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殺生罪,之後看到佛像做了個頂禮,又造罪業,又做善法,最後導致善業和惡業在相續中並存。但是現行對治力不一樣,現行對治力是專門以善業來清淨罪業,它有明確的目標,在這方面調伏身心。
第四個叫做返回對治力,即頌詞“誓斷諸惡業”。誓斷諸惡業就是恢複力,恢複到以前清淨的狀態,發誓以後不再做了,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再造罪業,它是很強的一種願心。所以我們忏悔的時候要忏前戒後:忏前就是忏悔以前的罪業,戒後就是發誓以後不再造。這個意思在頌詞裏面很明顯,我們在忏悔的時候盡量抓住這些要點,罪業就比較容易忏悔清淨。
子叁、意幻供養:
意幻供養和意緣供養是有差別的。意緣供養是通過自己的心緣取人天世間中真實存在的無主物供養給叁世諸佛,即便是有主人的東西:如花朵等,看到後用緣取供養也是可以的。意幻供養是通過我們的心意識幻變出供品來做供養,可以是現實中存在的,也可以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真實的供品和幻化的供品有沒有差別呢?有時會認爲真實的供品是真的,幻化的供品是假的,但在佛法中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不存在心外之法,誰真誰假呢?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對于安住于平等的境界的佛菩薩來講,一個修行者爲了供佛,准備真實的供品也好,在自己的心中幻化也好,他們有殊勝的智慧和神通,完全可以了知這個人供養諸佛的意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幻化的供品和真實的供品完全一樣,沒什麼差別。
上師曾經講過,意幻供養有時還超勝真實供養。爲什麼呢?因爲,要找齊很高檔的東西做真實供養,對我們來說沒有這麼大的財力和因緣,不大現實。但意幻就供養不同了,只要心能夠想到、能夠幻變出來的東西都可以供養,所以種類比較多。從供養的心態來講,我們供養真實供品會有點舍不得:這是一個黃金的佛像,或者黃金的什麼東西,容易夾雜一些不清淨的心態。意幻供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爲幻變出來的東西舍不得供養,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對我們來講,真實供養的同時也可以意幻供養,二者之間沒什麼矛盾,只要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圓滿資糧、成就自他二利,所有的善行我們都要去做。
〖如雲:浴拭妙衣飾,香薰花神馐,燈地室寶傘,意幻十二供。〗有些論典把《入行論》中的意幻供養分成了十二類。我們在聽課的時候,一邊聽一邊隨文作觀,在腦海中構現出這些供品,然後觀想把供品供養叁世諸佛,最後祈禱我們的相續中能夠産生殊勝的菩提心。
〖意幻供養可分爲十二種:〗
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
“馥郁一淨室”:具有馥郁香氣的清淨房室。“晶地亮瑩瑩”:水晶所鋪成的地面,看起來瑩瑩發光。因爲寂天菩薩出生在印度,印度很熱,觀想水晶寶地有一種清涼的自性。“寶柱生悅意”:柱子也是珍寶所形成的,看了之後馬上産生悅意的感覺。“珠蓋頻閃爍”:柱子上面懸挂了很多珍珠寶蓋,頻頻閃爍著光芒。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發出撲鼻的芳香,水晶地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打掃得十分清潔。〗相當于我們在世間中請一個很高貴的客人去沐浴一樣,一定要把浴室准備得非常好。此處說用栴檀熏染過的浴室散發出非常撲鼻的芬香,水晶地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到處打掃得非常清潔,沒有一點灰塵。
〖光芒閃爍、各種珍寶的柱子上懸挂著閃光珍珠裝點的華蓋。〗我們再觀想光芒閃爍的珍寶柱子上,懸挂著很多閃光珍珠裝點的華蓋。如果曾經去過一些比較高檔的建築物,觀想的時候可以作爲參照,通過我們自己的心改造一下,想象爲浴室。以上頌詞講的是浴室的總結構,下面講細節:
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
“備諸珍寶瓶”:浴室准備了很多珍寶造的玉瓶,玉瓶中盛滿了妙香水。浴室中有各種非常好聽的音樂,有些是贊佛偈,以美妙音樂供養諸佛。“請佛佛子浴”:邀請諸佛和佛子到這個浴室受供,供養叁世諸佛來圓滿資糧。
〖在此,已備好盛滿塗香配成的悅意香水、鮮花的許多金等寶瓶,伴隨著歌聲樂音而請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首先,我們已經備好寶瓶,裏面裝有用各種塗香調配好的悅意香水和鮮花,伴隨著歌聲樂音,迎請一切善逝一切佛子來沐浴,沐浴之後,我們觀想願一切衆生獲得殊勝的菩提心。
在堪布根霍仁波切的入行論的注釋中,就把浴室觀想成叁層樓的結構。第一層樓安住一切衆生,如請客的人和其他六道衆生都在第一層樓;第二層樓是真正的浴室,即是“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第叁層樓是一個大廳,是諸佛菩薩安住、接受供品的地方。在第二層樓和第一層樓中間有水管連接。
我們不能把浴室觀想成一個小的房子,要觀想爲很大、很大的一個無量殿,一切諸佛菩薩我們都要迎請,請諸佛菩薩來接受我們的供養,然後自己幻變出很多供養的人或供養天女,以寶瓶中的水給佛和佛子沐浴。實際上佛和佛子的身體都是很清淨的,上師在講記說,初地菩薩之後的菩薩,他們的身體是非常幹淨的,不會有垢染、也不會有虱子、小蟲等等。佛陀的叁十二妙相,就是宣講佛陀的皮膚、身體等的種種功德。所以並不是因爲佛菩薩身體髒了,必須要接受洗浴,是從爲了讓我們圓滿資糧的角度來講。而且供養沐浴的功德利益非常大。所以如果我們能以清淨的發心觀想,很多罪業都可以忏悔清淨。通過給諸佛菩薩沐浴的這種善行來清淨相續中的很多垢染、罪業,這是非常殊勝的一種修法。
佛菩薩沐浴後的水,從二樓和一樓之間的水管流到了一樓,我們就觀想浴過佛菩薩的水流從我們的頭頂進入,清淨我們相續當中的種種垢染,清淨我們的貪嗔癡、嫉妒慢,所有的煩惱、無明、愚癡全部清淨,讓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得到內外清淨的功德。如果能夠這樣觀想沐浴供養,就能夠自他二利。
《佛說浴身經》還是《洗浴經》中講到,如果能夠給僧衆造浴室,供養僧衆洗浴,功德利益非常巨大,既可以積累資糧,又可以清淨罪業,最後還可以獲得涅槃的果位。所以沐浴供養是有來源、有根據的,其他經典中也有記載。在佛陀降生日那天,佛教中好多地方都舉行浴佛節,就是對釋迦佛的太子像進行沐浴。藏地是把開光物品的影像攝入鏡子,然後用寶瓶水一邊念咒一邊沖洗鏡面,觀想需要開光的物品變得非常清淨,有很多不同的儀軌,總而言之,我們可以一邊念誦一邊來觀想,如果今天講的時候沒來得及觀想,下課時可多念幾遍這個頌詞,一邊念一邊觀想供養諸佛菩薩沐浴,從而清淨自他衆生的罪業,這是我們圓滿資糧的一種方式、一種意幻供養,只要自己能夠想得到,佛菩薩就可以接受供養。所以從這方面來講,邀請一切善逝和佛子沐浴可以清淨我們的罪業。
香薰極潔淨,浴巾拭其身,
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
頌詞中有兩項意幻供養:一個是擦拭供養;一個是妙衣供養。沐浴完之後,我們再觀想供養的人手上拿了很多非常幹淨、用殊勝妙香熏過的浴巾,來擦拭佛和菩薩的身體,在顯現上把水珠擦拭幹淨,這個就叫擦拭供養;然後“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就是妙衣供養。給諸佛和菩薩獻上非常善妙、散發著濃郁香氣的妙色衣服。因爲供養要挑選最好的供品,所以此處一方面衣服的質地非常好,另一方面散發出芬芳香氣,讓人非常悅意,可以突出我們供養的殷重之心。如果隨便找件衣服換上去,心不殷重的緣故,在修法的時候就會産生過失。雖然諸佛菩薩看供品好壞是平等的,但關鍵是我們並不是諸佛菩薩,我們需要累積資糧,所以就要用自己能夠想到的最好、最潔淨的供品來供養叁世諸佛。
〖二、擦拭:等待諸佛菩薩沐浴之後,用妙香薰染、清潔柔軟、無與倫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們的身體。〗等待諸佛菩薩沐浴之後,我們用妙香熏染過、非常清淨柔軟的浴巾擦拭諸佛菩薩的身體。我們可以觀想很多供養者給諸佛菩薩進行擦拭,這樣的觀想很有必要。就好像平時在佛像上、經書上落了很多灰塵,就顯得對佛菩薩很不恭敬,所以需要經常擦拭佛像,不要讓它沾上很多灰塵。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是功德非常圓滿、利益衆生的殊勝主尊,所以我們應該經常用很好的浴巾來擦拭佛像。佛堂中的佛像,我們可以用柔軟的布經常擦拭,如果上面灰很多,我們自己看起來也不容易産生恭敬心;如果已經擦拭過,佛像顯得很幹淨、很莊嚴,這個時候自己和其他人看到也容易産生信心。擦拭佛像實際上也非常重要。
〖叁、妙衣:擦拭完畢以後,對于出家裝束的佛菩薩,供上袈裟等適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對身著在家裝束的尊衆,獻上色彩各異、柔軟飄逸的妙衣。〗擦拭完畢之後,對出家裝束的佛菩薩,我們就供上叁衣、袈裟等適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諸佛如在印度金剛座或其他刹土以八相成道示現成佛,基本上都是以出家身份證道。佛弟子、菩薩現出家相的也非常多。雖然很多菩薩現的是在家相,但是當時在印度,很多菩薩都是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出家的,比如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就大多數人的根基而言,多數菩薩現的是報身相,就是在家相。
“對身著在家裝束的尊衆,獻上色彩各異,柔軟飄逸的妙衣”:佛菩薩度化衆生可以通過出家、在家兩種方式,所以我們供養僧衆菩薩妙衣,他們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寶性論》說獲得一地菩薩以上果位都是大乘僧衆,既有出家身份,也有在家身份,其他很多經論也講得很清楚,不值得奇怪。所以在家也有僧衆,爲在家裝束的僧衆“獻上色彩各異,柔軟飄逸的妙衣”,獻上這種報身的衣服。如是報身相的佛,就供養報身佛的服飾,報身相的菩薩也供養相應的服飾,總而言之爲諸佛菩薩供上妙衣。
做完第二、第叁擦拭供和妙衣供之後,我們就開始觀想願自他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無僞的殊勝菩提心。
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第四、飾品供。“亦以細柔服”:以非常細柔的衣服,最好、最莊嚴的飾品來供養莊嚴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觀自在菩薩等諸大菩薩。菩薩實際上並不需要很多飾品來裝飾自己,但有的衆生有時必須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調化。所以菩薩調化衆生的時候,具足一切善巧方便:有時示現知足少欲的出家相;有時示現佩戴很多飾品的大長者相、大富豪相等等;有時是直接硬奪這些衆生的心;有時是示現其他衆生很喜歡的一套。所以他們看到菩薩裝飾這麼好,他們內心也慢慢産生一種親近心、歡喜心,這樣便于調化衆生。所以我們以最勝莊嚴物來莊嚴普賢菩薩等大菩薩。
〖四、飾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裝飾品莊嚴現見真谛而成爲聖者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彌勒菩薩等根據所化衆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諸位大菩薩。〗一般來講,現見萬法真谛是初地菩薩,但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等,顯現上雖然是十地菩薩,實際早已成佛,是倒駕慈航來度化衆生。這些大菩薩根據所化根基而持在家相。在藏地繪畫的八大菩薩像,無一例外全都是在家相,屬于持報身相的菩薩。佛在世的時候,有一部分菩薩還是守持出家相,經論有很清楚的記載。漢地一些菩薩是出家相,一些在家相:比如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全都守持在家相形象。而彌勒菩薩示現的就是一個出家相,沒有顯現在家相,平常我們說的大肚彌勒,這個名號比較普遍;還有地藏菩薩也是顯現出家相。但是在藏地八大菩薩無一例外全都是示現在家相。所以根據所化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這些大菩薩,我們對他們做廣大清淨的供養,願自他衆生因爲供養這些聖者殊勝飾品緣起的緣故,也能夠迅速産生清淨無造作的菩提心。
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19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