就是太陽。太陽能成熟地上的谷物、莊稼等,有成熟萬物的力量。同樣,如“日”一般,菩薩相續中的十力[1],也能夠幫助衆生相續中的善根成熟,將衆生安置于解脫地,或是殊勝的佛地。

  

  十地菩薩的發心如“歌”。美妙的歌聲衆生都喜歡聽聞,十地菩薩的智慧猶如美妙的歌聲一樣,令衆生十分快樂、歡喜。此處的智慧度,主要表現在菩薩的四無礙解[2]上面。菩薩對一切萬法的名稱、所表達的意義,乃至不同的方言所表達的意思,對它們的意義展開宣講的時候,都能夠讓衆生非常快樂、滿意。這樣就表現了菩薩的智慧度非常超勝。

  

  以上講述了一地到十地菩薩的十種助伴和比喻。

  

  下面對菩薩相續中其余的功德用不同的比喻進行安立:

  

  “王庫及大路”:首先講“王”,猶如國王一樣的殊勝發心。如國王非常自在一樣,菩薩相續中的菩提心也非常自在;或者菩薩相續中的殊勝神通也能夠自由自在幫助衆生,這是一種解釋方法。還有一種解釋方法:就像國王下令之後不能違越一樣,同樣,衆生對四依四不依也不能違越。菩薩和衆生相應的心所,主要是表現在四依四不依上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違背了國王的意志會受到懲罰,違越了四依四不依,也會對自己的相續造成很大的傷害。

  

  “庫”,庫就是倉庫。倉庫的比喻對應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倉庫具足很多物資,同樣,菩薩相續中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猶如倉庫一樣,具有很多殊勝的功德。倉庫中有很多資具,能夠幫助衆生過上幸福生活。菩薩相續中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能夠讓菩薩得到自利利他的功德。

  

  “大路”:士夫都是經由大路進入城市,沒有路就無法進城,如同由大路能夠到達目的地一樣,菩薩相續中的叁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也猶如大路一般,一切衆生依靠大乘叁十七道品的大路可以順利到達成佛的大城。

  

  “車乘”:乘坐車乘可以幫助我們趨向目標,車乘具足兩個輪子不能缺少。同樣,菩薩相續中的發心也具足大悲和勝觀(有的講寂止和勝觀,大悲和勝觀就是悲智,或者寂止和勝觀即止觀),止觀雙運、悲智雙運,就像車乘的兩個輪子一樣,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就沒辦法起到車乘的作用。所以具足寂止和勝觀也是菩薩殊勝的修行發心之一。

  

  “泉水”:泉水有個特征就是源源不斷,我們在山裏看過泉水,它總是不斷地湧出,沒有停留的時候。菩薩相續中總持和辯才的智慧也是源源不斷,猶如泉水一般不斷湧出。總持就是陀羅尼——句不忘、義不忘、句義皆不忘等等,辯才是無有窮盡。這是和總持、辯才相應的殊勝菩提心。

  

  “雅聲”從字面上講,好聽的聲音叫雅聲,能夠帶來好消息的聲音也稱之爲雅聲。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中講解雅聲時打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到外地做生意,把錢弄丟了,人生地不熟,正在非常痛苦之時,有人告訴他:“你的親友馬上來了!你丟的錢也找到了!”這個消息就是雅聲,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歡樂。一方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居然親友就要到了;另一方面賴以生存的資金也失而複得,這個消息對他來講簡直太好了。或者一個人病入膏肓已經無可救藥,後面突然得知某種藥可以完全治好他的病,這個消息就叫雅聲。能夠讓衆生得到歡喜的一種聲音,就稱之爲雅聲。雅聲這個比喻所對應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四法印。四法印所宣講的“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法義,能夠將衆生從痛苦的深淵中解救出來。衆生正在痛苦不堪的時候,如果能夠聽到四法印的聲音,就會非常歡喜,所以四法印的聲音就稱之爲雅聲。

  

  “河流”:比喻源源不斷、無勤作的自性。指八地以上菩薩的發心如河流一樣。一個八地菩薩修一種法,其它所有的八地菩薩都同樣修一種法的境界叫同行道,有了同行道之後,八地菩薩就可以像河流無勤流入大海一樣,無勤作地成熟、利益衆生。

  

  “雲”:和法身相應的心所猶如雲。雲中飽含雨滴,可以降下雨水,普遍利益地面上的衆生。同樣,菩薩的相續中也充滿了種種智慧,從智慧雲中降下法雨普潤衆生。

  

  以上簡單地宣講了《現觀莊嚴論》和《經莊嚴論》當中22種發心的分類和比喻,大概可以了知發心的部分分類。

  

  〖從獲得方式的角度來分,有以名相而得與以法性而得兩種,〗“名相而得”是指通過儀軌獲得菩提心。通過善知識宣講一種儀軌,受者跟著重複,通過這種名相而獲得菩提心,這是一種方式。“以法性而得”指通過法性獲得,什麼時候證悟了法性,什麼時候就獲得了菩提心。這裏主要是指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通過法性而獲得的,世俗菩提心可以通過名相而得。

  

  〖從所緣境的角度,有世俗與勝義兩種發心,〗從所緣境的角度講,緣世俗有世俗菩提心,緣勝義有勝義菩提心,這是從所緣境的角度分的。〖從意樂加行的角度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類,〗從意樂的角度是願菩提心,從加行的角度是行菩提心。〖適應此場合的分類是最後一種。〗《入行論》的分類主要是以意樂安立願菩提心,以加行安立行菩提心。

  

  己二(隨發心而行持)分叁:一、受戒方法;二、護戒方法;叁、還淨方法。

  

  第一、我們要受戒,受戒必須知道要具足什麼條件;第二、受戒之後怎麼護戒;第叁、如果犯了戒,怎麼樣還淨,讓戒律重新變清淨?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講都是相當重要、關鍵的。

  

  庚一(受戒方法)分叁:一、受戒之對境;二、受戒之補特伽羅;叁、受戒之儀軌。

  

  第一、受戒之對境:就是說受戒在什麼樣的人面前受。受戒的對境是必須要考慮的,能夠傳菩薩戒的人,必須要具足一定的法相、條件才可以傳戒。不是隨便找一個人,或者我覺得他可以給我傳戒,就在他面前受戒。受菩薩戒的對境是需要觀察的,如果傳戒者有功德,我們可以在他面前受,如果不具足功德,受戒能不能得到戒體就需要觀察了。受戒的對境對我們來講是很關鍵的。

  

  〖《菩薩別解脫經》中雲:“得傳承、受律儀亦從守護菩薩學處真實具戒者處得受。”〗《菩薩別解脫經》中說:如果要得大乘的傳承,受大乘的律儀,必須從守護菩薩學處者獲得。傳戒者第一要具戒,第二必須要認真守護菩薩戒、沒有犯根本戒。如果他根本就沒有戒,我們在他面前就得不到戒;即使他受過戒,但是後來犯了菩薩根本戒,並沒有真實恢複,也沒辦法得到戒。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守護菩薩學處者、真實具戒者處得戒,這是總原則。下面就引用不同的論典,分別宣講具體的法相。

  

  〖《菩薩戒二十頌》中雲:〗《菩薩戒二十頌》是月觀論師旃劄古昧宣講菩薩學處的一個論典,有二十個頌詞。裏面說:〖“當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師前受戒。”〗這裏講了叁個條件:第一是持戒。持戒首先必須要有菩提心,菩薩戒的基礎就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當然也得不到真實的菩薩戒。所以第一個條件是具有菩提心,在菩提心基礎上具有菩薩戒,並且守持殊勝的菩薩戒。

  

  第二是具智慧。具智慧就是對得戒的方法、受戒的方法、還淨的方法很了知,對大乘六度修法也很精通,並不是一無所知、非常愚笨的人。所以必須要具足了解大乘的經論、大乘修法等等的智慧。

  

  第叁是具力。要具足斷煩惱的能力、傳戒的能力等等。我們必須在具力的上師前受戒。

  

  〖此論中也說,〗此論是指《入菩薩行論》,《入行論》第五品靜慮品中說:〖“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就是說:我們對具足兩種條件的善知識應該經常依止,即便舍棄生命也不要離開。哪兩種條件呢?第一是“善巧大乘義”,第二是“安住淨律儀”。“善巧大乘義”是對大乘的教義非常精通,對大乘的基道果、見修行果非常通達,叫做“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是對大乘的戒律非常重視,經常守護大乘戒律。大乘的學處也包括了大乘的修法。“善巧大乘義”我們可以理解爲見解很殊勝,“安住淨律儀”是行爲很殊勝。淨律儀實際上就是講了護持菩薩道的修持方法,後面要學習:禁惡行戒,遮止一切惡行;攝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饒益有情戒,饒益一切衆生。實際上把大乘的戒律守護清淨,已經基本上圓滿了大乘的修行,所以“安住淨律儀”指行爲上非常清淨。“珍貴善知識”:對于這種珍貴的善知識應該舍命也不離開,要經常依止。

  

  〖如果實在尋覓不到這樣的善知識,就在叁寶所依前受戒。〗如果找得到,一定要在這樣的善知識面前受菩薩戒。因爲在殊勝的菩薩面前受菩薩戒,容易産生慚愧心,(因爲在某位上師面前受戒時有一種承諾,這種承…

《《入菩薩行論》第1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