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供養給叁寶。這樣的觀想對金店沒有損失,自己也可以圓滿資糧,因此各式各樣的珍寶裝飾都可以用作供養。
“蓮花諸湖泊”和“悅吟美天鵝”:合在一起解釋是指在充滿蓮花的湖泊當中有很多天鵝,分開解釋是說先供養湖泊再供養天鵝。尤其在漢地,很多公園裏的湖泊都有種蓮花的習慣,夏天會開滿很多美麗的蓮花,這樣的湖泊可以將其供養叁寶。有些湖泊沒有蓮花,風景也很美。上師在講記中舉出了青海湖、揚州湖、西湖等幾大名湖,我們把這些湖泊供養給上師叁寶,願自他衆生都能夠生起菩提心。
“悅吟美天鵝”:天鵝姿態優美,叫聲讓人聞而生喜,而且有白色、紅色、黃色等多種美麗顔色。除了天鵝之外,還有各種漂亮的飛禽也可以供養。國外有些野生鳥的羽毛五彩斑斓,不知道怎麼長的,甚至懷疑是不是有人用筆畫上去的。如果我們在電視上、圖片上或者親眼見到好看的飛禽,也可將其觀想爲供品,恭敬供養叁寶,讓自他生起菩提心。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發的芬芳香氣、沈香等塗香〗天界、人間或龍宮都有各種妙香。過去龍樹菩薩傳法時,常有兩個小孩來聽,他們的身上經常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香味,但因大菩薩的威德力,到菩薩面前就消失了。龍樹菩薩問他們:“你們是什麼地方的人?”他們說:“我們是龍子,很喜歡聽法,因擔心到人間會被傳染上疾病,所以塗了龍宮的妙香。”龍樹菩薩當時想用龍宮的檀香造一些佛像,便說:“你們能不能給我供養一些這種香呢?”他們回答說:“我們做不了主,需要回去問一下龍王。”回來禀告說:“如果菩薩您能夠去龍宮,我們就可以供養,否則就不能。”龍樹菩薩心想:去龍宮一方面可以利益龍宮的衆生,另一方面可以取香,還可以取一些珍貴的經書,就答應了。龍樹菩薩在龍宮裏看到了很多大乘的經典,取了一些如《般若經》、《華嚴經》,同時也把檀香取回來了。據說有一部分《般若十萬頌》龍王沒有交給龍樹菩薩,說是等菩薩下次來時再給,但因龍樹菩薩再沒去過,所以如今藏文版的《般若十萬頌》仍然缺少後面的部分。
天界當然也有很多妙香。有的經中說天樹發出來妙香,順風五百由旬,逆風二百五十由旬,有這樣的說法。那種香氣十分濃郁,聞了之後不會令人眩暈,反而讓人身心愉悅。人間的天然香也具有很多功德,如沈香、檀香塗抹在身上不但可以清涼,還可以消除疾病。現在世間各種各樣的塗香、香粉、熏香、香塊都可以供養。平時我們不一定能找到這麼多種類的香,如果這些香在世間當中以無主物的方式存在,可以通過觀想的方式供養叁寶。
〖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任何世間願望都可以滿足的如意樹,由各式各樣奇珍異寶形成的妙樹,以及劫初時或在北俱盧洲自然生長的莊稼用來供養叁寶。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過去有五百乞丐對乞討産生了厭離心,在佛陀面前發願出家,佛陀同意了並悉心教導,五百乞丐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當時有一位太子不理解佛陀開許乞丐出家,心想如果請僧衆應供,這些乞丐就可以坐在我的床上,染汙了我的床榻。請佛和僧衆來應供時,他就特地告訴佛陀:“由于我家位置不夠,佛陀剛剃度的那五百個比丘請他們不要來了。”第二天,佛陀告訴五百阿羅漢:“今天太子供齋,但是沒有准備你們的飯,你們到北俱盧洲取回自然成熟的粳米,再到太子家享用。”五百阿羅漢即以神足通飛到北俱盧洲,采回自然成熟的粳米,裝滿缽盂又飛回來。他們如大雁一般降落王宮,隨處落座打開缽盂,開始食用帶回的米。太子等人看到五百阿羅漢從天而至,威儀莊嚴,所食之物香氣撲鼻,不由得生起了強烈的信心請問佛陀:“這些比丘來自哪裏?爲何具有如此大的功德?”佛陀說:“這五百個比丘就是昨天你不願請的那些阿羅漢,因爲沒有他們的位置和食物,我就要求他們以神通飛去北俱盧洲采回自然成熟的米來食用。”此時太子等人的傲慢心完全被打破了,就向佛陀及阿羅漢誠心忏悔。因此按照佛經所說,北俱盧洲的確有自然成熟的莊稼而且美味可口。
〖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珍貴飾品〗除了以上供品之外還有很多值得供養的珍貴飾品,將這些飾品都供養叁寶。
〖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蓮花點綴的湖泊、天鵝動聽的聲音,都可以作爲殊勝供品供養叁寶,並且誠心發願:願自他衆生都能夠産生殊勝的菩提心。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如果繼續廣講的話,供養的物品會很多,此處作了竅訣性歸納。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的勝妙供品,不論現實中能否獲得,通過我們的心緣取,然後恭敬地奉獻給佛、法、僧叁寶。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祈請殊勝的福田一定要悲憫我們這些衆生,爲了讓我們圓滿資糧,一定要接受供品。爲什麼我們要這樣祈請?實際上佛陀、乃至登地以上的菩薩,早已現見了法性,泯滅了對財富的執著,對世間的妙欲毫無興趣,早已對法生起決定信解。對他們而言,世間財物可有可無,沒有任何執著;但是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因爲對境很殊勝,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圓滿福德資糧。如果佛和菩薩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因爲不需要而拒絕接受供養,我們則無法圓滿資糧。因此,爲了圓滿資糧,爲了順利生起菩提心的所依,即使佛菩薩不需要,也請求他們能夠接受我們的供養。供養上師也是這樣,上師並不需要財富,但是爲了圓滿我們的資糧,爲了衆生的利益,我們要祈請上師接受供養。供養也是一種緣起,上師叁寶是殊勝福田,供養一點點東西也會産生巨大的福德;同時,爲了讓我們真正生起菩提心,順利成爲佛菩薩的接班人,祈請上師諸佛以悲憫心接受我們的供養,這樣的祈請有很大的利益和必要。
以前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他認爲供佛就是賄賂佛、賄賂叁寶,就像賄賂世間人一樣。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供佛並不是世間的賄賂。
首先,佛菩薩根本不需要供品,但因其是殊勝的福田,我們供養之後能夠得到加持和利益,所以理應供養。
其次,佛菩薩是以悲憫心接受我們的供品,而世間人是以貪欲心接受賄賂。佛菩薩本身的發心就是爲了利益有情,衆生供養也好,不供養也好,都一直以悲心垂念衆生。那麼我們供養佛有什麼緣起呢?我們供佛之後,自己的心得以清淨,與佛接上了清淨的緣,圓滿地獲得加持。有這個必要的緣故,因此我們一定要修供養。
再次,雖然佛陀恒時關照衆生,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主動結緣,沒有去祈禱、沒有做供養,沒有促成加持的因緣,那麼佛也無法直接利益我們。這不是能賄賂與所賄賂的關系。真正的意義是:我們的心因供養而得以清淨,成爲能夠獲得加持的法器。如果存在悭吝心,或者由于不供養而缺少福德,就不具足獲得加持的因緣,這對我們自己是無利的。佛菩薩已經獲得十種自在,其中之一即是財富自在,如有必要安住于某種禅定,即可降下珍寶雨。他們早已安住于最殊勝的如來藏法性之中,除非爲了度化衆生,否則他們不需要受用財富。所以,凡夫人的想法和佛菩薩的境界差得太遠了。
〖諸如此類,以上浩瀚無邊虛空界中,清淨刹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的無主物〗諸如此類的供品來自浩瀚無邊的虛空界。宇宙浩瀚無邊,現在我們只是大概了知地球及周邊極其有限的情況,虛空中還有無數世界,無數的清淨刹土。
〖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整個虛空中,只要是善妙的無主物,我們都以殷重的心觀想取來對佛陀作供養。我們怎樣做供養呢
首先了知清楚頌詞的意思,之後一邊慢慢念誦,一邊觀想、發願:願自他衆生都能夠産生殊勝的菩提心!如此一遍一遍地念,一遍一遍地修,念一遍修一次供養。我們不要小看這樣的供養,心的力量是很大的。上師在講記中經常說:“如果我們有供養的能力,佛一定有接受的能力。”佛是遍知,完全能觀照我們的心,如果我們通過觀想在心中顯現供品的總相,或者想到把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善妙之物全部供養,那麼佛也能夠完全了知,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就能獲得殊勝的福德。所以應該鄭重地供養釋迦佛和一切殊勝的佛子。
〖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爲利衆生而接納,〗祈請佛和菩薩等能夠獲得大果報殊勝的福田,爲了利益衆生而接納我的供品。
〖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祈禱大慈大悲的佛陀爲了慈愛我、垂念我,一定要接受這些供品。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供品,但是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有時也會顯現歡喜地接受。
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傳記有這樣的描述:當年無垢光尊者在求法時很貧窮,沒有足夠的財富可以安住一地聽法,但他的上師很慈悲,即使沒有供品也傳了最殊勝的法。後來無垢光尊者經過苦修獲得了大圓滿證悟,成爲大圓滿的教主,他開許座下聽法者不必供養都可以聽法。尊者對可憐的衆生非常慈愛,大官員、大施主來了,他一定有什麼表示;如果是一些非常可憐的人,如乞丐、孤兒寡母等,即使只供養一點點食物,不管多麼下劣,他都會在供養者面前津津有味地享用,顯得非常高興。不但當面享用他們的供品,而且還專門爲他們回向。尊者爲什麼要這樣示現呢?就是爲了讓供養者生起歡喜心、生起善心、清淨心,爲了讓他們能夠積累殊勝的福德而如此示現。看到這些公案真是很感動,祖師大德尤其悲憫下劣者,在世間他們是弱勢群體、受欺負的對象,但真正的聖者菩薩則專門慈愛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機會積累資糧。他們的供養獲得無垢光尊者的接受,會生起很大的歡喜心,依靠這一點就足以從下劣的身份中解脫出來,而且和祖師大德接上緣之後,因緣成熟時也會成爲直接度化的對象。所以我們祈禱佛菩薩等殊勝福田,以悲憫心接受我們微薄的供品。
子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我的福德很淺薄,非常貧窮,沒有其他可供養的財富,現在將整個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物,通過心緣取之後供養諸佛,祈求具有慈悲心的怙主,爲了利益我及一切衆生的緣故,一定要接受我的供養。這是供養的主要原因,下面還會講其他原因。
〖若有人問:爲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前面講了很多無主物,有人就會想:爲什麼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無主物?這個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太貧窮,沒有財富無法供養;另一種情況是不太貧窮,有能力供養一些供品,這兩種情況都不妨礙我們再以廣大的心去做無主物的供養,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即使我們有一些財富,但相對于廣大虛空界中的無主物而言,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相當于還是非常貧窮——我們買不起湖泊、高山吧?所以就用觀想的方式供養無主物。
〖由于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爲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原因何在呢?往昔我沒有積累過福德,沒有修過供養,所以今生非常貧寒。今生是貧、是富都有前因,今生中某些條件不具足:如自己不勤奮、機遇不好、運氣不佳等等這些是近因;另一方面的遠因或主因是:過去是否累積過福德。如果具足福德資糧,外緣很容易具足。福報大的人,獲得財富的因緣很容易出現。世間有一個笑話:一個窮人說,我年輕時沒有一個好爸爸,老的時候沒生一個好兒子,所以我一輩子貧窮。有些人有個好父親,留下很多財産;有些人生了個好兒子,兒子發達了,他也跟著發財了。這個笑話其實說明他沒有積累過福德因緣,因果是不虛的,所以導致今生極爲貧寒。如果曾經做過無主物供養,或真正供養過上師叁寶,相續中積累過深厚的福德,很多機緣自然而然會遇上,很容易發家致富。那麼認知了這個道理之後,補救的方式就是努力去做供養。如果沒有其他財物可供養,就供養無主物。
〖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爲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佛菩薩最初是爲了利他而發菩提心,中間也是爲了利他而積累資糧,最後也是爲了利他而成佛,所以他們是唯一利他的怙主。我現在誠心誠意地把這些供品供養給您,祈盼唯一利他的怙主,爲了利益我,一定要納受所有的供品,讓我獲得廣大的福報。獲得廣大的福報主要是爲了讓自己順利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利他心。具足菩提心之後,其余的善根會得到更加迅速的增長。
以上講完了第二個科判,今天的課就到這裏。
[1]《俱舍論問答》367、初劫時的人類是怎樣的?答:初劫時,人類從光明天化生,依靠神變行于空中,身體發光,禅悅爲食,壽無量歲,後來因貪食地味,而身體沈重不能飛行,身光也消逝了,這時日月出現,後來人們食用自然稻而出現男女根,由此而行非梵行,並開始建房舍以行非梵行。因爲懶惰而出現積蓄,並出現了看管田地的長官即五先王,後漸漸因過分造惡業人壽漸減而至十歲。
《《入菩薩行論》第18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