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9課

  《入菩薩行論》第29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聖者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通過十品的內容,爲後學弟子介紹了如何趣入菩薩行、成就菩薩行的殊勝竅訣。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前面叁品是“未生者令生”:怎樣生起菩提心;四五六中間叁品是“已生令不退”:生起之後怎麼樣不退失;七品以後是“不退而增上”:在不退的基礎上,如何讓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輾轉增長漸至圓滿;最後一品是把所有善根爲利益衆生而回向。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前叁品,也就是未生者令生的殊勝內容。前面兩品已經學完,今天開始學習第叁品內容——受持菩提心。本品是先通過前行將自己的心修好之後,再真實地受持菩提心——從內心發起殊勝菩提心,然後通過儀軌受持菩薩戒。第叁品講了受戒的前行、後行,但最關鍵的精要內容是正行部分:受持菩薩戒,所以把 “受持菩提心”作爲本品的品名。

  現在講第五個科判——隨喜。修持自心、讓自相續清淨這個內容分了八個科判,前面講完了四個科判,今天講第五個。隨喜在字面上是隨和喜,“隨”是跟隨一切衆生和聖者的善業和福德;“喜”就是歡喜,跟隨凡夫和聖者的善根以及由此而來的殊勝安樂而産生歡喜心。

  隨喜一詞不一定用在善法上,跟隨惡業而生歡喜也是一種隨喜。忏罪文中有:我們忏悔往昔自造、教他造、隨喜他造的惡業。我們如果跟隨別人的善業而生歡喜,這是一種善法和修行方式;如果跟隨別人的惡業而生歡喜,本體即是一種惡業和煩惱心,是産生惡行的因。此處隨喜是指跟隨善業、安樂而生歡喜。跟隨惡業、惡行或者跟隨別人的痛苦而生歡喜、幸災樂禍之類,不屬于這個隨喜。

  隨喜是一種心法,我們隨喜功德或隨喜別人的行爲,可以通過身語表示,但主要還是以心安立,因爲它是一種內在的歡喜心。如果我們能夠跟隨別人的善業而産生歡喜,根本沒有嫉妒的煩惱,就是真正的隨喜。有時我們看到別人修善法自己做不到,或看到別人的功德自己沒有,很自然地産生出嫉妒心。嫉妒一方面是自己不如人,另一方面是自己沒做這個善根,看到別人做心中很不舒服。嫉妒本身是一種煩惱,是五毒:貪、嗔、癡、嫉妒、驕傲之一。佛在經典中說,任何一種五毒都能讓自己墮惡趣。所以我們對隨喜的修法不是聽一聽、了解一下就可以,而是需要在清楚了知之後,真正去實踐和修行。

  隨喜一方面可以對治嫉妒的煩惱(對他人的善業和安樂真實生起歡喜的時候,這裏面是沒有嫉妒的),另一方面可以斷除相續中的煩惱;還有一個方面是可以讓我們無勤獲得功德。佛陀在經典中說,如果見到別人做善法時自己由衷地生起歡喜心,那麼自己無勤可以獲得與彼同等的功德,因此這是一種無勤獲得善根的方法。隨喜的本體是遠離了嫉妒的一種善法,善根主要是從內心安立,如果自己能夠誠心隨喜別人的善法、福德、安樂的話,自己也隨應地修持了這種善法,也能相應地獲得如是的功德。這大概就是它的原理。

  聽到此處我們馬上要問:既然隨喜可以無勤地獲得善根,那麼我們隨喜一般世間人的善根,同時也隨喜佛菩薩的善根,這些無勤獲得的善根有沒有差別?實際上是有差別的。並不是所有的善根功德我都能夠獲得,這裏面有所區分。假如我們一隨喜就能夠完全獲得所隨喜對境的功德,那麼我們隨喜釋迦佛的善根、文殊菩薩的善根、十方諸佛的善根等等,隨喜之後就能夠獲得如是的功德,那我們的功德很快圓滿了,應該馬上無勤成佛了。事實上並非如此,一方面所隨喜的對境有很多種,另一方面能隨喜者——我們自己,在隨喜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完全獲得對方同等的善根,還需要觀察。

  上師在講記中提到,這個問題可以從叁個方面去分析:如果我們所隨喜對境的境界不如我,比如說他的發心微小,那我在隨喜時所獲得的善根可能超過他。比如對方做了一件放生的善事,他放了五斤魚,我看到或聽到後很歡喜,産生了隨喜心。我自己的發心是通過菩提心或者空性正見攝受的,境界比他高,那我隨喜獲得的功德反而超過他。如果我隨喜對境的境界和我差不多,通過同樣的觀察,隨喜就獲得同等的善根。第叁種情況:如果我隨喜的對境境界比我高,這時我就獲得和自己境界相應的善根,就是說我隨喜對方的時候,我只相應地獲得和我自己水平同等的善根,不能夠完全獲得對方的善根。比如說對方是佛菩薩,他們正在做廣大的利生事業,我們看到之後沒有一點嫉妒,真心誠意地隨喜。這時我們能夠獲得善根,但只是對應自己的境界而獲得相應的善根。

  還有一種情況,上師在講記中提到,有些人可能是顯現上隨喜修得太好,聽到或看到別人在修善法,就說你們做就可以了,我不用做,只要隨喜就行了,我一隨喜就獲得和你們一樣的善根。有些人經常有這樣的語言或行爲,實際上這種想法值得觀察。一方面隨喜是調伏我們內心的一種殊勝修法。我們以前再再提到過,佛法所有的修持全是調伏自己的心,絕對不會有任何取巧的方法。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就可以獲得某種善根,這樣的修法可以說完全沒有。因爲投機取巧不符合真實的善道,實際上取巧的心相應于懶散或懶惰,自己不願意去做,找一個借口,想很容易、很取巧地獲得這個善根功德,實際上是難以獲得的,因爲發心不正,怎麼可能得到清淨的善根呢?也許你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點隨喜的心,但夾雜著取巧的動機,不一定能獲得這麼大的功德。

  其實我們再分析一下,如果我們對某個善業或事情,真正非常歡喜的話,我們觀察自己是不是很願意去做?肯定很願意去做。比如世間人對某種遊戲非常喜歡,他願不願意親自去打?肯定很願意。行爲是跟隨心而行持的,所以當我們對某個善法真正發自內心歡喜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內心很樂意卻坐著不動,別人去做就足夠了。從我們平時做事的習慣看,這也是不合理的。再比如:有些世間人很歡喜做某種惡業,也肯定很願意親自去做。通過這樣的分析可知,如果我們對某種善業真有發自內心的歡喜心,願不願意自己做呢?肯定非常願意。在時間、精力、財富各方面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絕對不可能只動口不動手,肯定願意積極參與。因爲我們知道這個善業有很大利益,而且自己也發自內心喜歡這個善業,所以肯定願意親自去做。

  是不是自己真實歡喜就一定會去做呢?這也要看情況而言。前面我們說,如果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一定會親自去做;但有時從客觀來看,的確時間不夠、精力不夠或者錢財不夠,雖然很想做,但是實在沒有能力,這種情況下的隨喜也是真實隨喜。是不是真實隨喜主要看有沒有取巧的心,如果沒有取巧的心,當條件真實具足的時候,一定會親自去做的。所以上師在講記當中提到這樣的問題,只是口中說隨喜:“你們去做,我一隨喜就得到所有的功德”。這種隨喜是不是真實的隨喜呢?如果自己有取巧的心,不一定得到對方的功德。如果真有一點歡喜心的話,可以相應得到一點點功德。但我們的目標是爲了生起菩提心而修隨喜,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取巧的方法。取巧的方法表面上看來自己很輕松,實際上這樣的修法是假的。我們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使用假的修法能夠騙誰呢?騙不過佛菩薩的慧眼,也騙不了因果,只能是騙自己而已,沒有實際的意義。

  我們在修隨喜的時候要避免落入這個誤區。上師在講記當中也提到,不要來假的隨喜。有些人看到別人修善法,內心非常不舒服,但還口是心非地說:“隨喜、隨喜。”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在修持佛法的時候,我們要通過學修佛法調整自己的心,逐漸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把自己的心調整到善法上,從虛僞的狀態調整到真實的狀態,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修學隨喜的一種殊勝作用。

  當然此處是說我們應該如何隨喜,那具體到底應該如何修呢?雖然我們不應該生嫉妒,但是我們沒有通過修行佛法的話(有些人天生嫉妒心不是很強,有些人嫉妒心很強,有些人不是特別強也不是沒有。)大多數人很容易有意無意地産生嫉妒心。這怎麼辦呢?當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修某種善法、或者得到某種快樂的時候,不需要人勸自己馬上就産生嫉妒心,很難産生隨喜心。針對這種情況怎麼辦?因此必須要通過修持對治嫉妒的專門修法,讓自己生起歡喜心。這個問題在後面會專門講到,怎樣讓我們內心生起歡喜,此處就略過,到時候我們會專門學習對治嫉妒的修法。總而言之,關于隨喜要了知的主要問題就是這些。

  前面是簡單介紹一下隨喜的意義,下面我們開始看科判:

  辛五(隨喜)分二:一、隨喜世間善;二、隨喜出世善。

  所有的善法可以分爲世間善根和出世間善根。世間善根可以獲得世間安樂,出世間善根可以獲得出世間解脫的安樂,世間善和出世間善分別可以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所以這兩個方面都要隨喜。

  首先講第一、隨喜世間善。頌詞是:

  

心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心樂而隨喜”: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別人的善根,應該很高興地産生歡喜心。隨喜誰的善根呢?頌詞說“一切衆有情”。“一切衆有情”這個詞很重要,我們看多了有時會忽略。我們看到自己歡喜的人得到福報或修善法時很容易産生隨喜心,但看到自己不歡喜的人就很難産生歡喜心。此處頌詞說的是“一切衆有情”,就是不加簡別的所有衆生。我們要切實地去行持這種平等、不偏袒的隨喜,基礎是一定要把平等心修好,就是修好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的舍無量心。如果能夠把舍心修圓滿,我們自然而然就不會有任何的偏袒,不會對親友和怨敵有偏頗的心態。但是我們剛剛處于入門階段,還有很多菩薩行我們做不到。因此首先我們要了…

《《入菩薩行論》第2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