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第50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六波罗蜜多中的前四度都是依心而生的道理,下面我们学习静虑度。

  静虑度主要是修寂止。“虑”是指粗大的分别念,静虑就是让粗大的分别念寂静下来,通过这个词很容易了知真正的静虑就是“心”。第六度智慧度也是一种心的状态,如此就很容易了知静虑度、智慧度都是心的道理。

  虽久习念诵,及于众苦行,

  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

  虽然我们长久地修习念诵,身体行持众多的苦行,但在身、语勤作的过程中,心却散乱于他处,佛在经典中讲:这种修行是没有利益的。

  “虽久习念诵,及于众苦行”:“久习念诵”是指语言,口的善法功德。语言的善法,比如念诵佛号、经典、咒语等。“及于众苦行”是指身体的善法,比如:磕头、放生、精进地转绕佛塔,睡觉时能常坐不卧,不倒单等修行方式,这些都属于身体的苦行。

  有人说:我已念了几千万遍佛号,念了几亿遍心咒。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口里念很多佛号、本尊的心咒,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并不是说这些苦行不好,关键是这种念诵和苦行应该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心”。我们的心要专注。如果修行时心不专注,功德很容易被散乱心所染污,利益和功德就不大了。

  因为静虑是一种寂止,大乘佛教中静虑度的修法,不仅是寂止,它与实相完全相应,大乘禅定不共于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寂止就是寂止,比如说修持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定,这些只是让自己的心寂止下来的方法。

  不管共同禅定,还是大乘的不共禅定,都有让心寂静的成分。我们在修法时,如果心不寂静而散于其它处,比如念诵佛号时虽然口里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但心却散乱于其它地方,想着今天中午怎么做菜,明天到哪里旅游,怎样赚钱……想这些念佛的功德利益就不大了。又如我们在修加行的顶礼时,身体在顶礼,而心却在胡思乱想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产生贪欲等恶分别念,尽管身体在做顶礼,在流汗、喘气,好象很精进,但心非常散乱,这样的修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这方面观察,就知道心很重要。

  “佛说彼无益”,无益的意思怎么理解?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一点功德利益。《妙法莲花经》和其它经典中讲过:只要看一眼佛像,随口念一声南无佛,和佛结缘之后,解脱种子已经种在自相续中,迟早会生根发芽。无论在佛堂供一朵花、磕一个头、看一眼佛像,乃至于合下掌、鞠下躬、点下头,这些都“皆当成佛道”,最终依此都会成佛,所以,这些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

  但此处为什么说,念诵了几千万遍佛号,做了几十万次礼拜一点功德都没有呢?这就要分清所讲的场合。佛陀讲:从众生终究会成佛的角度来看,和佛结缘的确具有这么大的功德利益,这个功德利益以后绝对会显现,因为佛是殊胜的对境,佛的功德如大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能够和佛结缘,以后一定能获得功德利益。这主要是从善根功德在相续中种下种子,以后会成熟其功德的角度而言。

  此处的“无益”又是什么意思?修法要在当下变成调伏自心的修法,变成让我们很快获得解脱的直接因,但是心散乱的话,这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念佛号,念心咒、修持加行,是想依靠这种修法尽快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就是说,我正在行持的身语的修法和很快得到解脱,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想要很快获解脱是果,它的因是投入了怎样的修行,做了怎样的因缘。散乱地念佛,散乱地顶礼,善根都是散乱的,散乱的善法力量很弱,不会有强大的力量,依靠这种散乱的修行力量,能不能达成迅速解脱、迅速成就的果?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从究竟成佛讲,以散乱心念一声佛的功德都很大,但希望目前的修行成为很快解脱的因,这种修行就显得太无力,以散乱心修行无助于现见诸法本性,获得殊胜解脱的果。

  华智仁波切说:散乱心听法没什么意义。哪个方面没有意义?就是在通过听法之后,相续中得到法味,产生很强的定解,能够成为真正的解脱之因这方面没有意义,并不是说全部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从种善根的角度来讲,可能意义很大。无始以来我们没见过佛,没有念过几千万的佛号,从这个角度讲功德非常大。但关键是:我们要真正让这种修法成为资粮,成为成佛的因,成为很快解脱的因,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利益广大无边众生的因,那这种善法功德的确太弱了,太弱的缘故就用了一个否定词“无益”。

  上师在《入行论广释》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说我身上没钱。说他身上没钱是观待什么而言的?比如他想买一件一千块钱的衣服,但身上只有几块钱,别人要他买时,他说:我买不起,我没有钱。他是真的没有钱吗?实际上他身上还是有几块钱,但观待这件衣服的价格来讲差得太多了,所以用了一个否定词,把微少的东西否定、忽略不计了,所以说我没有钱。又如:去参加一个举重比赛,要举的东西是一百二十斤,某人只有举几十斤的力气,他说:算了,我没有力气。这样讲并不是说他一点力气都没有,而是力气不够的意思。此处“佛说彼无益”,也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任何利益,而是观待想让这种善法功德成为解脱的因,其力量太小了,所以说“无益”。

  实际上,不管怎么念佛号都有利益,但针对我们而言,是想要把现在投入修法的善根变成一个以后成熟的种子,还是想让这个善根成为真正能够很快解脱、成为直接成佛资粮的因?我们需要观察分析。如果我们只满足听法种善根,让它以后成熟,或者随便修一点法,等待以后成熟,如果只是为满足这一点,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但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成佛,想很快从轮回中解脱,如果这样,就要认真地观察、思维:我们的修行与佛果之间是否真正成为了一种因果关系?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做一些散乱的修行,不可能成为很快解脱果的因,二者之间不成为真正对等的因果关系,它只能成为以后解脱的间接因,而不能成为直接因。

  莲花生大师等大德曾经讲过,在散心的情况下念十万遍心咒,不如在禅定或专注的情况下念一遍。可见,修持佛法需要专注的力量,我们的心越专注,法义就会越深入,法义越深入它的力量越大,不管这个力量是要成为成佛的资粮、成为遣除罪业的力量,还是要成熟某种暂时的功德……只要想成就某种果,它的因一定要正、一定要深厚,一定要强烈,这时果才会没有障碍很快成熟。如果因的力量很弱,就不一定能够成为真正解脱的因,或不能成为成熟心中所想之果的因。

  第四个精进度和第五个静虑度,二者之间的意思是比较接近的。一个是“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另一个是“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我们修行佛法心要专注,或者发起一种精进于善法的喜欢心。身体上虽然做再多的苦行,如果心不专注、没有兴趣,都不会成为直接解脱之因。所以,修禅定关键在于调心。

  外表虽然摆出修禅定的样子,如果心一直散乱不是修禅定。有些人很喜欢表现自己,把身体摆成一个修禅定样子,内心却胡思乱想,没有把心专注在禅定的本身,这不是真正修禅定,真正修禅定关键是心要专注于佛法。

  第六、智慧度:

  智慧度依心是很明显的,它不像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观待外境,容易理解成外境,而智慧度本身就是内心。此处的智慧度讲得比较深,从了知心的本性进行观察。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我们不能了悟“此心”的“奥秘”,是一切万法的殊胜主尊,即使我们内心有很强的求乐避苦的愿望,但最终也会无义地漂泊于轮回中。

  如果我们想要求乐避苦,我们想要获得殊胜的解脱,必须要了知此心的奥秘,此心的奥秘就是一切万法的主尊,“法中尊”就是一切正法的主尊,佛法最殊胜、最核心的就是要了知心的奥秘。佛陀对初学者讲了十善法、持戒等外在的身语行为,也讲了关于出离心等法,最终就是要让众生了悟心的本性,依此可以获得解脱,如果不了悟心的本性就无法获得解脱。

  小乘也安立有解脱道,小乘行者有没有了知此心奥秘?我们认为有。我们看小乘修行者时,往往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小乘修行者的外在行持上,比如穿着黄袈裟在街上托钵化缘,走路很有威仪,这样的观察往往偏重于行为。实际上走路具威仪只是调心的一个助缘,核心是通过戒律约束自己的身语,在此前提下寻找心的奥秘。按照小乘的修法,心的奥秘就是在心上了悟无我,知道心是无我的。

  虽说五蕴无我,但落到根本上还是心。对粗大、整体的心观察之后,了知它是由是很多刹那组成的,在细微的刹那中有没有一个整体的我存在

  通过分析观察可知:心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一体不变的我。平时众生执著有一个前后一体、从来不变的我,总有一体和恒常的概念。而我们在寻找心时,这个心到底符不符合一体和常恒的概念

  众生把心执为我,总说“我”想怎样怎样,当我们观察时发现:其实心是由很多细微的刹那组成的,所以心没有一个整体的我,它是不断变化的、并非恒常。所以,心的这种既非一体也非恒常的自性不符合所谓的“我”的体性。我们平时认为“我”的体性就是一体和恒常,但是在心上面,无论如何寻找,都找不到这个所谓一体恒常的“我”。这样观察就了知心上无我,之后再进一步串习无我,通过不断地观修,就能够现证无我。现证无我从见道开始,依见道获得无我的证悟,通过修道继续修持,不断串习,然后到达无学位阿罗汉的果位,此时就彻底地圆满证悟了无我的空性,从根本上断除了烦恼障的种子,超越三界,圆满达成了求乐避苦的目标。

  苦是三界的苦,乐就是涅槃的安乐,心获得涅槃,就获得了最殊胜的安乐,不用再无义漂泊轮回。所以,小乘的修行…

《《入菩萨行论》第50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