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次之後再犯就不能再受戒了,很有可能會放棄大乘。龍樹菩薩也許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沒有規定重新受戒的次數,有忏悔心就值得鼓勵,還是有機會繼續學習大乘佛法。此處講到了破根本戒及重新受戒的情況。
接下來宣講支分戒或者中品纏犯和下品纏犯。
〖本論也說:“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本論”即指《入行論》,在第五品中講到“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這是指忏悔根本罪之外的其他罪,或不需要重新受戒的情況。“晝夜各叁次”意爲白天讀叁次《叁聚經》即《叁十五佛忏悔文》,此經在藏地流傳較廣。漢地課誦晚課中的大忏悔文是《八十八佛忏悔文》,其中叁十五佛就是《叁十五佛忏悔文》或稱《叁聚經》。過去諸佛發願清淨衆生的罪業,所以依靠佛陀,依靠菩提心可以“悔除墮罪余”,即其余的墮罪可得以清淨。這是忏悔其他的分支罪的情況。
以上講了總義,學習總義之後對于怎樣受戒、受戒的身份、所受的戒條、還淨的方法等可清楚了知,對于一個學菩薩道的人而言是非常珍貴的教言,可以幫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合理地做取舍。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淨化自相續;二、爲利他而修心。
加行是受菩提心戒之前的前行。
庚一(淨化自相續)分八:一、供養;二、頂禮;叁、皈依;四、忏悔;五、隨喜;六、請轉*輪;七、祈請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很多修法儀軌之前都有淨化相續的修法,多爲七支供,其中去掉了皈依,此處加上皈依就是八支。這個修法可以迅速地圓滿資糧、清淨相續。倘若內心很汙濁,就無法生起菩提心,所以清淨自心之後修菩提心就相對容易了。
辛一(供養)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首先宣講供養。在這些修法中,供養放在第一。供養能夠迅速地圓滿資糧,保護我們的清淨心,也能使我們心胸開闊,同時也比較容易操作。不管在家、出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修供養。此處講到了意幻供養及其他供養方式。
壬一、總說: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爲了守持猶如殊勝珍寶一般的菩提心,我要供養叁寶。首先供養如來,再供養既無垢染也無過失的殊勝妙法寶,之後供養具有大海功德的佛子。叁寶是所有供養對境之中最殊勝的,沒有超過叁寶的福田。以叁寶作爲所供對境,能夠産生很大的福德。所以爲了守持珍寶心,爲了讓我們能夠生起菩提心,要對叁寶做廣大供養。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時,有一次弟子祈請他傳菩薩戒,阿底峽尊者說:“好吧,你們去准備供品。”弟子們都盡量准備殊勝供品,大家都覺得很滿意了,才把阿底峽尊者請過來,但尊者一看說:“不行。供品太差了。這樣是得不到很大功德、生不起菩提心的。”大家看到尊者嚴格的態度,就再次地尋找,陳設了更莊嚴的供品,尊者這才滿意了。
要生起菩提心必須要有很大的福德,因此第一供品要莊嚴,第二要有一種殷重的心態。有時我們可能對待善法不是很用心,不是非常重視。如果以殷重的心態、准備莊嚴的供品並精心擺設,從內到外都非常如法,就會産生巨大的福德,由此而産生菩提心。所以平時在供佛時,即使只是供清淨的水,也要以很恭敬、很殷重的心態來供養。有能力就准備非常珍貴的供品,經濟能力有限,也要以恭敬心准備最幹淨的供品,這樣可增長福德。如果態度輕慢,隨便供養一些不好的東西,非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會損害自己的福報。供養是爲了得到福報而不是損害福報,如果供養時行爲不如法,心態不如法,反而可能成爲損害福報的一種因。
〖爲了受持珍寶菩提心,我今在對境一切善逝、無有分別實無實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無量無邊如海功德的諸位聖者菩薩,也就是叁寶面前,〗首先供養的目的是爲了守持珍寶菩提心,所供的對境是一切善逝,即一切佛。佛已經圓滿了一切資糧,清淨了一切罪障,是最爲清淨圓滿的供養對境,所以我們要觀想供養一切佛。
平時在佛堂上供佛時,千萬不要認爲這些供品只是供養佛堂中的幾尊佛像,其實佛像只是一種代表,讓我們有一個觀想供養的對境。看到佛像時應該立刻想到:安住在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陀都成爲了我們供養的對境。心量廣大功德就大,不能認爲供品只是放在桌上的幾杯水或一盞燈,只能供養佛堂中的佛像。很多供養的竅訣中說:應觀想所供的香雲周遍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所供的淨水周遍于所有十方諸佛菩薩的面前;所供的燈油猶如四大海洋,燈芯猶如須彌山,燈器猶如叁千大千世界,如是供養的光明周遍十方世界。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去觀想會獲得很多功德,不能小看供養。供養有很多竅訣,可以讓我們通過短時間的供養得到巨大的善根。如進一步以菩提心攝持,通過叁輪體空的方式做供養,所獲功德更大。
接下來講供妙法。妙法是離欲尊,“欲”即指種種垢染,妙法沒有分別有實無實的垢染。提到妙法很容易想到經書,經書也是一種法,但它屬于等流。真正的妙法屬于道谛、滅谛所攝,也就是智慧的本體所攝,因此沒有分別有實法和無實法的垢染。分別有實法、無實法都是一種垢染,都不符合于實相,若圓滿息滅了一切的分別念,才能夠真正現前實相,所以妙法是遠離一切分別念的殊勝對境。
“以及具有無量無邊如海功德的諸位聖者菩薩”:一地至十地的菩薩以及佛所化現的菩薩都可以包括在內,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實際上他們早已成佛,只是示現爲菩薩。佛示現的菩薩和安住十地的菩薩都具足無量無邊的如海功德,對他們做供養也能獲得殊妙善根。
下面講以叁寶爲對境通過六種方式供養。〖以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爲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悅意、叁輪清淨、無有違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這六種方式來供養。〗
六種方式供養:
第一,我們要生起的意樂是“想獲得佛果”,不是獲得世間有漏的財富。獲得佛果的意樂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有此意樂,世間財富也可順便得以成辦,所以供佛時心態要廣大,要想到我現在供佛是爲了成佛。
第二是“爲了一切的有情”。只是爲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做供養,所緣境就很窄,功德就很小。若是爲了一切衆生,所緣很廣大,所獲得的功德也廣大。供養叁寶是爲了一切的有情都能夠得到利益,要打破自私自利的心。
第叁是“供品善妙悅意”。不論供養高級的物品,還是一般的物品,供品要善妙、清潔,陳設要莊嚴悅意。我們不願看到自己的房子亂糟糟的,供臺上更不能雜亂無章,供品既要清潔善妙,也要賞心悅目。實際上,佛陀沒有對供品好壞的分別,但是如前所說,這代表了自己的一種心態。心態善妙功德也就自然而然生起,如果不當回事隨便做一下,想獲得功德很難。所以供品善妙悅意非常關鍵。
第四是“叁輪清淨”,就是說對所供的佛、能供者、供品都沒有執著,要做到叁輪體空、叁輪清淨。如果能做到如夢如幻的供養最好,做不到就觀想勝義當中萬法都是空性的,然後在名言當中做供養;或者觀想這是在夢中供佛,我們知道夢不是實有的,也能夠做到相似的叁輪清淨。
第五是“無有違品的垢染”。“違品”就是煩惱的心態:如別人供養我就要供養,別人擺得好我就要擺得好,這種供養並不是出于殷重心而是競爭心;或者有悭吝心,雖然供養了,但是內心有一種舍不得。“沒有違品的垢染”是指以對叁寶的恭敬心,爲了利益衆生、爲了自己能夠如理如法修行、爲了得到上師叁寶加持而進行供養。這是打破自己的悭吝心的一種修法。有時我們把供養當成任務,覺得不做不好,這種發心很不善妙。實際上做供養本身就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態,調整我們的修行方式,要爲了利益衆生而做等等,所以如法供養就是在修持菩薩道。
第六是“回向大菩提”,將供養的功德回向大菩提,願衆生都能夠成就佛道,願自己成佛度化衆生。這是很善妙、很重要的供養方式。
壬二(別說)分六:一、供養無主物;二、供養身體;叁、意幻供養;四、發願供養;五、無上供養;六、贊歎供養。
癸一(供養無主物)分二:一、真實供養;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子一、真實供養:
無主物和意幻供養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無主物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是不屬于私人所有,屬于大自然。雖然在地球上不屬于某個國家的東西,除了南極北極以外基本沒有,但是…
《《入菩薩行論》第1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