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1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上,在調心的基礎上多做身、語的善業等,這些都很重要。所以,高僧大德們表達的方式無一不是爲了讓後世的弟子對某件事情有一種側重的了知,所以做了種種宣說與示現。此處就是說明調心是非常重要的,爲了不損此心,甚至可以失去恭敬利養,可以失去其余身、語的善法,著重地點出護心的重要性。

  己二(護心之方便法——護正知正念)分叁:一、教誡護正知正念;二、未護之過患;叁、護持之方法。

  前面講到護持戒律的方便是保護心,調心是最重要的。那麼護心的方便是什麼呢?護心的方便是護持正知正念,也就是如果能夠把正知正念護持好,就能夠很好的護心,護好心就能夠護持戒律。

  庚一、教誡護持正知正念:

  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

  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

  寂天菩薩誠摯地合掌勸請後世的修行者,只要想護持自心的人,就必須致力恒時精進地守護正念和正知。

  這裏的合掌與我們平時的合掌有些不同:我們平時合掌的時候是了知了上師叁寶的功德之後,爲表達一種恭敬,以誠懇的方式不由自主地合掌;但此處寂天菩薩對後學的人合掌,並不是因爲我們的功德很超勝,感動了菩薩。盡管寂天菩薩沒有絲毫傲慢心,但憑借自己清淨的智慧了知後學的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人,因此並不是因爲我們相續中的功德感動了菩薩,而是菩薩爲了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于是在外表上以合掌的方式至誠勸請。很多大德在教誨弟子時,爲了讓弟子對問題能夠真正銘刻于心,有時會流眼淚,有時會合掌,有時也會反複講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教誡後學弟子要高度重視。

  前面講到護心非常重要,我們經過認真地學習、思考之後,應該生起一個念頭:一定要護自己的心,可以舍棄利養、資身活計和其他善根,但是不舍棄調心的正法。講到這裏時,寂天菩薩說,想要護持自心的人,你們必須“致力”恒時地守護正念正知。“致力”的意思是非常精進、努力、認真,“恒”是恒常、恒時的意思。也就是必須非常努力地、恒時地守護我們的心,必須刻意地守護正知正念,只有這樣,它的功效才能真正地顯現出來。

  我們再再講,修學佛法的人,一定要盡量讓修行落到實處,這對于每一個修行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只是挂著修行者的名稱而沒有好好修行的話,到了臨死或下一世的時候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早在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薩就在那爛陀寺中對想要護心的後學者通過合掌的方式再再地囑咐與勸勉,一定要致力恒時守護正念正知。

  爲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寂天菩薩再從正反兩面繼續觀察:反面闡述是沒有這樣做的過患是什麼;正面是講應該怎樣做以及這樣做的功德。兩方面都宣講清楚之後,作爲一個想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的人,就會去思考什麼樣的事能做,什麼樣的事不能做,如此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知。

  庚二(未護之過患)分叁:一、未護正知正念之過患;二、未護正知之過患;叁、未護正念之過患。

  辛一、未護正知正念之過患:

  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先是總說未護正知正念之過患。寂天論師善于通過比喻和寓意對照來開顯真實意義。“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意思是得了疾病、被身體所困的人是沒有能力承辦世間事的。作爲一個健康的人,他的手腳是很麻利的,而一旦生病之後,馬上就從活蹦亂跳的狀態中萎頓下來,渾身無力,要做什麼事情都很困難。不要說工作,即便是走路或在床上翻個身有時都非常困難,做事的能力當下就失去了。《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有類似的比喻,人一旦生了病,就像飛在天空的小鳥被石頭打中一樣,馬上就掉到地上,一點力氣都沒有。這是每個人差不多都有過的經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感受都很深,也比較容易理解這種比喻要表達的意義。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寂天菩薩所要表達的含義是,如果自己的心被煩惱擾亂,就沒有辦法成就善業,因爲處于煩惱狀態的心和調伏煩惱的善心是互相矛盾的。無論是已經成就了善業,還是正在做善業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煩惱相對較弱。已經成就善業的人,他的內心當中是沒有煩惱的。反過來講,如果煩惱比較重是沒有辦法成就善業的。如果煩惱長期不加對治,那麼想要成就善業是非常困難的,因爲相續中的煩惱不斷地在湧現,根本沒有辦法調伏,也就無法獲得殊勝的成就。

  因此,如果沒有護持正知正念,也就不能修持善法。前面我們講正知的時候,教誡我們反複觀察叁門。有時候我們會想,反複觀察叁門就一定是正知嗎?比如小偷偷東西的時候,他也在觀察:我要偷的是什麼?我現在的心態是什麼?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他在觀察自己的叁門,這樣算不算一種善業呢?這裏我們要做一個說明:雖然小偷偷東西也在觀察自己的叁門,但是這不能稱爲正知。爲什麼呢?因爲正知和正念都是緣善法的心所。所以,當我們講正知時,是指經常觀察叁門看自己是否處于善法的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觀察自己的身體有沒有安住于善法,如果把前提抛在一邊,單單觀察叁門,那不一定是真正的正知。

  接下來要分析的是“無正知”。有時盡管沒有正知,但是也沒有生起惡心,這樣是不是無記呢?無正知絕對不是無記,因爲它專指煩惱心,而不是說僅僅沒有安住正知而已。正知是專指善心的狀態,無正知就是指煩惱狀態,就像貪嗔癡一樣。假如沒有貪嗔癡,能不能成爲善法呢?《寶鬘論》中講,無貪無嗔無癡專門是從反面、對立面而講的,並不單單是沒有貪嗔癡而已,它一定指的是一種善法。

  所以我們要了知,正知本身一定是一種善法,無正知就是指一種煩惱的狀態,如果了知這個前提,一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說前面講到的小偷正在偷東西時,對自己的狀態很清楚,觀察自己身體的每個步驟是不是按照計劃進行,是不是“如法”的,然而這只能稱作觀察,而不叫正知。

  因此,如果我們沒有護持正知正念,就不知道我們的身體及語言正處于何種狀態,也沒有辦法安住正念。如果有了正知正念的話,就可以經常觀察自己的身語意是不是離開了善法,如果離開了就去調伏並安住在善法的狀態。以上就是未護正知正念的過患,這堂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51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