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9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言之,佛斷除一切障礙,具足一切功德。我們在看佛傳的時候,也多多少少了知一些佛的生平,知道佛的種種功德。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這些菩薩的事迹我們也看得很多,雖然今天在此處沒辦法對一地到十地之間菩薩的功德詳細介紹,但是總相方面,我們還是能知道菩薩的種種功德事迹,可以從這方面産生隨喜心。

  第二句說要隨喜這些大乘善行的因。“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此處分了兩種因:一種是意樂,一種是行爲。“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菩薩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注釋中也提到,學習大乘佛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平時我們說爲了成佛而修學大乘佛法,這個也對,但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對,修學大乘佛法的終極目標是利益衆生,成佛是利益衆生的方便。此處提到“能與有情樂”,也暗合這個思想。菩薩最初爲什麼要趣入大乘?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實際上就是爲了利益衆生。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發心就是爲了利他,我才求正等正覺的果位。此處說“能與有情樂”,就點出了發菩提心的核心:能夠給予有情究竟的快樂。“發心福善海”:就是說發起猶如大海一樣廣大無邊的善心。因爲發起了這麼清淨的心,一定能獲得猶如大海一樣的福善,所以我們要隨喜佛子最初、中間以及最後的猶如大海一般的福德善根。我們在學習第一品時,知道發起一念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善根是無邊無際無法衡量的,這麼多的佛子在十方世界中,不只是在中國這片地方,而是在整個浩瀚無邊的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正在發起菩提心、正在實踐菩提行,這樣一種善根是無法揣測的。我們了知這個事實,然後對此發起隨喜心。

  “及諸饒益行”:發了菩提心後,菩薩會做利益衆生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這就是行菩提心,六種能夠成佛、能夠利益衆生的行爲。對這些能爲衆生帶來安樂的行爲我們也要隨喜。

  大乘的發心是能與有情樂,發心的果是佛的菩提和一到十地菩薩的果位,這些我們都要隨喜。如果我們能夠真心誠意、沒有懷疑地隨喜,我們可以因此獲得巨大無邊的善根。如果我們在聽這個頌詞的時候,能夠跟隨頌詞思維它的意義,生起一念的隨喜之心,當下我們就能獲得自己沒辦法想象的善根。然後通過再再思維、觀修和串習,我們的善根也會與日俱增。積累善根也需要善巧方便,這就是一種很殊勝的善巧方便,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就可以獲得很殊勝的善根。因此我們要經常修持真實的隨喜心,這是第五個加行。

  下面講第六個:

  辛六、請轉*輪

  

我于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

  請轉*輪也是積累善根、淨化相續的一種殊勝方便。佛陀如果不出現在世間,不轉*輪的話,我們連叁寶的名字都無法聽到,正是因爲佛在世間轉了*輪,才給世間帶來了正法的光明,我們因而知道了叁寶,知道了取舍之道,知道要修行,知道了本性,這些都是通過佛轉*輪的恩德才獲得的。所以在殊勝的大乘論典中,贊歎佛最殊勝的事業時,沒有去贊美佛具有叁十二妙相,法相相當莊嚴,超過當時所有人的相貌;也沒有贊歎佛具足很大的神通,可以怎麼樣撼山動地,可以幫助衆生從疾病當中脫離;也沒有贊歎佛的弟子很多,包括很多大施主和國王,而是從佛轉*輪方面贊歎了佛陀的稀有功德。如果佛不出世,如果佛出世之後不轉*輪,衆生就無法了知修行之道,沒辦法從迷惑和煩惱中脫離,所以說最稀有的就是佛講了法,告訴了衆生調伏煩惱的方法,很多衆生依靠這個方法調伏了自心,走向了解脫。佛涅槃之後,正法留在世間,一代一代地傳承,一代一代地修學。現在我們有幸坐在這裏講聞佛法,也是因爲佛轉了*輪的恩德,因此我們要請佛轉*輪。

  佛可能不轉*輪嗎?從佛的本懷來講,佛出世就是爲了轉*輪。但是當年佛在顯現上最初不願意轉*輪,一方面是佛說衆生的根基比較下劣,沒辦法接受佛所證悟的正法,所以不願意轉*輪。但是我們也會疑惑:佛難道沒有智慧觀察,沒有方便方法嗎?佛所證悟的法義雖然直接講衆生接受不了,但是佛可以從基礎的教起,可以挑些簡單的,從入門的地方開始宣講啊,佛陀是遍智嘛。其實,佛說因爲衆生根基下劣,無法接受正法而不傳法,這種說法是不了義的。佛最初不願意講法,還有另一個很深的密意。當然我們也是分析過的,在佛經、論典當中也提到,如果隨隨便便地給衆生傳法,衆生不會重視。法來得太容易了,失去了對法的尊重,法義也會失去應有的價值。所以佛最初不講法,安住在森林中享受自己的覺悟。這個時候顯現上就急壞了梵天和帝釋天,佛都出世了,佛都覺悟了,爲什麼不講法呢?所以梵天帶頭,帝釋天配合,再輔以衆多的天神(當時印度的情況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世人最崇拜的就是梵天、帝釋和衆天神)鄭重地叁次祈請佛轉*輪。第一次佛不理睬,沒有同意;第二次請佛轉*輪,佛答應了,梵天一看這麼容易佛就同意了,傳記上說他顯現上嘻嘻哈哈就回去了,佛陀一看這個情況不對,還是不太重視,佛還是沒有傳法;第叁次是梵天帝釋天真正地非常非常尊重了,再次地請佛轉*輪,這時佛才答應。然後佛到了鹿野苑,首先給五比丘傳法,再逐漸給其他衆生傳法,這些就是爲了說明法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佛陀當年爲了得到正法,爲了得到一個偈頌,甚至爲了半個偈頌,可以舍棄自己所有的財富乃至生命,佛求法是通過如此殷重的心去求的,通過這樣一種殷重的心去求的法,對他的相續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們在求法的時候太過于隨便,會覺得這個法太容易:是不是和世間的知識一樣?有時還不如世間的知識。我們就不會珍惜,不珍惜的話,正法的價值也會消減的。求法者本人不會重視這個法,也不會去修持。前面說的是當年請佛轉*輪的情況,後來請轉*輪也用于住世的高僧大德,有些時候因爲弟子的惡行,顯現上上師暫時有厭離心不想傳法了,我們也在上師面前祈請轉*輪。

  上節課我們提到,度化衆生需要兩方面的因緣,要成爲能化所化,必須要有傳法者和聽法者的因緣,兩種因緣聚合了,傳法這個緣起和善根才能夠成辦。所以只是傳法者有傳法的能力,聽法者沒有意樂不想聽,或者不知道法的價值,一個人講一個人聞的情況也不會出現。所以請轉*輪,最早是在佛出世的時候,後來也用于傳承當中。

  請轉*輪這一支,總的科判是清淨自己的相續,通過請轉*輪可以清淨自己的相續。以前自己有過舍法罪、謗法罪,或者阻礙別人聽法等罪過,經常修持請轉*輪,這些罪業可以逐漸得以清淨。當然請轉*輪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善根,可以讓自己的心相續得到加持。

  我們修這一支的時候,要觀想在十方佛面前合掌祈請,對娑婆世界來說,釋迦牟尼佛已經趨入涅槃,但是在十方刹土中,還有正在住世的無數佛陀剛剛顯現證悟,我們就在諸佛剛剛顯現證悟的時候,觀想我們拿著*輪等寶物,去祈請諸佛轉*輪。世間也有很多菩薩、善知識,因爲各種因緣停止轉*輪,我們也觀想祈請他們轉*輪。現在我們就可以一邊聽一邊這樣觀想。

  “我于十方佛,合掌誠祈請”:“十方佛”是指所祈請的範圍,不是一兩尊佛而是十方諸佛。祈請的時候行爲是合掌,“誠”是很虔誠的心態。祈請的內容是什麼呢?“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爲了痛苦迷惑的衆生,燃亮正法之燈。衆生處于迷惑黑暗當中,如果沒有正法,誰能夠了知取舍之道?沒有正法的牽引誰能夠知道本性之道呢?即便我們對照著書本聽上師的講解,有時牽涉到本性問題、空性問題,尚且還不能懂,何況世間中根本就不存在法,不存在法本的時代,我們又通過什麼因緣能夠了知本性、能夠了知心性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正法的指引,衆生一定是處于愚癡黑暗當中,爲了一切衆生不入非道、趨入正道,我們祈請十方諸佛,祈請一切善知識,一定要轉*輪。

  辛七、祈請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迷。

  當年佛陀准備趨入涅槃的時候,有一個鐵匠的兒子叫真達,他誠心地祈請佛陀住世,佛陀當時答應他再住世叁個月。在傳承當中,有的善知識准備涅槃的時候,他的弟子或侍者,也是誠心地祈請他延緩涅槃,這種情況很多。爲什麼要祈請佛住世呢?因爲佛或者傳承上師們,哪怕是住世一天,即便不傳法,也能夠給整個世界帶來很多的祥和,給衆生帶來無窮的利益。我們知道一個聖者住世時,有形無形可以度化很多衆生,可以幫助很多衆生。既然如此,佛及聖者住世和不住世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若佛欲涅槃”,我們也是于十方佛面前,合掌而勸請,祈請一切十方諸佛“住世無量劫”。在無量劫當中不趨入涅槃,不要讓世間處于無知無明狀態。這就是祈請不涅槃的修法。

  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如果我們修行祈請不涅槃,能夠消除自己的壽障。當然我們並不是爲了消除自己的壽障而去祈請佛不涅槃的,而是它本來就有這個作用。爲什麼要請佛不涅槃?這裏講得很清楚,如果佛涅槃了,世間會處于迷惑當中,如果佛不涅槃,整個世間就有光明,完全是爲了衆生的利益著想,才祈求佛、聖者、殊勝的善知識們長久住世,不要入于涅槃的境界當中,所以我們要修行祈請不涅槃的修法。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29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