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7课▪P3

  ..续本文上一页三次之后再犯就不能再受戒了,很有可能会放弃大乘。龙树菩萨也许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没有规定重新受戒的次数,有忏悔心就值得鼓励,还是有机会继续学习大乘佛法。此处讲到了破根本戒及重新受戒的情况。

  

  接下来宣讲支分戒或者中品缠犯和下品缠犯。

  

  本论也说:“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本论”即指《入行论》,在第五品中讲到“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这是指忏悔根本罪之外的其他罪,或不需要重新受戒的情况。“昼夜各三次”意为白天读三次《三聚经》即《三十五佛忏悔文》,此经在藏地流传较广。汉地课诵晚课中的大忏悔文是《八十八佛忏悔文》,其中三十五佛就是《三十五佛忏悔文》或称《三聚经》。过去诸佛发愿清净众生的罪业,所以依靠佛陀,依靠菩提心可以“悔除堕罪余”,即其余的堕罪可得以清净。这是忏悔其他的分支罪的情况。

  

  以上讲了总义,学习总义之后对于怎样受戒、受戒的身份、所受的戒条、还净的方法等可清楚了知,对于一个学菩萨道的人而言是非常珍贵的教言,可以帮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合理地做取舍。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

  

  加行是受菩提心戒之前的前行。

  

  庚一(净化自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悔;五、随喜;六、请转*轮;七、祈请不涅;八、回向福德。

  

  很多修法仪轨之前都有净化相续的修法,多为七支供,其中去掉了皈依,此处加上皈依就是八支。这个修法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清净相续。倘若内心很污浊,就无法生起菩提心,所以清净自心之后修菩提心就相对容易了。

  

  辛一(供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首先宣讲供养。在这些修法中,供养放在第一。供养能够迅速地圆满资粮,保护我们的清净心,也能使我们心胸开阔,同时也比较容易操作。不管在家、出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修供养。此处讲到了意幻供养及其他供养方式。

  

  壬一、总说: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为了守持犹如殊胜珍宝一般的菩提心,我要供养三宝。首先供养如来,再供养既无垢染也无过失的殊胜妙法宝,之后供养具有大海功德的佛子。三宝是所有供养对境之中最殊胜的,没有超过三宝的福田。以三宝作为所供对境,能够产生很大的福德。所以为了守持珍宝心,为了让我们能够生起菩提心,要对三宝做广大供养。

  

  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时,有一次弟子祈请他传菩萨戒,阿底峡尊者说:“好吧,你们去准备供品。”弟子们都尽量准备殊胜供品,大家都觉得很满意了,才把阿底峡尊者请过来,但尊者一看说:“不行。供品太差了。这样是得不到很大功德、生不起菩提心的。”大家看到尊者严格的态度,就再次地寻找,陈设了更庄严的供品,尊者这才满意了。

  

  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有很大的福德,因此第一供品要庄严,第二要有一种殷重的心态。有时我们可能对待善法不是很用心,不是非常重视。如果以殷重的心态、准备庄严的供品并精心摆设,从内到外都非常如法,就会产生巨大的福德,由此而产生菩提心。所以平时在供佛时,即使只是供清净的水,也要以很恭敬、很殷重的心态来供养。有能力就准备非常珍贵的供品,经济能力有限,也要以恭敬心准备最干净的供品,这样可增长福德。如果态度轻慢,随便供养一些不好的东西,非但得不到功德,反而会损害自己的福报。供养是为了得到福报而不是损害福报,如果供养时行为不如法,心态不如法,反而可能成为损害福报的一种因。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也就是三宝面前,首先供养的目的是为了守持珍宝菩提心,所供的对境是一切善逝,即一切佛。佛已经圆满了一切资粮,清净了一切罪障,是最为清净圆满的供养对境,所以我们要观想供养一切佛。

  

  平时在佛堂上供佛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供品只是供养佛堂中的几尊佛像,其实佛像只是一种代表,让我们有一个观想供养的对境。看到佛像时应该立刻想到:安住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都成为了我们供养的对境。心量广大功德就大,不能认为供品只是放在桌上的几杯水或一盏灯,只能供养佛堂中的佛像。很多供养的窍诀中说:应观想所供的香云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供的净水周遍于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面前;所供的灯油犹如四大海洋,灯芯犹如须弥山,灯器犹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供养的光明周遍十方世界。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观想会获得很多功德,不能小看供养。供养有很多窍诀,可以让我们通过短时间的供养得到巨大的善根。如进一步以菩提心摄持,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做供养,所获功德更大。

  

  接下来讲供妙法。妙法是离欲尊,“欲”即指种种垢染,妙法没有分别有实无实的垢染。提到妙法很容易想到经书,经书也是一种法,但它属于等流。真正的妙法属于道谛、灭谛所摄,也就是智慧的本体所摄,因此没有分别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垢染。分别有实法、无实法都是一种垢染,都不符合于实相,若圆满息灭了一切的分别念,才能够真正现前实相,所以妙法是远离一切分别念的殊胜对境。

  

  “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一地至十地的菩萨以及佛所化现的菩萨都可以包括在内,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实际上他们早已成佛,只是示现为菩萨。佛示现的菩萨和安住十地的菩萨都具足无量无边的如海功德,对他们做供养也能获得殊妙善根。

  

  下面讲以三宝为对境通过六种方式供养。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

  

  六种方式供养:

  

  第一,我们要生起的意乐是“想获得佛果”,不是获得世间有漏的财富。获得佛果的意乐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有此意乐,世间财富也可顺便得以成办,所以供佛时心态要广大,要想到我现在供佛是为了成佛。

  

  第二是“为了一切的有情”。只是为了自己、家人、亲朋好友做供养,所缘境就很窄,功德就很小。若是为了一切众生,所缘很广大,所获得的功德也广大。供养三宝是为了一切的有情都能够得到利益,要打破自私自利的心。

  

  第三是“供品善妙悦意”。不论供养高级的物品,还是一般的物品,供品要善妙、清洁,陈设要庄严悦意。我们不愿看到自己的房子乱糟糟的,供台上更不能杂乱无章,供品既要清洁善妙,也要赏心悦目。实际上,佛陀没有对供品好坏的分别,但是如前所说,这代表了自己的一种心态。心态善妙功德也就自然而然生起,如果不当回事随便做一下,想获得功德很难。所以供品善妙悦意非常关键。

  

  第四是“三轮清净”,就是说对所供的佛、能供者、供品都没有执著,要做到三轮体空、三轮清净。如果能做到如梦如幻的供养最好,做不到就观想胜义当中万法都是空性的,然后在名言当中做供养;或者观想这是在梦中供佛,我们知道梦不是实有的,也能够做到相似的三轮清净。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违品”就是烦恼的心态:如别人供养我就要供养,别人摆得好我就要摆得好,这种供养并不是出于殷重心而是竞争心;或者有悭吝心,虽然供养了,但是内心有一种舍不得。“没有违品的垢染”是指以对三宝的恭敬心,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自己能够如理如法修行、为了得到上师三宝加持而进行供养。这是打破自己的悭吝心的一种修法。有时我们把供养当成任务,觉得不做不好,这种发心很不善妙。实际上做供养本身就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调整我们的修行方式,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做等等,所以如法供养就是在修持菩萨道。

  

  第六是“回向大菩提”,将供养的功德回向大菩提,愿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愿自己成佛度化众生。这是很善妙、很重要的供养方式。

  

  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癸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子一、真实供养:

  

  无主物和意幻供养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无主物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是不属于私人所有,属于大自然。虽然在地球上不属于某个国家的东西,除了南极北极以外基本没有,但是…

《《入菩萨行论》第1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