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0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者能夠從輪回當中出離,能夠解脫,主要也是因爲發現了心的奧秘。所以了知心上無我,是一切小乘修法與證法全部內涵的尊主,所有的小乘修法中以無我的修法最爲殊勝,最爲關鍵,如果放在小乘的教義裏面,這個頌詞就應該這樣解釋。

  如果從大乘的角度來解釋,可以分爲唯識和中觀兩種。從唯識的角度來講,一切的外境唯識所現。真相唯識講外境唯心所現,認爲外境就是內心;假相唯識也講外境唯心所現,但外境不是內心。盡管講法不同,但“外境不存在”這一點是相同的。觀察一切唯識所現,知道一切外境只是自己心中的習氣顯現,再對一切外境法進行觀修,通過不斷地觀修不存在人我、不存在法我的二無我空性,就證悟了心的本性,獲得覺悟。

  中觀宗也是這樣觀察的,但與唯識宗的不同之處在于:唯識宗暫時的觀點是保留心的本體,但是心上面不存在人法二我;而中觀宗的觀點是:心本身也是空性的,盡管顯現上有起心動念等很多狀態,但是真正通過殊勝的正理觀察、尋找時,根本無法找到這顆心,心本身無有自性,是空性的,了知了這一點之後,就再再地安住、串習,最後就可以現證心的實相,了知此心的奧秘。

  在大乘修法當中,通過調心了知心的實相是一切正法的殊勝尊主,也即是“奧秘法中尊”的意思。所以如果了知此法,就能達到求樂避苦、出離輪回的目標。

  我們應該清楚,佛陀宣講正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衆生了知心的實相,了知心的奧秘。心有起心動念、明知的法相,這是心的世俗法相,經過觀察就會發現心的奧秘是無常;再進一步觀察,就會知道無常的心實際上是現而空、空而現的,本體毫無自性,是一種本來空的狀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觀察分析,心在空性的同時,也是光明的,不是什麼都不存在,而是和智慧雙運的大空性。在這個光明的心中圓滿了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圓滿了佛的一切功德和證悟。

  因此,我們要通過了知心的奧秘來現前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之後就知道所謂的輪回與客塵完全是不存在的,都是虛假安立的。了知這個實相並如是地安住,就真正能夠獲得最爲圓滿的正等正覺的果位,然後再通過講法的方式告訴其他衆生,讓其他衆生也循序漸進地修行,最終獲得覺悟,從輪回中解脫。

  以上所講就是智慧度依心,也就是要了知心的奧秘,心的實相,從這個角度來修持一切萬法皆是心的自性。

  壬叁、攝義:

  攝義就是把前面所講不調心的過患、修心的功德、以及善法惡法皆依心的意義作個歸納。

  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了知一切過患與一切善法皆依心所造之後,就應該善持、善護這顆道心,除了守護心的戒律之外,根本不需要其余的境界。反過來講,如果我們忽略了守護心的戒律,不護持這個心,其他的境界也就完全沒有作用,沒有實義了。

  頌詞中以“善持”和“善護”對照本品的內容——正知正念,在注釋中,將“善持”與“正念”相對應,“善護”與“正知”相對應。我們應該以正念來善加護持,善加把握;以正知善加守護這顆修道的心。守持正念,不忘正念叫做“持”;通過不忘失正念的方式反複觀察叁門叫做“護”。前面講過一切學處的核心是護心,護心的方便就是護持正念,除了守護這顆心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此處“戒”是從主次兩個方面來講,主要是守護心的戒律。如果按詞句上的意思理解,很容易認爲只要守護心就可以了,其他的戒律是多余的。很多論典中指出這種理解是是錯誤的。因爲此處主要是強調護心的作用,而並未說守持其他戒律毫無用處。

  作爲最精通如何護心的覺悟者,佛陀在經典中宣講護心修法的同時,也講了很多守護身、語境界的方法。別解脫戒的戒條很多直接針對的都是身、語不要犯錯。那麼應該如何理解前面所講的主次?護心的戒律是主要的,守護了主要的戒律之後,再守護次要的戒律,次要的戒律起到輔助的作用。比方說:在我們的院子裏面有一棵芭蕉樹或芒果樹,爲了防止野獸偷吃果實,我們要在外面修一個院子,外圍的院子就相當于次要的戒律一樣,中央的這棵果樹才是我們最主要的保護對象。但是如果我們認爲只要護心就夠了,而疏于防範身、語的過失,那麼就會由于身、語的行爲過于散亂,自己的心也變得更加散亂。我們應該了知,身、語等其余的境界是幫助我們護心的方便,但是劃分主次的時候主要是護心,次要是守護其他的戒律。不護持身語,單獨護心也很困難,而心護好了之後,其余的戒律也容易守持;反之,守好其他戒律也能夠幫助我們護心。關鍵在于我們要從大局出發,把護心與護身、語等其他戒律之間的關系理清楚,如此便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可以把身、語、意都調整到最佳狀態,調整到最適合我們修行的對治狀態,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調伏煩惱,使我們的修行蒸蒸日上。

  學習佛法切忌望文生義,望文生義會對佛法産生很大的誤解,直接誤導自己的修行。我們不能看到文字就直接理解字面上的含義,不能認爲只要把心守護好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守護其他的戒律。在《修心七要》當中專門針對這種想法有過宣講,實際上這是一種過失。越是真正修心的人,對于身語的行爲越重視,因爲他知道身語意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不過要分主次而已。有些人經常引用六祖大師的話“心平何勞持戒”,認爲自己的心很端正、很好,不用持戒了,而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意思:“心平”的標准是很高的,不是指一般人隨隨便便說我的心很平靜,就像大海無波一樣,如果沒有對空性的證悟,沒有平等心,很難真正做到心平。因此,我們在理解佛經或者祖師密意的時候,還是應該依照善知識或可靠的注釋准確地了知,之後再生起相應的定解,才不會出現錯誤。

  辛二、護持方法:

  如處亂衆中,人皆慎護瘡,

  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前面兩句是打比喻,後面兩句是講意義。比如說有一個人由于身體有傷口,他會很害怕其他人擠壓或碰撞到傷口,使傷口再次疼痛或惡化。所以,如果處在鬧市或亂哄哄的人群中,他會非常小心謹慎,把傷口保護得很好,避免再次受到傷害。通過這個比喻,我們也容易了知,可能很多人都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受傷之後尤其是在亂衆中肯定會更加小心謹慎地保護自己的傷口。

  頌詞所要表達的意義是:我們這顆心就相當于傷口一樣,而我們現在又處于遍滿惡人的環境中。當然,惡人的標准有很多種,在普通世俗社會中,惡人是專指殺人放火等傷害他人的人,如果放在修行的角度來講,惡人的標准或範圍就很廣:相續中有強烈貪嗔癡的人、不修行的人、不懂修行或者經常喜歡追求世間八法的這些人都稱之爲惡人。不僅包括世俗中的壞人,也包括一般的普通人,普通人因爲沒有調心,所以相續中都有強烈的煩惱,都稱之爲惡人。我們應該了知此處與世俗的標准不同,佛經的標准是越往上越嚴格,範圍越廣。比方說,自己很迫切地想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的心,在小乘中是殊勝的善心,是百分之百值得鼓勵而且也是千方百計要生起來的,但是這種只想自己解脫的心,當上升到大乘高度時就變成了惡心。所以,出現的場合不同,標准也就不同了。這裏所講的惡人並不單指那些窮凶極惡的人,而是泛指不修心的人、不調心的人,相續當中貪嗔癡煩惱強烈的人。也許他並沒有違犯法律,也沒有去做傷害別人的行爲,但他所追求的東西、他內心的想法、還有他影響別人的方式,對于求解脫道的人來講,都可能會形成障礙。我們置身于這樣的惡人群中,能不保護自己的心嗎?我們的心就像傷口一樣脆弱,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而改變,如果我們經常和貪心很強、世俗觀念特別重的人交往,那麼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影響而轉變。我們好不容易生起來的修道的心、大乘的心,很有可能因爲長時間接觸惡人,受到惡心的影響而放棄,這是時有出現的事情。

  所以寂天菩薩提醒我們,如果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要小心謹慎,經常守護自己這顆很容易受傷的心。因爲如果和貪心大的人交往,我們就比較容易産生貪心;和嗔心大的人交往,則很容易産生嗔心;相反,如果和有悲心的人交往,悲心容易增長;和有智慧的人交往就容易産生智慧;和希求大乘的人交往,對大乘的意樂就比較容易保持不退。環境對心會有影響,我們也應該學會在環境當中調心。

  當然,這裏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可以選擇一個好環境,比如寺廟或者佛學院這樣的團體,因爲在這樣的團體中,大家有共同的目標,集體向善,在其中違緣障礙相對要少一些,比較容易常時保持自己向道的心。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就必須要在守護自己的心上入手,經常觀心,經常守護正知正念,這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我們的胳膊受傷之後,爲了不讓它再次受到傷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單獨處在一個環境中,不去和別人擠;另一種,假如不得不走在亂衆中時,就要想方設法去保護手臂。

  調心、守護心也是一樣的,最好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當然,在娑婆世界中,非常圓滿的環境基本找不到,即便是寺院與一些修佛法的團體也難以十全十美。理想的地方是極樂世界,在淨土中,所有的外境、所有的人都是有利于我們修法的,所以我們要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團體,那麼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調心,好好地運用我們學習到的佛法來調伏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心。經常安住正知正念,經常觀察叁門,把我們的心放在善念當中,長時間地串習,就能夠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因此,我們要清楚護心的必要性,以及心在惡劣的環境中容易受到傷害的緊迫性,了知調伏、護持自心的方法,並小心謹慎地去護持。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50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