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19課

  《入菩薩行論》第19課

  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第二品忏悔罪業。

  爲什麼在受菩薩戒之前要忏悔罪業呢?若未忏悔罪業,心即被無始以來造作的罪業所染汙而不清淨,在汙濁的相續中就難以産生殊勝清淨、功德廣大的菩提心。比如天上的月影要清清楚楚倒映在水盆裏,首先就要准備好清水,月影才能明現,如果水不清淨,雖然有所顯現,也是汙濁不淨的一種自性。所以要發菩提心,首先應讓自己的心清淨。

  忏悔罪業品包括了很多修法,現在講的是八支修法中的供養支。我們有財富可以用財富供養叁寶,沒有財富也可以做無主物供養,即通過“意緣”的方式,將所有能想到的一切世間的無主物供養諸佛菩薩。在講供養之因的時候說過,即便是很貧窮的人也可以修集非常廣大殊勝的資糧,這個善巧方便就是意緣供養、幻化供養等。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學習佛法,沒有正規學習經論,單憑自己的分別念,就會認爲有錢才能做供養,沒錢就不能做供養。實際上很多經論都講了不需要錢財的多種供養方式。前面頌詞講到“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就是說沒有錢財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心緣取善妙的供品做供養,主要是有一顆非常虔誠的心,有一種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爲了在相續中生起殊勝菩提心的清淨願,有了如此善妙的作意及因緣,那麼這樣供養的果報一定是非常廣大、清淨的。

  子二、供養身體:

  供養身體的必要是什麼呢?實際上,在衆生所有的執著中,對身體的執著是最爲嚴重的。一般來講,我們對財富都非常執著,但是如果遇到錢財和身體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往往會毫不猶豫舍棄錢財來保全自己的身體。

  我們在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學菩薩道之前,每天都是花很多時間,圍繞這個不淨身體、爲它做很多事情。當然作爲欲界衆生來講,吃飯、睡覺、運動也是必要的。但有些人過于貪著自己的身體,甚至把身體的安樂建立在衆生的痛苦之上——爲了身體好而去殺害其他衆生,這種惡行都是來自于對身體的過分執著。

  比如早上應該修法、聽課的時候,起不了床,也是因爲這個身體貪舒服、好想睡;或者和有人約你吃飯,就忍不住要去。這樣就荒廢了聞思修行、利益衆生等很多事情。不打破對身體的執著,我們很難真正一心一意地修持佛道,所以此處是以供養身體的方式打破身執。一方面,身體在我們所擁有的所有資具、財富中是最珍愛的,供養身體遠遠超勝以其它供品來供養叁寶的功德,所以理應供養。身體供養上師叁寶之後,嚴格來講就不屬于我了,既然不屬于我,就不應該爲了它的享受做非法的事情,而應該像上師叁寶一樣,盡量利用身體修行正法、弘法利生。

  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願以我的身心,恒時供獻于一切諸佛、佛子,這是供養身體。“懇請哀納受”:雖然諸佛菩薩並不需要我這叁十六種不淨物所組成的身體,但是還是懇請他們哀憫納受我的供養。“我願爲尊仆”:供養身體之後,我願成爲上師叁寶的仆人,我們應該這樣發願。

  在勝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願恒時供養自己的身體,誠懇祈請諸位聖尊菩薩能完全接納。〗佛陀已經完全戰勝蘊魔、死魔、天魔及煩惱魔四魔,已沒有任何障礙,所以稱佛陀爲勝伏四魔者。在佛陀和一切隨學佛子面前,我們願意恒時供養自己的身體,懇請諸位聖者菩薩能夠完全接納。

  〖我心甘情願做忠實的仆人,對您們言聽計從,祈願您能慈悲攝受。〗我們心甘情願做上師叁寶忠實的仆人,對他們言聽計從,祈求他們能夠慈悲攝受。

  發願把身體供養給上師叁寶,與世間中把我們的身體交付于有錢有勢的人完全不一樣,我們的發心和動機是爲了能夠利益衆生,圓滿成佛的資糧,而實際上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的不淨身,也不需要很多仆人給他們做事情,那我們爲什麼要心甘情願做忠實的仆人呢?有些剛學佛法,或者沒有真正接觸佛法的人,看到佛教徒發願做佛的仆人就認爲是一種不平等。實際上爲佛菩薩做仆人與世間中當仆人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世間的仆人依止主人,是爲了得到錢財能夠養家糊口,主人雇傭仆人是爲了幫自己做事情。所以二者的發心、行爲、意樂完全不相同。

  一方面,上師叁寶身語意都與實相完全相應,我們把身體供養給上師叁寶即是隨順實相,所以也是相應于實相的一個緣起,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諸佛菩薩完全利他、利益衆生,做佛菩薩的仆人也就是放棄自我、利益衆生。如同仆人聽從主人之話一樣,我們對諸佛菩薩的話也言聽計從,從此開始放棄自私自利的心、行爲和作意,令我們與佛菩薩的事業和發心等完全相應,而不會再像凡夫人的那樣,爲了自己的利益、名聲而去奮鬥。所以,向上師叁寶供養身體,主要是爲了圓成自他二利,如果不是出于這個目的,供養身體就沒什麼特別大的意義。佛菩薩接受身體供養,也是爲了令我們趨向于佛法,否則也不會接受。所以,主尊佛菩薩是爲了利他,供養者也是爲了利他,二者和合之後,供養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行爲。

  “尊既慈攝護”:前面我們祈請上師叁寶能夠哀憫我,納受我的身體,納受我的供養,現在我們觀想上師叁寶已經非常慈悲地攝受了我的身體。

  “利生無怯顧”:如果我已經被上師叁寶攝護了,我在做利生事業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可害怕、顧慮的。從世間角度講,我們被上師叁寶所攝護,就像找到了一個非常穩固、勢力很大的靠山一樣,就不會有什麼害怕的事情。同樣的道理,我們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時,可能會顧慮:憑我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真實地利他?能不能真實地弘揚佛法?會有這種卻步的心態,但現在我已經把身體供養了上師叁寶,上師叁寶已經攝受了我,我已經找到了依靠處,再去弘法利生就不是孤軍奮戰了:有諸佛菩薩不斷地加持、不斷地鼓勵和提攜我們,爲我們掃除種種障礙。所以這樣供養之後,自己就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信心。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如果想要利益衆生,但是如果不清淨罪業,我們連自己都度化不了,更何況說要度化衆生呢?所以必須要遠離一切罪業,要清淨自己的身心。“誓斷諸惡業”:我要發誓斷除所有的惡業。

  〖我依靠大尊主的呵護,才能在叁有中不畏痛苦而饒益衆生。如果我罪惡深重,則無法利益有情。因此,爲了真正擺脫以往的罪業而誠心忏悔,立誓今後再不造罪。〗因爲我們皈依上師叁寶之後,上師叁寶也饒益我們、加持我們。依靠上師叁寶的呵護,我們在叁有中修道、利益衆生才不會痛苦,從而一心一意地利益衆生。

  在修學佛法時,不要忘記我們已經把身體供養給上師叁寶,其實在皈依時我們就已經置于上師叁寶的護佑之下,不過有時我們遇到困難就忘掉了,總是想通過自己來解脫痛苦,實際上上師叁寶的威德不可思議,越是遇到危急的事情,越是要對上師叁寶呼喚、祈禱,祈求上師叁寶給予我們幫助加持。我們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不祈禱上師叁寶,不以上師叁寶的加持遣除畏懼,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難以從各種違緣中脫離出來。所以我們應該養成一種習慣:經常憶念上師叁寶。我們遇到快樂的事情,也不會過度飄飄然,遇到一些非常危難的事情,也不會手足無措。因爲我們必定和沒有信仰的人不一樣,我們皈依了叁寶,必定是有依靠處、有依怙處。要經常通過清淨的信心來祈禱,很多事情通過上師叁寶威德力完全可以心想事成。

  雖然我們這一生很想利益有情,但是如果罪業很深重,就沒辦法利益衆生。罪業深重就會導致相續中不斷地冒出惡心,不斷地做出惡行,這樣怎麼能夠利益衆生呢?所以利益衆生之前,首先要清淨自己、調伏自己。就好像一個醫生,必須自己保持健康,才能夠幫其他人恢複健康,如果自己不健康,那就沒辦法真正幫助其他人。因此“爲了真正擺脫以往的罪業而誠心忏悔”。

  以往的罪業有的想得起來,有的想不起來。對于想得起來的罪業,在主尊佛菩薩面前,把它們從記憶的倉庫裏面全部拿出來,一心一意地發露忏悔。對于想不起來的罪業,祈禱上師叁寶幫助我忏悔、清淨這些罪業。忏悔時必須要真心忏悔,同時要立誓今後縱遇命難也不再造作。如果有這個決心忏悔起來比較容易清淨,如果認爲今天造點罪無所謂,反正以後可以忏悔,如果有這種心態,以後忏悔時罪業不一定能夠清淨。

  這裏講到了四種對治力,在頌詞當中比較明顯。“尊既慈攝護”主要是指所依對治力。我們要忏罪必須依靠清淨的所依和皈依境,上師叁寶、金剛薩埵、叁十五佛都可以作爲所依對治力。“尊既慈攝護”實際上包含了我們依靠的主尊。“遠罪”即是第二個對治力——厭患對治力:對自己曾經造過的罪業非常後悔,就好像自己吃了毒藥一樣,極其想清淨罪業,認爲罪業不能和自己呆在一起,否則如同吃了毒藥自己很快就會死一樣,對罪業有很大的厭煩心、厭離心,很想清淨這個罪業,這就叫做厭患對治力。

  第叁個對治力叫做現行對治力,即頌詞“淨身心”。我們發願要清淨罪業,然後再修一系列善法來清淨罪業,如頂禮、念咒和聽法等方式來清淨自己身心上的罪業,這就叫做現行對治力。如金剛薩埵忏罪法,就是儀軌念到心咒部分時一直持誦,通過金剛薩埵的心咒來清淨自己的身心。有的通過叁門恭敬頂禮叁世諸佛的方式清淨自己的罪業。用這個善行來清淨這個罪業,目標相當明確,所以叫現行對治力。

  有時說善業和惡業不能夠互相抵消,善惡業在我們相續中平等共存,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我們沒有想過用善業去對治、清淨罪業的情況。比如有人造了一…

《《入菩薩行論》第1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