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出自己的心和颂词标准之间的差距,知道差距之后,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逐渐向目标靠近。此处所随喜的范围非常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人,还有天人、阿修罗(这里不包括圣者,圣者的功德在后面说)还有旁生,旁生也有可能做善行,以及地狱有情。当然地狱有情做善法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也随喜。饿鬼当中也有一些心善的饿鬼、修福报的饿鬼,所以这里随喜的对境是一切众有情。
那么随喜什么呢?“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主要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有因和果的差别。善行是因,如果要息灭痛苦必须要修善行,通过修善行而断除恶业,断除了恶业才能够息灭痛苦,所以善行是息苦的因。“得乐诸福报”:福报是果。得到福报的因是什么?也是善行。众生如果要离苦得乐,都要通过修善法才能成办,所以此处说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全都是因为善行而获得。
我们对于众生现在所行持的种种善行都要随喜,比如说我们在媒体、电视、网络上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我们看到之后当然要随喜。因为这种善行按因果的规律来看,不会空耗,可以帮助行善的人息苦得乐,符合颂词所讲的随喜的对境,对于诸如此类的善行我们要随喜。
善行的果,就是息苦和得福报。比如看到某个众生开始很苦,通过治疗或者其他方式从痛苦中脱离了,我们见他脱苦了我们要随喜。看到这个众生拥有了福报,拥有了世间的快乐,我们也要随喜。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息苦得到福报,我们反而生起了嫉妒,很不高兴,对我们的心有什么好处呢?盼着对方受苦,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心,对对方不一定有损害,反而对自己是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必须知道,当我们生起一个恶心的时候,比如对张三很不高兴,或对李四很不舒服,经常诅咒对方,愿他得到种种不如意等等,实际上当我们内心中产生这个恶念的时候,伤害了谁?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因为这个恶念离自己的心是最近的,我们的心马上就很不舒服,所以从当下的状况来看,自己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还没伤害到别人首先伤害了自己。而且当我们产生恶心的时候,不单单是当时不舒服,通过这样的恶心又埋下了让自己以后长久受苦的因。我们的恶心究竟能不能伤害到对方呢?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有时很纵容自己的恶念,不想对治这些烦恼,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在生恶心的时候,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想为自已负责任,每个人都愿自己好,但是不掌握善巧的话,实际上还是会伤害自己。反过来说,我们产生一个善心:愿所有众生都过得好,在所有的对境还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自己就是第一个受益者。当你产生这一念善念的时候,心态是非常平和的、充满善意的、很愉快的,当这个力量还没有利益到对方的时候,首先就利益到了自己。这种善念再推广开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善根,会引来以后的种种安乐。这样的善念,可以帮助自己打开狭隘的心,让自已的心变得非常广阔,心胸广阔了,修行就很方便。
当我们产生烦恼或恶念的时候,不妨用这个方法观察一下。作为凡夫人来说,都想为自己好,怎么样能为自己好呢?怎么样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好好想想:当我们诅咒别人,别人不一定受到伤害,但是自己绝对受伤害;当我们发菩提心、祈愿世界和平,祈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安乐,这样的善行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益自己,我们要了知这些原理。我们修行佛法时,如果能够知道原理再修学就有力量。如果光是说要随喜、要调伏烦恼,不能理解内涵的话,我们做起来会比较勉强,维持不了多久。如果遇到其他违缘,自己的烦恼又上来了,很可能就退失了。我们修菩萨道不是一两天、几个月的事情,我们要在很长的时间当中保持自己的善心,不经常这样思维肯定无法走下去,因为自己的善心很弱而违缘很多。我们知道《入行论》当中包含了很多诸如此类的窍诀,如果我们好好学习《入行论》,对调伏自己的心有决定性的帮助。
此处我们讲随喜世间的善法。我们学佛学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轻视世间人的想法,觉得世间人做的善法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这样的善法是不是不值得随喜?不是这样的。发了菩提心固然好,但是世间人能够产生善念做一些善事,不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利的。作为一个菩萨,看到这些善因善果的时候,同样应该生起欢喜。虽然世间人的因缘不足够,不能够真正像一些修行者一样,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善法,但是他能够修善法,就能够得到安乐,这也是菩萨乐于见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无差别地随喜世间的诸多善根。
下面讲第二、随喜出世善。出世间的善根包括了已经出世的圣者的善根,以及正在修出世间善根的修行人相续当中的善根。里面又分两种:随喜小乘的善行和随喜大乘的善行。
首先是随喜小乘的善行: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颂词的前两句主要是对小乘因的善行做随喜。“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不仅佛有觉悟,小乘声闻缘觉也有觉悟。佛经当中经常提到三菩提:第一种是声闻菩提,就是声闻的觉悟;第二种是缘觉菩提,就是独觉的觉悟;第三种是佛菩提,是佛陀究竟的觉悟。菩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佛的究竟菩提,但是此处提到的菩提,主要是指小乘声闻和独觉的觉悟。我们要随喜小乘行者所积累的善行。
要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前提是首先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很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为了远离轮回而发起求解脱的心,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小乘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从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的。为了出离轮回守持清净的戒律,为了出离轮回修持人我空性,所有这些修法都可以成为小乘菩提的因。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提小乘大乘的名字,怕有一种不恭敬,所以提南传如何,北传如何,藏传如何。实际上佛经中是直接出现了小乘大乘这个词语的。当然有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讲南传修行者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小乘的说法必定是从佛经当中出来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害怕: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大乘行者自己编的?贬低小乘等等,实际上在佛经中佛陀是直接这样说的。
当我们看到小乘行人,或者说南传佛法的修行者时,对他们的威仪、他们所守持的清净戒律、他们做的很多善法、他们所修持的禅定或者空性,所有的善根我们都要随喜。还有缘觉(按照佛经当中的观点,为了获得缘觉果位,要积累一百个大劫的资粮。一百个大劫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但这个大劫不是无数劫,菩萨为了成佛要积累三个无数劫,一百个大劫看起来很久远,但是比起菩萨的善行不算长。)缘觉修持十二缘起的修法,积累一百个大劫的资粮,这些善根我们要随喜。“彼为菩提因”:因为它们是获得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正因,是一种清净的善业,我们当然要随喜。
修持了正确的因,就一定会有正确的果。我们修法的时候,一方面要修持正确的因,另一方面要让正确的因不出现违缘。就像播种、种庄稼一样,首先要选一个良种,选好之后要遣除各种违缘:不能让苗芽受到霜冻、冰雹等等危害,要采取防护措施,佛教术语叫做具因、无障。任何一个法如果它的因具足了,没有障碍,就一定会结果。我们修行善法也是这样,如果因是正因,而且没有障碍,这个因一定会结果。前面说到“彼为菩提因”,这些小乘行者的因已经圆满了,如果没有障碍的话,就一定会结果。结的什么果呢
因为他所修持的因是离开轮回的因,所以果一定是离开轮回的果。第二句说“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我们要随喜一切有情,真实脱离轮回的痛苦。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痛苦当中脱离,获得阿罗汉果位,这就是小乘的修法。当然小乘断障的问题、境界问题就比较大了,要讲得是个专题,此处只是讲它的因果,至于细分的问题、断证的问题,有可能在智慧品中提到,到时候我们再做分析。
下面一段讲随喜大乘的因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此处讲解的次第是先讲大乘的果,再讲大乘的因。前面一段首先讲小乘的因,再讲小乘的果。
第一句“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是对大乘善行果的随喜。佛菩提,就是究竟的菩提,获得究竟的觉悟,称之为佛陀。佛陀对一切所知没有任何不了知的地方,是大乘的无学地和究竟的果位。首先我们随喜佛陀的觉悟。大乘的有学地是指“佛子地诸果”,佛子是指菩萨,菩萨地是从一地到十地圣者果位,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分别由浅至深,由少至多都会有所证悟,断除相应的障碍,这是修行菩萨地所获得的果位,这方面我们也要随喜。这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把资粮道加行道放进来。总之我们要随喜佛的菩提和菩萨的诸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知道佛菩提是什么、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到底有什么功德,我们才能真正地产生随喜心。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一个概念或名称,我们在随喜的时候这颗心可能不一定很真实,所以我们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应该把什么是佛的菩提,佛具足什么样的证悟智慧,佛的功德和方便都要讲解一下。大概了知佛的圆满功德之后,随喜心就不一样了,修行的质量也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知道一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十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如果真正了知了,大家在随喜的时候也会具有更高质量的随喜,今天时间有限没办法广讲。总而…
《《入菩萨行论》第2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