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8課
我們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現在講供養修法。供養在整個菩薩道的修法中非常重要,可分爲上供和下施兩部分。上供,即對境爲叁寶、父母、師長,以供養的方式安立;下施,即對境爲痛苦的衆生,以布施安立。上供下施既可包括于布施中,也可包括在供養中。爲了讓我們生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所以應對具有殊勝功德的叁寶進行供養。上供的目的:第一是爲了累積資糧,在相續中生起殊勝菩提心的所依。有了巨大的福德作爲基礎,就能生起具有大福報的清淨菩提心;如果福報不具足很難生起菩提心,即使生起來也容易退失。所以想要順利地生起菩提心,讓菩提心不退失,平常不間斷地供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強調空性、強調禅修,容易說供養是一種著相、沒有什麼必要。實際上,我們修持一些高深的法,也需要福德資糧作爲有力的支持。內心福德深厚,修行才能走得長遠。如果福報淺薄,最初可能很有興趣修行,但漸漸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退失修行的興趣。所以具有福報對于成就所有世出世間利益都非常關鍵,供養能夠真正圓滿我們的福德資糧。
第二、在供養時對上師叁寶産生恭敬心,憶念上師叁寶的功德,通過供養能夠打破自己的悭吝心。悭吝是一種放不下的心態,如果我們對世間財富等放不下,怎能成佛呢?想要獲得菩提,應該把裏裏外外的一切都放舍,否則無法成功。上師叁寶是一個讓我們放下的殊勝對境和助緣,我們也很願意對上師叁寶作供養,這是很重要的。
第叁、通過供養也能提醒我們自心具有殊勝的佛性。供養時看到佛、法、僧叁寶像,依此反觀內心,實際上我們的心也具足佛法僧叁寶的自性。所以通過供養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內在具有殊勝的功德。
另外,供品和所得之果之間也有不共的緣起。比如:我們供養水,水是很清淨、透明、柔軟的,通過供水會使我們的相續逐漸變得清淨、調柔。因爲水很清淨的緣故,我們內心很多汙濁的罪業,通過供水的方式也可以得以清淨;燈具有光明的自性,所以供養明燈,能夠遣除我們內心種種的無明黑暗;供養妙香,香氣周遍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供養叁世諸佛,我們的相續也能逐漸具足功德、戒律、禅定的妙香;供養食品能夠讓我們獲得禅悅食。花、果、藥等每種供品都有其不共的緣起,都能幫助我們獲得不同的功德,因此對供養要認真學習。同時,供養時要發清淨願,以此可獲得殊勝的功德。
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巍珍寶山”指須彌山。須彌山入海八萬由旬,海平面以上八萬由旬,其四面由四種珍寶組成:黃金、白銀、紅寶石和琉璃。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南贍部洲處在靠近須彌山南面的位置,須彌山藍琉璃的光反射到南贍部洲,所以我們的天空是藍色的。而其余叁大洲,天空是紅、白、黃不同的顔色。這是說明須彌山不是土石山,而是由珍寶組成的珍寶山。因此供曼紮的時候,也把須彌山作爲供品供養上師叁寶。須彌山四周還有七大金山、鐵圍山層層圍繞,可以把這些珍寶山作爲供品來供養。
還有一些山具有“巍巍”的功德,但不具有珍寶的自性。比如世間一些很著名的山: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峨眉山等等,有的看起來很雄偉,有的很秀麗。有時登上山頂能讓自己的心胸開闊,雖然山裏不一定有寶藏,但具有“巍巍”的自性,也具足各種功德。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山就可以作爲供品供養叁寶。
“靜谧宜人林”。有些森林或樹林,除了動物之外,白天夜晚都無人打擾,非常安靜宜人。但是有的森林外表看起來很不錯,深入之後並非如此。比如我曾經看過一個記錄片,片中介紹的熱帶雨林風景非常好,早上山峰和樹林被雲霧缭繞,看起來很吸引人,但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再深入就不覺得了。爲什麼呢?如片中描述,樹林裏有很多毒蛇猛獸和奇形怪狀的動物,樹底下有很多水蛭和各種爬蟲,林子裏面很可怕。不過有的森林風景迷人,也沒有這些令人恐怖的動物,進入之後就很舒適。比如西藏有個熱振寺,寺中有一個柏樹林。這個樹林據說是以前松贊幹布國王有一次剃發之後,把頭發灑在山坡上長出來的。這個柏樹森林非常殊勝,進去之後讓人內心感到非常清淨,加持力很大。以前噶當派的很多大德都在這個森林中修行。既靜谧又宜人的森林當然很適合作爲供品供養上師叁寶。除了這些著名的森林之外,家鄉的小樹林若是很舒服、很甯靜,令人感到舒心悅意,也可以供養叁寶。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分開講,“花嚴妙寶樹”是指在天界或極樂刹土中由珍寶花嚴飾的寶樹。《無量壽經》描繪極樂世界七寶行樹是以黃金爲幹,白銀爲枝,珍寶爲花等等。當然,沒有親眼見過很難想象,但佛經中描繪得非常清楚,我們應當誠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回向功德形成的,因此一定十全十美,不可思議。天界的妙寶樹由天人的福報所形成,也是殊勝悅意的。人間也有很多樹開滿了鮮花,這些花樹也可供養叁寶。“珍果垂枝樹”指果實累累壓彎了枝條,看起來令人歡喜,這些各種各樣的水果樹都可以作供養。
合起來講,可以理解爲妙花莊嚴、珍果垂枝的妙寶樹。通常花和果不會同時處在一個位置上,因爲先開花,才結果。但是有時因衆生的福報因緣不同,會有一邊開花一邊結果的情況。通過觀想或親眼所見,把這樣花果莊嚴的妙寶樹供養給上師叁寶,同時發願願自他一切衆生都能夠生起菩提心。如此供養就能獲得極大的福報。
〖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遠離喧囂愦鬧、舒心悅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佛經中描繪了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現在的人沒有見過,是因爲不同衆生的根基、業力不同,佛陀並沒有說所有衆生都能看到這些景象。比如一些具有特殊眼根和功德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夠見到須彌山、日月上的宮殿等等;再如,同一道菜,不同口味的人吃了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世間有福報和沒福報的人所見、所感不同很正常。
安住在遠離喧囂愦鬧、非常安靜的森林,會讓人感到十分舒心悅意。安靜的森林有一種殊勝的緣起:佛陀乃至很多大德都是在森林中修法最後獲得成就的,因爲沒有人打擾,修法很容易成就。中國有很多名山,也有悅意的森林,但很多已經開發成了旅遊區,是否允許你去修法也不知道,去修也很難真正遠離喧囂,因緣不一定具足。不管怎樣,甯靜的森林的確具有很多殊勝的功德。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此處介紹了幾種善妙的供養。“世間妙芳香”指因衆生福德顯現的世間種種妙香。在熱帶有白檀香、紅檀香、沈香,香味讓人非常悅意、頭腦清醒,很遠就能聞到,這些天然妙香可用來供佛。還有一些和合的妙香是用不同的原料調製而成,比如藏香、漢地的很多香都是這樣。在佛前點燃各種妙香之後,我們觀想香雲周遍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在所有佛法僧叁寶面前做殊勝供養,願一切衆生能夠具足善妙的戒定慧功德。
“如意妙寶樹”:初劫的時候衆生福報很大,南瞻部洲生有如意樹,能夠滿足衆生的種種願望,樹上會自然顯現衆生希求之物。叁十叁天也有如意樹,天人們所需之物都可以在如意樹上自然獲取。因爲如意樹的樹根長在阿修羅界,果實卻在天界,阿修羅對此非常不滿,因而引發與天人的戰爭,所以可知天界存在如意樹。各個淨土也有對如意樹的描繪。我們也把如意樹供養給諸佛菩薩。如意樹的觀念在漢地不是特別普及,過去漢地有搖錢樹之說,一棵樹上挂滿了金錢,搖下之後又結滿,具有與如意樹相似的作用。聚寶盆、搖錢樹並不一定是神話,有時衆生福報很大就會顯現具有這種功能的物品。不過如今衆生貪欲橫流、罪業深重,此類大福報的妙物,現在已無法出現。
“自生諸莊稼”是不需要耕種勞作,自然而然就能夠生成的莊稼。按照佛經和《俱舍論》[1]的說法,器情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四個劫。器世界形成之後,當時南瞻部洲還沒有人類,有些天人從光音天飛到地球上遊玩。當時地球上有一種東西叫地油,最早有個天人生出一念貪心嘗了嘗,覺得非常可口,隨後其他天人也紛紛品嘗,結果越吃貪心越大,身體也變重了,最後飛不回天界,只好在地球上安家。地油隱沒之後,出現了不需要烹調、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非常美味的自生莊稼。自生莊稼最初是隨吃隨長,但隨著衆生貪欲的加重,變成白天吃完晚上長。後來有一個懶人很貪心,一次就取走幾天的糧食,衆人紛紛效仿,最後莊稼就不能自生了,只有依靠耕種才有收獲。所以根據佛經的描述,自生莊稼在地球上的確曾經出現過,現在北俱盧洲也有,我們可以把具有妙味的自生莊稼供養上師叁寶。
“及余諸珍飾”指世間當中的很多珍寶飾品,有些是人工打造的,有些是無主物。如果居士逛金店看到許多珍寶飾品、金項鏈、金手镯等,可以觀想將其作爲供…
《《入菩薩行論》第1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