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49课
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主要宣讲如何遣除我执,打破我爱执,生起利他的意乐。当然除了生起利他意乐的大目标之外,通过修学此论,也能懂得如何在实际修行中追随佛菩萨的轨迹而行持,这样就可以顺利到达彼岸,获得佛果。
如何产生菩提心呢?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积资净障,受菩萨戒等。受戒之后又如何守护菩萨戒呢?菩提心没有生起要让它生起,已生起的不要让它退失,在不退的基础上还要让它再再地增长。无论是受戒后守持菩萨戒,令已生起的菩提心再再增长,还是发菩提心后趋入六度的修持,这些内容都是让我们的相续尽快与菩萨道相应的殊胜方便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受菩萨戒后如何护戒的内容,这是从次第的角度讲的。
从六度的角度来讲,布施度散于各品当中,没有单独的布施品;持戒度主要是从不放逸和守护正知正念这两品进行学习。我们正在学习一切万法都是依心而安立,一切恶业依心,一切善法也依心。在身、语、意三门中,以意为主。佛经中讲:“意速意为主”:心很迅速,心在一切中为主要。“一切皆依心”就是主要依心。身和语跟随自己的发心有不同的转变,发恶心,身、语就变成恶业;发善心,身语也可以变成善业。
六度也是依心而安立。前面讲到布施度依心而安立,如果自己能真正放舍内外一切对境,这时就真正圆满了布施度。佛菩萨也是通过消尽相续中的悭吝心,将一切身、财、果德都布施给众生的方式圆满布施度的。所以,布施度是依心而安立。
丑二、持戒度:
持戒度这个善法也是依心而安立,依心而圆满.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这里以杀生为例来说明,如果持戒度不是安立在心上,而是安立在外境上,就很难圆满持戒度。假如没有看到鱼,或者没有可杀的生物,我们就能持不杀生戒。如此一来,必须要把鱼运输转移到其它地方,使我们看不到所杀的对境,以此圆满不杀生的戒律,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如果真是通过外境来安立,我们要把鱼转移到什么地方才能让它不遭伤害?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不但做不到,而且与我们修持持戒度的初衷也完全矛盾。不杀鱼,就是在真正修持善法吗?这是不一定的。只是一辈子不杀生,不一定成为一种戒律,也不一定成为一种殊胜的善法,只不过是没有杀生。要真正修持十善,应该有一种誓愿: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杀一切众生,或者不杀某一种动物,当内心中发起这种誓愿,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善法,成为善业。持戒律的本体,主要是制止我们杀害众生的心,这是安立持戒度的本怀。
假如因为守持不杀生的戒律,我们就必须要把所有的众生转移到其它地方。如因为害怕杀鱼,就把鱼转移到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杀牛羊,就把牛羊转移到他处;害怕犯杀人的过失,要把人转移到其它世界,自己身边什么众生都没有,以这种方式来圆满持戒度,第一不现实;第二也根本无法修持戒的善法,已经失去了持戒度本身的意义。持戒度本来是让我们生起不杀生的心,是调伏内心、调伏烦恼的一种方法,但现在它不是调伏内心,而是调伏外境,使外境与自己不杀生的戒律相应,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以自性罪或佛制罪的不杀生为例说明,无法从外境上断除杀生的意乐。即便我们眼前看不到众生,但内心当中反复地产生想要杀生的意乐,虽然身和语没有造作杀鱼、杀众生的过失,但内心中强烈地生起想要杀生的想法,这绝对不是戒律圆满的标志。
杀生第一需要对境;第二需要作意,就是有我要杀的想法;第三需要加行,就是具足真正拿刀去杀这个行为;第四是把众生杀死,这是究竟。真正圆满杀生需要这四个条件。
因为你面前没有众生,对境不存在故,虽没有加行、究竟,但你的内心生起了强烈的想要杀它的作意,这时虽然没有圆满杀生的罪业,可是以很强烈的、反复杀众生的作意,也会得到部分的罪业。从意业的角度来讲,如果你产生了频频杀害众生的想法,实际上也造了很重的伤害众生的恶业。所以仅仅从外境上做调整是无法圆满持戒度的。相反,如果我们获得断恶之心,就算是我们身边每天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面对这些众生时,首先发誓不杀害其中任何一个众生,而后生起一定要断除杀害众生的恶心,这就是持戒。
我们无法在外境上一个一个调整,但如果能够调伏自己的内心,虽然在我面前还有很多众生,但因为我的心调伏的缘故,我就是在守持不杀生的戒律。
进一步观察,偷盗也如此:假如我们害怕犯盗戒,所以要把所有能偷的东西、财产全部转移,有人可能会偷花、偷树、偷草、偷泥巴、偷石头等,这样自己也没有一个生存的基础了,这是不现实的。
我们虽处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但是考虑到业果不虚,考虑到我们发菩提心是利益有情,而不是伤害有情。偷别人的东西,会给被盗者造成伤害,作为菩萨要利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从这方面考虑,就不能偷盗其他众生的财富。偷盗的恶行对于修菩萨道、安住实相是一大障碍,为了我能够顺利修持菩萨道,为了遣除修道过程中的障碍,我发誓决不偷盗,乃至一针一线以上的财物也不窃取。如果有了这种决心,我们就能够守持不偷盗的戒律。
邪淫也可类推:害怕犯邪淫过失,就把男女全部都转移到看不到的地方,这样是不是就能守持戒律?也不一定。与前面分析的道理一样,如果自己内心中有邪淫想法,实际上也无法守持清净的戒律,与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也完全相违。
又如我们要守持不妄语的戒律,必须把知言解义的人全部转移到其它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害怕造妄语罪,就把能听懂我的话的人全部迁移到其它地方,如此我才可以圆满不妄语戒,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关键是要制止我们的恶心。
饮酒也同样,世间各种各样的酒类非常多,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对境时,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心,因为它会带来很多过失。虽然饮酒不能直接伤害众生,但饮酒是一切过失的来源,饮酒之后就会乱性,思维很迷糊就容易造下其它罪业。所以,我们面对酒、烟、毒品等东西时,应该有一种自律。了知饮酒的过患,了知戒酒的功德利益之后,自己发誓断除饮酒等的过失,才能趋入持戒的修法。
持戒度的“度”字,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真正要用持戒到彼岸,就要彻底断除内心中的恶心。断恶心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对初学者来讲,粗大的恶业尽量不要造,比如不要生起杀害众生的心。但相续中的恶心有时很难控制,有时我们发愿不杀生、不偷盗等。可是因为过去习惯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内心中有很深厚的习气,虽然发誓断除恶业,天天都在发誓愿,天天都在守持戒律,但外境现前时,有时还会产生想杀的念头;看到喜欢的东西,会产生如果这个东西归我该多好的偷盗念头;看见男男女女的时候,产生非份之想,这些念头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就应斩断。小的习气引发的分别念,通过修道逐渐对治、压伏,最后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空性,彻底予以灭除。
菩萨获得初地时就已经获得了无漏戒,也就是初地菩萨以前的戒律属于有漏的自性,因为夹杂烦恼,漏就是烦恼。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已经现证了法性,所以能够守持无漏戒。到了初地之后,内心当中还有没有烦恼?实际上烦恼的种子还存在。按照大乘经典:一地到七地菩萨的相续当中都存在烦恼障的种子,到八地菩萨时,烦恼障种子才被根本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或者到七地末尾的相续中都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因为现证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了知一切万法本来空性的缘故,种子不会现行,虽然有种子,但种子不会变成像我们凡夫人的烦恼,因为因缘不具足,他们证悟了实相,不会有非理作意,粗大烦恼是不会产生的,所以我们说一地以上的菩萨获得了无漏戒,二地菩萨是持戒度圆满。
持戒度到彼岸的标准:一是在醒觉位时,粗粗细细的戒律完全守持得非常清净,不管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另一个标准是:不仅白天不会犯戒,乃至于晚上做梦也不会犯戒。而我们守戒时,白天也许守得非常清净,但晚上做梦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犯戒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相续当中的习气,还没有真正遣除。
我们在梦中犯戒也需要忏悔,虽然在梦中犯戒,并不会破戒,因为制定戒律的前提,主要是针对醒觉位而言,这是标准的基础。至于梦中所做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虽不会犯戒,但有过失,因为我们的心识当时是存在的。当我们看到一条鱼时,如果想把这条鱼杀了烹调吃掉。如果产生了想杀对方的恶心,本身就是有过失的。所以梦中犯戒有过失,但不会因为梦中杀生就犯戒,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地菩萨不仅白天不会犯戒,梦中也完全远离了持戒的违品,因此安立为持戒到彼岸,他已经有了戒律波罗蜜多,已经圆满地获得了断恶之心,恶业的相续不会再有,持戒的违品完全断除。所以“说为戒度圆”。
安立持戒度圆满,主要是从违品已经不再障碍他的角度来说的。至于二地菩萨和三地菩萨的持戒,二地菩萨和佛的相续中的持戒哪个更究竟?当然是佛,或者说三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功德更圆满、更究竟。但是从二地开始,持戒就不会再有违品,从这个角度安立戒律度到达了彼岸。佛经中说:什么是戒律度?就是断除害他之心,断除恶心就是持戒度。所以持戒度中杀生、偷盗、或者是邪淫等,主要是从心上安立的,不仅仅是从行为上安立。
戒律主要的功用是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帮助我们调心。但外表的持戒,也能帮助我们调心。所以身、语、意远离容易犯戒的环境,是帮助我们有效地调伏烦恼的助缘,主要的意思还是借助持戒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调伏我们的心。安立持戒是从心上安立的,持戒度也是从…
《《入菩萨行论》第4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