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9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知,了知之後,我們就能夠看出自己的心和頌詞標准之間的差距,知道差距之後,我們可以把它作爲一個目標,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逐漸向目標靠近。此處所隨喜的範圍非常廣:一切衆生,不單單是人,還有天人、阿修羅(這裏不包括聖者,聖者的功德在後面說)還有旁生,旁生也有可能做善行,以及地獄有情。當然地獄有情做善法的幾乎沒有,如果有的話,我們也隨喜。餓鬼當中也有一些心善的餓鬼、修福報的餓鬼,所以這裏隨喜的對境是一切衆有情。

  那麼隨喜什麼呢?“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主要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有因和果的差別。善行是因,如果要息滅痛苦必須要修善行,通過修善行而斷除惡業,斷除了惡業才能夠息滅痛苦,所以善行是息苦的因。“得樂諸福報”:福報是果。得到福報的因是什麼?也是善行。衆生如果要離苦得樂,都要通過修善法才能成辦,所以此處說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全都是因爲善行而獲得。

  我們對于衆生現在所行持的種種善行都要隨喜,比如說我們在媒體、電視、網絡上看到了令人感動的好人好事,我們看到之後當然要隨喜。因爲這種善行按因果的規律來看,不會空耗,可以幫助行善的人息苦得樂,符合頌詞所講的隨喜的對境,對于諸如此類的善行我們要隨喜。

  善行的果,就是息苦和得福報。比如看到某個衆生開始很苦,通過治療或者其他方式從痛苦中脫離了,我們見他脫苦了我們要隨喜。看到這個衆生擁有了福報,擁有了世間的快樂,我們也要隨喜。

  如果我們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息苦得到福報,我們反而生起了嫉妒,很不高興,對我們的心有什麼好處呢?盼著對方受苦,這是一種很惡劣的心,對對方不一定有損害,反而對自己是很大的損害。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一個原則必須知道,當我們生起一個惡心的時候,比如對張叁很不高興,或對李四很不舒服,經常詛咒對方,願他得到種種不如意等等,實際上當我們內心中産生這個惡念的時候,傷害了誰?第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因爲這個惡念離自己的心是最近的,我們的心馬上就很不舒服,所以從當下的狀況來看,自己就是第一個受害者,還沒傷害到別人首先傷害了自己。而且當我們産生惡心的時候,不單單是當時不舒服,通過這樣的惡心又埋下了讓自己以後長久受苦的因。我們的惡心究竟能不能傷害到對方呢?這是不一定的。我們有時很縱容自己的惡念,不想對治這些煩惱,但是不要忘了一個事實:當我們在生惡心的時候,第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每個人都想爲自已負責任,每個人都願自己好,但是不掌握善巧的話,實際上還是會傷害自己。反過來說,我們産生一個善心:願所有衆生都過得好,在所有的對境還沒有接收到這個信息的時候,自己就是第一個受益者。當你産生這一念善念的時候,心態是非常平和的、充滿善意的、很愉快的,當這個力量還沒有利益到對方的時候,首先就利益到了自己。這種善念再推廣開來,就是一個很大的善根,會引來以後的種種安樂。這樣的善念,可以幫助自己打開狹隘的心,讓自已的心變得非常廣闊,心胸廣闊了,修行就很方便。

  當我們産生煩惱或惡念的時候,不妨用這個方法觀察一下。作爲凡夫人來說,都想爲自己好,怎麼樣能爲自己好呢?怎麼樣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我們好好想想:當我們詛咒別人,別人不一定受到傷害,但是自己絕對受傷害;當我們發菩提心、祈願世界和平,祈願一切衆生都得到安樂,這樣的善行實際上真正能夠利益自己,我們要了知這些原理。我們修行佛法時,如果能夠知道原理再修學就有力量。如果光是說要隨喜、要調伏煩惱,不能理解內涵的話,我們做起來會比較勉強,維持不了多久。如果遇到其他違緣,自己的煩惱又上來了,很可能就退失了。我們修菩薩道不是一兩天、幾個月的事情,我們要在很長的時間當中保持自己的善心,不經常這樣思維肯定無法走下去,因爲自己的善心很弱而違緣很多。我們知道《入行論》當中包含了很多諸如此類的竅訣,如果我們好好學習《入行論》,對調伏自己的心有決定性的幫助。

  此處我們講隨喜世間的善法。我們學佛學到一定的時候,會産生一種輕視世間人的想法,覺得世間人做的善法既沒有菩提心也沒有出離心,這樣的善法是不是不值得隨喜?不是這樣的。發了菩提心固然好,但是世間人能夠産生善念做一些善事,不論對他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有利的。作爲一個菩薩,看到這些善因善果的時候,同樣應該生起歡喜。雖然世間人的因緣不足夠,不能夠真正像一些修行者一樣,以出離心菩提心攝受善法,但是他能夠修善法,就能夠得到安樂,這也是菩薩樂于見到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無差別地隨喜世間的諸多善根。

  下面講第二、隨喜出世善。出世間的善根包括了已經出世的聖者的善根,以及正在修出世間善根的修行人相續當中的善根。裏面又分兩種:隨喜小乘的善行和隨喜大乘的善行。

  首先是隨喜小乘的善行:

  

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

  頌詞的前兩句主要是對小乘因的善行做隨喜。“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不僅佛有覺悟,小乘聲聞緣覺也有覺悟。佛經當中經常提到叁菩提:第一種是聲聞菩提,就是聲聞的覺悟;第二種是緣覺菩提,就是獨覺的覺悟;第叁種是佛菩提,是佛陀究竟的覺悟。菩提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指佛的究竟菩提,但是此處提到的菩提,主要是指小乘聲聞和獨覺的覺悟。我們要隨喜小乘行者所積累的善行。

  要成爲一個小乘行者,前提是首先必須要生起出離心,對整個輪回産生厭離,很想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爲了遠離輪回而發起求解脫的心,這種心就叫出離心。小乘所有解脫的善根都是從出離心的基礎上生起的。爲了出離輪回守持清淨的戒律,爲了出離輪回修持人我空性,所有這些修法都可以成爲小乘菩提的因。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提小乘大乘的名字,怕有一種不恭敬,所以提南傳如何,北傳如何,藏傳如何。實際上佛經中是直接出現了小乘大乘這個詞語的。當然有的時候在不同的場合,我們講南傳修行者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小乘的說法必定是從佛經當中出來的,所以我們也不用害怕: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大乘行者自己編的?貶低小乘等等,實際上在佛經中佛陀是直接這樣說的。

  當我們看到小乘行人,或者說南傳佛法的修行者時,對他們的威儀、他們所守持的清淨戒律、他們做的很多善法、他們所修持的禅定或者空性,所有的善根我們都要隨喜。還有緣覺(按照佛經當中的觀點,爲了獲得緣覺果位,要積累一百個大劫的資糧。一百個大劫的時間是相當長的,但這個大劫不是無數劫,菩薩爲了成佛要積累叁個無數劫,一百個大劫看起來很久遠,但是比起菩薩的善行不算長。)緣覺修持十二緣起的修法,積累一百個大劫的資糧,這些善根我們要隨喜。“彼爲菩提因”:因爲它們是獲得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正因,是一種清淨的善業,我們當然要隨喜。

  修持了正確的因,就一定會有正確的果。我們修法的時候,一方面要修持正確的因,另一方面要讓正確的因不出現違緣。就像播種、種莊稼一樣,首先要選一個良種,選好之後要遣除各種違緣:不能讓苗芽受到霜凍、冰雹等等危害,要采取防護措施,佛教術語叫做具因、無障。任何一個法如果它的因具足了,沒有障礙,就一定會結果。我們修行善法也是這樣,如果因是正因,而且沒有障礙,這個因一定會結果。前面說到“彼爲菩提因”,這些小乘行者的因已經圓滿了,如果沒有障礙的話,就一定會結果。結的什麼果呢

  因爲他所修持的因是離開輪回的因,所以果一定是離開輪回的果。第二句說“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我們要隨喜一切有情,真實脫離輪回的痛苦。從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痛苦當中脫離,獲得阿羅漢果位,這就是小乘的修法。當然小乘斷障的問題、境界問題就比較大了,要講得是個專題,此處只是講它的因果,至于細分的問題、斷證的問題,有可能在智慧品中提到,到時候我們再做分析。

  下面一段講隨喜大乘的因果。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此處講解的次第是先講大乘的果,再講大乘的因。前面一段首先講小乘的因,再講小乘的果。

  第一句“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是對大乘善行果的隨喜。佛菩提,就是究竟的菩提,獲得究竟的覺悟,稱之爲佛陀。佛陀對一切所知沒有任何不了知的地方,是大乘的無學地和究竟的果位。首先我們隨喜佛陀的覺悟。大乘的有學地是指“佛子地諸果”,佛子是指菩薩,菩薩地是從一地到十地聖者果位,菩薩從一地到十地之間分別由淺至深,由少至多都會有所證悟,斷除相應的障礙,這是修行菩薩地所獲得的果位,這方面我們也要隨喜。這是從嚴格意義上說,如果不太嚴格的話,可以把資糧道加行道放進來。總之我們要隨喜佛的菩提和菩薩的諸果。

  嚴格意義上說,我們必須要知道佛菩提是什麼、菩薩一地到十地之間到底有什麼功德,我們才能真正地産生隨喜心。如果我們只是知道一個概念或名稱,我們在隨喜的時候這顆心可能不一定很真實,所以我們在解釋這個頌詞的時候,應該把什麼是佛的菩提,佛具足什麼樣的證悟智慧,佛的功德和方便都要講解一下。大概了知佛的圓滿功德之後,隨喜心就不一樣了,修行的質量也就不一樣了。我們還要知道一地菩薩具有什麼功德,十地菩薩具有什麼功德,如果真正了知了,大家在隨喜的時候也會具有更高質量的隨喜,今天時間有限沒辦法廣講。總而…

《《入菩薩行論》第2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