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7課
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是宣講凡夫如何經由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從而獲得殊勝覺悟,再去利益衆生的殊勝方法。第一品我們學習了菩提心的利益,知道菩提心具有超勝世間的巨大功德,已經在我們的相續中引發了生起菩提心的強烈願望。
下面我們開始宣講修持菩提心的次第。前面對受戒的所依、受戒的方法做了介紹,現在講第二個問題——護戒方法。上節課依照《菩薩地論》宣講了四種他勝罪,依照《虛空藏經》的學處宣講了十四條或者十八條菩薩戒律,今天學習接下來的內容。
〖《密意莊嚴論》中所說的這十八條可以歸納在《菩薩地論》所說的四條當中。〗在《密意莊嚴論》中把《虛空藏經》中宣講的十八條歸攝在四條當中,其實不論是十八條還是四條,只是開合不同,展開宣說爲十八條,歸攝而言安立爲四條[1]。
比如:第一條“依貪心而自贊毀他”在十八條中宣講爲“宣揚自功德,爲利養恭敬,以語诋毀他”;第二條“吝惜布施財與法”也包括對衆生不宣講正法或依悭吝心不願布施衆生;第叁條“對衆生起嗔恚心,他人忏悔不予接受”,與十八條不一定能一一對應,但意義還是有相應之處:如具有嗔恚心,就會舍棄衆生、毀壞城市、讓比丘還俗或盜奪叁寶財都可歸攝其中;第四條“顛倒妄說法”歸攝了諸如對未修心衆宣講空性,令守持大乘者退持大乘,守持小乘戒律者舍棄別解脫戒,以及诋毀小乘法非佛所說等內容。
十八條和四條兩者的內容並無沖突,只是傳承不一樣。一個是廣大行派無著菩薩的傳承,另一個是甚深見派龍樹菩薩的傳承。不同傳承隨順不同衆生的根性而安立,因爲衆生根性不同的緣故,有的可以被廣大行派的戒律所調化,有的能被甚深見派的戒律所化,所以分成這兩大類是有必要的。
〖概括而言,一般菩薩戒有斷除所斷的嚴禁惡行戒、行持六度的攝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衆生的饒益有情戒叁戒中。〗所有菩薩戒律都可以包含在叁聚戒當中:
第一、“斷除所斷的嚴禁惡行戒”。指要斷除一切與修持菩薩道相違的所有身、語、意惡行。
大乘嚴禁惡行戒的標准很高。有些在世間不算惡行的行爲,在小乘中就是惡行。如:世間人認可殺人肯定是惡行,必然受到法律的懲治,如果殺條魚,就幾乎沒有人認爲是惡行,但在小乘就屬于惡行;又如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持佛法,或者發了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還沒有退失其余的善法,這些行爲在小乘不一定是惡行,但以大乘菩薩戒來衡量,首先要斷除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以自私心修行就是惡行;退失菩提心傷害了衆生的利益,所以屬于惡行。因此同樣是嚴禁惡行戒,大乘的標准更嚴格,在界定惡行標准的時候遠遠超過小乘。
上師在講記中講到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總的來講大小乘都是一樣的,都要斷除惡業修持善法,要調伏自己的心,這就是整個佛教的思想。但是在“諸惡莫作”方面標准有所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標准,大乘有大乘的標准,大乘的標准更爲嚴格。在大乘中不能舍棄利益衆生的心,必須要救度衆生,如果生起了不想救度衆生的心,就是很大的惡行,必須要斷除。
“衆善奉行”就是要修持所有六度的善根。小乘也修持六種善法,但在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爲真正的六度,因爲無法到達彼岸。大乘的六度因爲有菩提心、空性慧等攝持的緣故,善法的標准更高。
“自淨其意”在小乘主要是斷除傷害衆生的心,斷除人我的執著,證悟部分空性,清淨自心的垢染。在大乘還需要進一步斷盡法執、習氣。所以,同樣的偈頌放在小乘、大乘當中解釋時,含義完全不相同。
爲什麼說大乘佛法功德很大呢?從對嚴禁惡行戒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它的標准很嚴格,所以功德也很大。如在菩薩叁聚戒中,嚴禁惡行戒不僅包括了現在我們認爲不該做的惡行,還包括一些在小乘當中非常推崇的善法,因爲這些善法以大乘的標准看,還沒有真正完全斷盡惡心,在大乘中還屬于嚴禁之列。
第二、“行持六度的攝集善法戒”。菩薩應修持的善法全部歸攝于六度中: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釋迦佛廣傳》,就以六度分品講述了佛陀因地行持善法的故事;《六度集經》也將佛陀因地修道的內容以六度歸攝。佛陀通過修持六度圓滿了資糧,我們也要通過行持六度的方式圓滿資糧。
第叁、“以及唯一利益衆生饒益有情戒”。大乘的終極思想就是唯一利益衆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哪怕是自己修持善法、觀修空性,實際上都是爲了救度衆生、利益衆生。如果不是爲了利益衆生,菩薩不會修持這種善法。此處包括所有菩薩學處:所有惡行要斷除,所有善法要修持,其目標或動機唯一是爲了利益衆生。如果我們嚴格遵照上述要求去修持,相續中一定會很快生起殊勝的菩薩功德。
〖略而言之,菩薩的學處就是要斷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腳踏實地利己利他。〗如何歸攝菩薩的學處[2]呢?我們需要斷除的是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主要是惡心、惡行和自私自利的作意。因其有害于自他,所以必須首先根除,然後才能腳踏實地利己利他。菩薩的利己也是利他,利他就是利己。從不同的側面、反體來看,利己、利他完全不同,但從本質上講,菩薩修持菩提心到達了一定境界之後,利己和利他已經沒有很嚴格的界限了,看起來利己的修法實際都是在利益衆生,在利他中自利也順便得以成辦。倘若真正一心一意利他,自己的利益會不求自得,但如果一心一意利己,那麼利他的功德將無法獲得,也無法獲得究竟的自利。這就是菩薩道的核心、關要和竅訣。這就是爲什麼在學習《入菩薩行論》時,必須要想方設法抛棄自私自利的發心和行爲,一心一意培養利他觀念的原因。我們應該把自心從利己的狀態調整到利他的狀態。利他觀念的産生也要觀待相續中的宿善深厚與否:宿善比較深厚,利他心比較容易産生;如果宿善比較薄弱,觀修利他就會受到我執分別習氣的阻撓。所以,要産生純淨的利他心還要付出很多努力。如果方法正確,加上精進祈禱上師叁寶,內外因緣具足,自心就可以被改造爲純粹利他的菩提心。
〖成辦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薩戒二十頌》中所說:“無論于他抑或己,雖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樂皆當爲,雖樂不利切莫行。”〗《菩薩戒二十頌》中講:凡是對于自己或他人有利的行爲,雖然暫時看起來有痛苦,但都應該去做。如在學習菩薩戒律的過程中,碰到難懂之處;在修學菩薩行時,看到佛法的標准和自己實際的心行差距很大;有時觀修很長時間卻沒有什麼覺受;有時看到菩薩戒和自己的職業有沖突,這些情況都會有痛苦。但我們要想到:修學是爲了自他二利,我們暫時忍受這些痛苦,把自己的心調整到菩提心的高度,與菩提心完全一致,逐漸減少對自他有害的行爲,慢慢就可以從痛苦走向安樂。
“雖樂不利切莫行”:雖然現在顯現上很快樂,比如通過殺生賺了很多錢,通過放蕩得到一些短暫的快樂,但以後都會有不利的後果,所以不應當做。同樣,我們現在放逸不好好修行,對自他也不會有任何利益,所以要“切莫行”,這是一個總的原則。世間也有類似的情形,如果先過幾年苦日子,以後能夠幸福快樂,大家都願意接受。相反,如果現在享樂,以後要過苦日子,誰都不會願意。
西藏有一部修心的竅訣《開啓修心門扉》,在這個論典中有一個故事:過去藏地有一對夫妻,妻子有一天試探性地問:“你是願意選擇喝叁年的粥,以後過好日子,還是過叁年好日子,以後永遠喝粥?”丈夫想都沒想就說:“我當然選擇先喝叁年粥,熬過叁年喝粥的日子,以後我永遠快樂,當然選這個。”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的修學就屬于喝叁年粥的階段。雖然在求學過程中,身心會感受到一些痛苦,但是如果堅持下去,求學圓滿了,內心逐漸生起菩薩功德,以後會讓自他都永遠安樂。相反,倘若選擇現在過叁年好日子,以後永遠喝粥,就相當于有些人通過各種非法或不正當的手段賺錢,雖然在顯現上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因爲沒有符合于緣起規律,造下了以後永遠受苦的因。作爲有智慧的人,應該對這個問題認真思考之後做取舍。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觀察是否有墮罪:絕對沒有墮罪;絕對有墮罪;墮罪的形象;非墮罪的形象。
第一類是絕對沒有墮罪:〖也就是說,如果心存善意、行爲善妙,則絕對沒有墮罪;〗“心存善意”即發心非常善妙,是爲了度化一切衆生,或者是爲了利益某個衆生;“行爲善妙”是符合業果的規律、符合善法、符合菩薩道的行爲。心意好、行爲好當然沒有墮罪,這比較容易理解。
第二類:〖與之相反,心懷歹意、行爲惡劣,可以肯定是墮罪;〗與前相反,如果懷著傷害別人的心,也做了傷害別人的行爲,心惡、行爲也惡,在菩薩戒當中肯定屬于…
《《入菩薩行論》第1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