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0課

  《入菩薩行論》第30課

  第八支是回向支。回向是把種種福德善根給予衆生的意思,可以這樣直觀理解,把我們所修的善根布施給衆生、施予衆生。上師在講記中說,“回向”比較准確的意思是“用于”,就是把善根用于哪方面。可以回向善根成就世間的果報,成就容貌、健康、財富、家庭等方面的事情;也可以回向戒律清淨、智慧增長、遇到善知識、入大乘、成就佛果、往生極樂世界等等,裏面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用于哪方面。善根怎麼使用,就像用一筆錢一樣,同樣一筆錢,可以用來旅遊,用來買房子,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等等。同樣,善根可以用于世間安樂方面,也可以用于出世間方面、成佛方面。上師在講記中對爲什麼要回向,善根要用于哪方面分析得非常透徹。前面提到過爲什麼要回向,因爲我們所修的善根屬于無記法,這個無記並不是善惡的無記,而是說它沒有定性。如果用于出世間方面,它就會向出世間的方面去發展,如果用于其他的方面,它就會朝其他的方面發展,關鍵看我們怎麼去使用這個善根。

  善根回向的修法是很重要的,善根應該用于最關鍵的地方。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解脫或者利益衆生,或爲了利益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從這個角度講回向是很重要的,善根本身是無記的,你不回向,這個無記的善根不一定成熟,但並不是不回向就一定不成熟,裏面有不確定因素。既然是“用于”,也可以把善根用于邪的方面,就是邪回向。在《藏傳淨土法》的注釋中有個例子:以前有個修行者,他一輩子閉關,念了七億遍馬哈嘎啦的心咒,這個老僧人在世的時候很軟弱,經常受到很多人的欺負,敢怒不敢言,他念了七億遍的心咒,後來回向的時候說,願念心咒的功德成熟,我下一世成爲一個很有力量的君王,讓所有的人,人見人怕。後來這個願力成熟了,他轉生爲一個暴君,殺害了很多衆生及高僧大德,拆了很多寺廟。這就屬于邪回向,把善根用于邪惡方面了,它也會成熟的。比如錢,你可以用去吸毒,也可以用于放生,看你怎麼用。所以回向必須要善回向,不回向也不對。如果不回向,以後生起了嗔恨心、生起了煩惱,産生了炫耀的心態,善根就會被摧毀。如果邪回向,善根就直接用在了不好的方面,如果善回向,善根會用于修法方面。善根回向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總回向;二、別回向。

  壬一、總回向: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如是諸觀行”:“如是”就是承接前文,“諸觀行所積一切善”,就是前面從供養、頂禮、皈依、忏悔等等,一直到請佛不涅槃之間的七個修法,從第一個到第七個修法,積累了很多善根,回向本身也有善根,可以把回向也包含進來,就是指前面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用于哪方面呢?“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以彼”是以前面所提到的一切善根,願這一切善根能夠消除有情的一切痛苦——從身體到心的痛苦,可以說從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欲臨苦到五蘊的苦,以及地獄的苦、旁生的苦、餓鬼的苦、人的苦、天人的苦、阿修羅的苦,願所有衆生的痛苦完全消除,願衆生的苦果消除了,苦因消除了,願衆生都能獲得最究竟的覺悟。

  我們自己的善根也要這樣回向。如果回向的所緣太狹窄,只是回向我一個人,回向我一家人,回向我的朋友圈子,回向我的國家,這樣的話就有偏頗。善根受到偏袒、狹隘的心量所限製,就不會廣大成熟。善根看你怎麼用:用一種狹隘的心態去回向,它就成熟于比較微少的善根福報上面;通過善巧方便,通過菩提心攝受,回向一切衆生成就圓滿的佛果,如果這樣回向,善根可以成熟在這方面。所以我們回向的原則就是:心胸越廣大,獲得的功德就越多。

  我們在回向的時候,越是有空性智慧的攝持,它就越清淨,這也是原則性的問題。如果回向的時候過于狹隘,就可惜了這個善根,本來它可以在更大的方面更快成熟,但是因爲我們心胸狹隘的緣故,局限了它。它本來也可以很清淨,但是我們有叁輪執著的緣故,沒辦法變得很清淨而是有所染汙,所以關鍵看我們怎麼樣去回向。當然我們通過不斷學習,心量會逐漸、逐漸地開闊,我們會更加自如地回向給一切衆生。當我們學習空性、有了空性正見之後,我們也能夠更加自如地在空性智慧的攝受下,沒有執著地去回向。以上是總回向、回向的必要性,需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回向。

  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壬二(別回向)分叁:一、爲患病者回向;二、爲饑渴者回向;叁、爲貧窮者回向。

  癸一、爲患病者回向:

  別回向是分別針對某些對境而回向。首先講第一、爲患病者回向。在世間當中,患病的人是很可憐的。一個健康的人在沒有患病之前,身心很愉悅,可以自主做很多自己或衆生的事情,但是一旦生病之後,就像《大圓滿前行》中講的:人一生病,就像一只飛鳥突然被石頭打中一樣,馬上就喪失力量墜落于地。一個人如果患病後,他的身體和心的力量都會消失。世間中雖然有很多苦受,但是疾病的痛苦是很難忍受的。所以寂天菩薩專門針對這一類衆生做了回向。頌詞中說:

  

乃至衆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爲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乃至衆生的疾病,還沒有完全療愈之前,菩薩發願:願我成爲醫生、妙藥、護士。因爲醫生是給病患診斷開藥方的,藥是衆生的病能夠消除的因緣,護士是讓病者迅速康複的因緣,這些因緣都具足的話,病者就能康複。如果只具足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對疾病的康複還是有些障礙。所以菩薩發願:願自己變成高明的醫生,能夠一下子知道衆生疾病的病根所在;然後菩薩發願變成妙藥,因爲藥有治病的不共能力,是一種很奇妙的緣起,比如某種病吃某種藥就能起作用,所以菩薩發願能夠變成各種妙藥,在適當的時候能幫助病人;同時發願自己變成護士,能夠護理病人。我們在看病的過程中,如果護士很細心溫和,對病者的身心康複都會有幫助。所以菩薩爲利益衆生的緣故,發願成爲醫生、妙藥和護士。

  注釋中還提到,在劫末出現疾疫劫的時候,菩薩發願成爲醫生妙藥等等去幫助衆生。按照《俱舍論》等的說法,衆生在劫末會遇到溫疫流行,這時世間的一般藥會喪失作用,沒辦法治療衆生的病,在衆生最需要的時候,菩薩將依靠願力成爲幫助他們的一個因緣。但如前面所分析,如果所救度者因緣不成熟,在他面前也無法顯現高明的醫生、很好的藥物等,因爲這需要兩方面的因緣和合。我們也不要因爲有些時候所化因緣不成熟,就認爲不需要這樣去做,自己的因緣准備好了,就像佛一樣,種種能力已經完全圓滿齊備了,只要哪裏有因緣,馬上就顯現在哪裏。我們也一樣,首先要發願讓自己成爲有能力者,然後觀待所化對境隨緣度衆。

  癸二、爲饑渴者回向:

  

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

  

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頌詞的字面意思是說,期盼天上能夠降下糧食雨,解除衆生饑渴的危難,在災荒劫中,祈願衆生能夠獲得充足的食物。“盼天降食雨”,這是菩薩的一種發願和回向,願天能夠降下食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食雨,消除衆生的危難。我們也要通過這樣的回向,讓自己的善根成熟于這方面。

  不管我們看得到看不到,比如非洲現在正在鬧饑荒,或者某某地方正在鬧饑荒,我們都要發願能降下糧食雨,把我們的善根回向能降下糧食雨。但實際上這個地方並沒有降下糧食雨,是不是我們的發願和回向就虛耗了?也不是。那是不是菩薩的語言有誤呢?也不是。因爲我們的眼光有時候過于狹隘了,我們的善根是回向十方世界的,當然也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但是爲什麼沒有降下糧食雨呢?第一是我們的善根還不足夠成熟,或者現在我們回向後不一定馬上成熟,或者因爲我們回向的力量還不夠,或者因爲所化地方的人因緣還不成熟,所以還不致于因緣和合之後降下食物。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一點,放大一點,十方世界中,也許某個地方的人民就與我的善根相應,那裏就降下了糧食雨,解決了他們的饑渴問題,這也是有可能的。我們不斷地這樣發願和回向,主要是修煉自心,讓我們能有如是的發心,願意把自己的善根用于這方面,解除饑渴者的痛苦。

  有一些聖者,修到自在禅定的時候,有能力讓天降糧食雨。在龍樹菩薩的傳記中有這樣一個記載:龍樹菩薩當年做過一段時間那爛陀寺的管家或住持,負責僧衆的飲食。有一次連續十二年幹旱,當時印度僧人是托缽化緣的,因此很多僧人沒辦法在附近得到飲食,這個時候龍樹菩薩就用自己掌握的點金術,把一些鐵變成黃金,然後拿到其他沒有受幹旱影響的國家換來大量糧食,以維持僧衆的修行,讓那爛陀寺的僧衆沒有受到幹旱的影響,但是那爛陀寺之外的人民沒有這個因緣,餓死了很多人。當時他的上師正在長期閉關,修一個長時間的禅定,後來上師出關了,看到餓死這麼多人,就問龍樹菩薩:爲什麼你不跟我說這個事情?我是有能力降下糧食雨的,但是因爲你沒有通知我的緣故,死了這麼多人。所以有一種說法:上師爲了讓龍樹菩薩忏悔這個業(所謂的業吧,龍樹菩薩是聖者,會不會因爲這個有業我們也不好說,顯現上傳記上是這樣寫的)讓他去造很多寺院和佛塔來清淨,所以龍樹菩薩在各地造了很多寺廟和佛塔。我們講這個公案是說明:龍樹菩薩的上師曾經親口說,自己有能力通過禅定力量降下糧食雨。所以當一個聖者菩薩修行成功之後,他是可以隨心所欲獲得財富自在,並有能力隨心所欲降下糧食…

《《入菩薩行論》第3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