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0課

  《入菩薩行論》第50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六波羅蜜多中的前四度都是依心而生的道理,下面我們學習靜慮度。

  靜慮度主要是修寂止。“慮”是指粗大的分別念,靜慮就是讓粗大的分別念寂靜下來,通過這個詞很容易了知真正的靜慮就是“心”。第六度智慧度也是一種心的狀態,如此就很容易了知靜慮度、智慧度都是心的道理。

  雖久習念誦,及于衆苦行,

  然心散他處,佛說彼無益。

  雖然我們長久地修習念誦,身體行持衆多的苦行,但在身、語勤作的過程中,心卻散亂于他處,佛在經典中講:這種修行是沒有利益的。

  “雖久習念誦,及于衆苦行”:“久習念誦”是指語言,口的善法功德。語言的善法,比如念誦佛號、經典、咒語等。“及于衆苦行”是指身體的善法,比如:磕頭、放生、精進地轉繞佛塔,睡覺時能常坐不臥,不倒單等修行方式,這些都屬于身體的苦行。

  有人說:我已念了幾千萬遍佛號,念了幾億遍心咒。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口裏念很多佛號、本尊的心咒,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並不是說這些苦行不好,關鍵是這種念誦和苦行應該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心”。我們的心要專注。如果修行時心不專注,功德很容易被散亂心所染汙,利益和功德就不大了。

  因爲靜慮是一種寂止,大乘佛教中靜慮度的修法,不僅是寂止,它與實相完全相應,大乘禅定不共于世間禅定。世間禅定寂止就是寂止,比如說修持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無色定,這些只是讓自己的心寂止下來的方法。

  不管共同禅定,還是大乘的不共禅定,都有讓心寂靜的成分。我們在修法時,如果心不寂靜而散于其它處,比如念誦佛號時雖然口裏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心卻散亂于其它地方,想著今天中午怎麼做菜,明天到哪裏旅遊,怎樣賺錢……想這些念佛的功德利益就不大了。又如我們在修加行的頂禮時,身體在頂禮,而心卻在胡思亂想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甚至産生貪欲等惡分別念,盡管身體在做頂禮,在流汗、喘氣,好象很精進,但心非常散亂,這樣的修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這方面觀察,就知道心很重要。

  “佛說彼無益”,無益的意思怎麼理解?並不是說完全沒有一點功德利益。《妙法蓮花經》和其它經典中講過:只要看一眼佛像,隨口念一聲南無佛,和佛結緣之後,解脫種子已經種在自相續中,遲早會生根發芽。無論在佛堂供一朵花、磕一個頭、看一眼佛像,乃至于合下掌、鞠下躬、點下頭,這些都“皆當成佛道”,最終依此都會成佛,所以,這些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

  但此處爲什麼說,念誦了幾千萬遍佛號,做了幾十萬次禮拜一點功德都沒有呢?這就要分清所講的場合。佛陀講:從衆生終究會成佛的角度來看,和佛結緣的確具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這個功德利益以後絕對會顯現,因爲佛是殊勝的對境,佛的功德如大海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能夠和佛結緣,以後一定能獲得功德利益。這主要是從善根功德在相續中種下種子,以後會成熟其功德的角度而言。

  此處的“無益”又是什麼意思?修法要在當下變成調伏自心的修法,變成讓我們很快獲得解脫的直接因,但是心散亂的話,這是做不到的。我們現在念佛號,念心咒、修持加行,是想依靠這種修法盡快地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也就是說,我正在行持的身語的修法和很快得到解脫,二者之間是因果關系,想要很快獲解脫是果,它的因是投入了怎樣的修行,做了怎樣的因緣。散亂地念佛,散亂地頂禮,善根都是散亂的,散亂的善法力量很弱,不會有強大的力量,依靠這種散亂的修行力量,能不能達成迅速解脫、迅速成就的果?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從究竟成佛講,以散亂心念一聲佛的功德都很大,但希望目前的修行成爲很快解脫的因,這種修行就顯得太無力,以散亂心修行無助于現見諸法本性,獲得殊勝解脫的果。

  華智仁波切說:散亂心聽法沒什麼意義。哪個方面沒有意義?就是在通過聽法之後,相續中得到法味,産生很強的定解,能夠成爲真正的解脫之因這方面沒有意義,並不是說全部一點意義都沒有。

  如果從種善根的角度來講,可能意義很大。無始以來我們沒見過佛,沒有念過幾千萬的佛號,從這個角度講功德非常大。但關鍵是:我們要真正讓這種修法成爲資糧,成爲成佛的因,成爲很快解脫的因,成爲一個真正可以利益廣大無邊衆生的因,那這種善法功德的確太弱了,太弱的緣故就用了一個否定詞“無益”。

  上師在《入行論廣釋》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人說我身上沒錢。說他身上沒錢是觀待什麼而言的?比如他想買一件一千塊錢的衣服,但身上只有幾塊錢,別人要他買時,他說:我買不起,我沒有錢。他是真的沒有錢嗎?實際上他身上還是有幾塊錢,但觀待這件衣服的價格來講差得太多了,所以用了一個否定詞,把微少的東西否定、忽略不計了,所以說我沒有錢。又如:去參加一個舉重比賽,要舉的東西是一百二十斤,某人只有舉幾十斤的力氣,他說:算了,我沒有力氣。這樣講並不是說他一點力氣都沒有,而是力氣不夠的意思。此處“佛說彼無益”,也並不是說真的沒有任何利益,而是觀待想讓這種善法功德成爲解脫的因,其力量太小了,所以說“無益”。

  實際上,不管怎麼念佛號都有利益,但針對我們而言,是想要把現在投入修法的善根變成一個以後成熟的種子,還是想讓這個善根成爲真正能夠很快解脫、成爲直接成佛資糧的因?我們需要觀察分析。如果我們只滿足聽法種善根,讓它以後成熟,或者隨便修一點法,等待以後成熟,如果只是爲滿足這一點,那也沒什麼可說的。但現在我們的目標是成佛,想很快從輪回中解脫,如果這樣,就要認真地觀察、思維:我們的修行與佛果之間是否真正成爲了一種因果關系?如果我們隨隨便便做一些散亂的修行,不可能成爲很快解脫果的因,二者之間不成爲真正對等的因果關系,它只能成爲以後解脫的間接因,而不能成爲直接因。

  蓮花生大師等大德曾經講過,在散心的情況下念十萬遍心咒,不如在禅定或專注的情況下念一遍。可見,修持佛法需要專注的力量,我們的心越專注,法義就會越深入,法義越深入它的力量越大,不管這個力量是要成爲成佛的資糧、成爲遣除罪業的力量,還是要成熟某種暫時的功德……只要想成就某種果,它的因一定要正、一定要深厚,一定要強烈,這時果才會沒有障礙很快成熟。如果因的力量很弱,就不一定能夠成爲真正解脫的因,或不能成爲成熟心中所想之果的因。

  第四個精進度和第五個靜慮度,二者之間的意思是比較接近的。一個是“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另一個是“雖久習念誦,及余衆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二者之間有相同的地方,我們修行佛法心要專注,或者發起一種精進于善法的喜歡心。身體上雖然做再多的苦行,如果心不專注、沒有興趣,都不會成爲直接解脫之因。所以,修禅定關鍵在于調心。

  外表雖然擺出修禅定的樣子,如果心一直散亂不是修禅定。有些人很喜歡表現自己,把身體擺成一個修禅定樣子,內心卻胡思亂想,沒有把心專注在禅定的本身,這不是真正修禅定,真正修禅定關鍵是心要專注于佛法。

  第六、智慧度:

  智慧度依心是很明顯的,它不像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觀待外境,容易理解成外境,而智慧度本身就是內心。此處的智慧度講得比較深,從了知心的本性進行觀察。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

  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如果我們不能了悟“此心”的“奧秘”,是一切萬法的殊勝主尊,即使我們內心有很強的求樂避苦的願望,但最終也會無義地漂泊于輪回中。

  如果我們想要求樂避苦,我們想要獲得殊勝的解脫,必須要了知此心的奧秘,此心的奧秘就是一切萬法的主尊,“法中尊”就是一切正法的主尊,佛法最殊勝、最核心的就是要了知心的奧秘。佛陀對初學者講了十善法、持戒等外在的身語行爲,也講了關于出離心等法,最終就是要讓衆生了悟心的本性,依此可以獲得解脫,如果不了悟心的本性就無法獲得解脫。

  小乘也安立有解脫道,小乘行者有沒有了知此心奧秘?我們認爲有。我們看小乘修行者時,往往喜歡把注意力放在小乘修行者的外在行持上,比如穿著黃袈裟在街上托缽化緣,走路很有威儀,這樣的觀察往往偏重于行爲。實際上走路具威儀只是調心的一個助緣,核心是通過戒律約束自己的身語,在此前提下尋找心的奧秘。按照小乘的修法,心的奧秘就是在心上了悟無我,知道心是無我的。

  雖說五蘊無我,但落到根本上還是心。對粗大、整體的心觀察之後,了知它是由是很多刹那組成的,在細微的刹那中有沒有一個整體的我存在

  通過分析觀察可知:心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一體不變的我。平時衆生執著有一個前後一體、從來不變的我,總有一體和恒常的概念。而我們在尋找心時,這個心到底符不符合一體和常恒的概念

  衆生把心執爲我,總說“我”想怎樣怎樣,當我們觀察時發現:其實心是由很多細微的刹那組成的,所以心沒有一個整體的我,它是不斷變化的、並非恒常。所以,心的這種既非一體也非恒常的自性不符合所謂的“我”的體性。我們平時認爲“我”的體性就是一體和恒常,但是在心上面,無論如何尋找,都找不到這個所謂一體恒常的“我”。這樣觀察就了知心上無我,之後再進一步串習無我,通過不斷地觀修,就能夠現證無我。現證無我從見道開始,依見道獲得無我的證悟,通過修道繼續修持,不斷串習,然後到達無學位阿羅漢的果位,此時就徹底地圓滿證悟了無我的空性,從根本上斷除了煩惱障的種子,超越叁界,圓滿達成了求樂避苦的目標。

  苦是叁界的苦,樂就是涅槃的安樂,心獲得涅槃,就獲得了最殊勝的安樂,不用再無義漂泊輪回。所以,小乘的修行…

《《入菩薩行論》第5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