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之,佛断除一切障碍,具足一切功德。我们在看佛传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了知一些佛的生平,知道佛的种种功德。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菩萨的事迹我们也看得很多,虽然今天在此处没办法对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的功德详细介绍,但是总相方面,我们还是能知道菩萨的种种功德事迹,可以从这方面产生随喜心。
第二句说要随喜这些大乘善行的因。“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此处分了两种因:一种是意乐,一种是行为。“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菩萨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提到,学习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平时我们说为了成佛而修学大乘佛法,这个也对,但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对,修学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成佛是利益众生的方便。此处提到“能与有情乐”,也暗合这个思想。菩萨最初为什么要趣入大乘?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就是为了利他,我才求正等正觉的果位。此处说“能与有情乐”,就点出了发菩提心的核心:能够给予有情究竟的快乐。“发心福善海”:就是说发起犹如大海一样广大无边的善心。因为发起了这么清净的心,一定能获得犹如大海一样的福善,所以我们要随喜佛子最初、中间以及最后的犹如大海一般的福德善根。我们在学习第一品时,知道发起一念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善根是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这么多的佛子在十方世界中,不只是在中国这片地方,而是在整个浩瀚无边的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正在发起菩提心、正在实践菩提行,这样一种善根是无法揣测的。我们了知这个事实,然后对此发起随喜心。
“及诸饶益行”:发了菩提心后,菩萨会做利益众生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行菩提心,六种能够成佛、能够利益众生的行为。对这些能为众生带来安乐的行为我们也要随喜。
大乘的发心是能与有情乐,发心的果是佛的菩提和一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这些我们都要随喜。如果我们能够真心诚意、没有怀疑地随喜,我们可以因此获得巨大无边的善根。如果我们在听这个颂词的时候,能够跟随颂词思维它的意义,生起一念的随喜之心,当下我们就能获得自己没办法想象的善根。然后通过再再思维、观修和串习,我们的善根也会与日俱增。积累善根也需要善巧方便,这就是一种很殊胜的善巧方便,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殊胜的善根。因此我们要经常修持真实的随喜心,这是第五个加行。
下面讲第六个:
辛六、请转*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请转*轮也是积累善根、净化相续的一种殊胜方便。佛陀如果不出现在世间,不转*轮的话,我们连三宝的名字都无法听到,正是因为佛在世间转了*轮,才给世间带来了正法的光明,我们因而知道了三宝,知道了取舍之道,知道要修行,知道了本性,这些都是通过佛转*轮的恩德才获得的。所以在殊胜的大乘论典中,赞叹佛最殊胜的事业时,没有去赞美佛具有三十二妙相,法相相当庄严,超过当时所有人的相貌;也没有赞叹佛具足很大的神通,可以怎么样撼山动地,可以帮助众生从疾病当中脱离;也没有赞叹佛的弟子很多,包括很多大施主和国王,而是从佛转*轮方面赞叹了佛陀的稀有功德。如果佛不出世,如果佛出世之后不转*轮,众生就无法了知修行之道,没办法从迷惑和烦恼中脱离,所以说最稀有的就是佛讲了法,告诉了众生调伏烦恼的方法,很多众生依靠这个方法调伏了自心,走向了解脱。佛涅槃之后,正法留在世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一代地修学。现在我们有幸坐在这里讲闻佛法,也是因为佛转了*轮的恩德,因此我们要请佛转*轮。
佛可能不转*轮吗?从佛的本怀来讲,佛出世就是为了转*轮。但是当年佛在显现上最初不愿意转*轮,一方面是佛说众生的根基比较下劣,没办法接受佛所证悟的正法,所以不愿意转*轮。但是我们也会疑惑:佛难道没有智慧观察,没有方便方法吗?佛所证悟的法义虽然直接讲众生接受不了,但是佛可以从基础的教起,可以挑些简单的,从入门的地方开始宣讲啊,佛陀是遍智嘛。其实,佛说因为众生根基下劣,无法接受正法而不传法,这种说法是不了义的。佛最初不愿意讲法,还有另一个很深的密意。当然我们也是分析过的,在佛经、论典当中也提到,如果随随便便地给众生传法,众生不会重视。法来得太容易了,失去了对法的尊重,法义也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佛最初不讲法,安住在森林中享受自己的觉悟。这个时候显现上就急坏了梵天和帝释天,佛都出世了,佛都觉悟了,为什么不讲法呢?所以梵天带头,帝释天配合,再辅以众多的天神(当时印度的情况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世人最崇拜的就是梵天、帝释和众天神)郑重地三次祈请佛转*轮。第一次佛不理睬,没有同意;第二次请佛转*轮,佛答应了,梵天一看这么容易佛就同意了,传记上说他显现上嘻嘻哈哈就回去了,佛陀一看这个情况不对,还是不太重视,佛还是没有传法;第三次是梵天帝释天真正地非常非常尊重了,再次地请佛转*轮,这时佛才答应。然后佛到了鹿野苑,首先给五比丘传法,再逐渐给其他众生传法,这些就是为了说明法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佛陀当年为了得到正法,为了得到一个偈颂,甚至为了半个偈颂,可以舍弃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生命,佛求法是通过如此殷重的心去求的,通过这样一种殷重的心去求的法,对他的相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求法的时候太过于随便,会觉得这个法太容易:是不是和世间的知识一样?有时还不如世间的知识。我们就不会珍惜,不珍惜的话,正法的价值也会消减的。求法者本人不会重视这个法,也不会去修持。前面说的是当年请佛转*轮的情况,后来请转*轮也用于住世的高僧大德,有些时候因为弟子的恶行,显现上上师暂时有厌离心不想传法了,我们也在上师面前祈请转*轮。
上节课我们提到,度化众生需要两方面的因缘,要成为能化所化,必须要有传法者和听法者的因缘,两种因缘聚合了,传法这个缘起和善根才能够成办。所以只是传法者有传法的能力,听法者没有意乐不想听,或者不知道法的价值,一个人讲一个人闻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所以请转*轮,最早是在佛出世的时候,后来也用于传承当中。
请转*轮这一支,总的科判是清净自己的相续,通过请转*轮可以清净自己的相续。以前自己有过舍法罪、谤法罪,或者阻碍别人听法等罪过,经常修持请转*轮,这些罪业可以逐渐得以清净。当然请转*轮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善根,可以让自己的心相续得到加持。
我们修这一支的时候,要观想在十方佛面前合掌祈请,对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涅槃,但是在十方刹土中,还有正在住世的无数佛陀刚刚显现证悟,我们就在诸佛刚刚显现证悟的时候,观想我们拿着*轮等宝物,去祈请诸佛转*轮。世间也有很多菩萨、善知识,因为各种因缘停止转*轮,我们也观想祈请他们转*轮。现在我们就可以一边听一边这样观想。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十方佛”是指所祈请的范围,不是一两尊佛而是十方诸佛。祈请的时候行为是合掌,“诚”是很虔诚的心态。祈请的内容是什么呢?“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为了痛苦迷惑的众生,燃亮正法之灯。众生处于迷惑黑暗当中,如果没有正法,谁能够了知取舍之道?没有正法的牵引谁能够知道本性之道呢?即便我们对照着书本听上师的讲解,有时牵涉到本性问题、空性问题,尚且还不能懂,何况世间中根本就不存在法,不存在法本的时代,我们又通过什么因缘能够了知本性、能够了知心性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正法的指引,众生一定是处于愚痴黑暗当中,为了一切众生不入非道、趋入正道,我们祈请十方诸佛,祈请一切善知识,一定要转*轮。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当年佛陀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有一个铁匠的儿子叫真达,他诚心地祈请佛陀住世,佛陀当时答应他再住世三个月。在传承当中,有的善知识准备涅槃的时候,他的弟子或侍者,也是诚心地祈请他延缓涅槃,这种情况很多。为什么要祈请佛住世呢?因为佛或者传承上师们,哪怕是住世一天,即便不传法,也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很多的祥和,给众生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知道一个圣者住世时,有形无形可以度化很多众生,可以帮助很多众生。既然如此,佛及圣者住世和不住世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若佛欲涅槃”,我们也是于十方佛面前,合掌而劝请,祈请一切十方诸佛“住世无量劫”。在无量劫当中不趋入涅槃,不要让世间处于无知无明状态。这就是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修行祈请不涅槃,能够消除自己的寿障。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寿障而去祈请佛不涅槃的,而是它本来就有这个作用。为什么要请佛不涅槃?这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佛涅槃了,世间会处于迷惑当中,如果佛不涅槃,整个世间就有光明,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着想,才祈求佛、圣者、殊胜的善知识们长久住世,不要入于涅槃的境界当中,所以我们要修行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本课就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29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