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上安立。
丑三、安忍度: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安忍度属于六度中的第三度。安忍在经论中从三个不同侧面进行安立。第一是怨敌忍,就是说当怨敌、其他众生对自己伤害时,自己要忍耐,要安忍。第二是修佛法时,如果遇到很炎热、很寒冷,或者很疲倦等,这时自己需要安忍,这是耐苦行忍。修法有痛苦,闻思有痛苦,如果遇到这些痛苦就退失,就无法继续修持菩萨道、积累资粮,所以遇到这些苦行时也要忍耐,这是第二种安忍。第三种安忍是指法忍,对于一切万法的实相能够接受。佛经中说:“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自己的身体是空性,自己的心是空性等,对于这类非常甚深的法,自己能够承受、接受,叫作无生法忍。
安忍也是从内心安立的,并不是从外境安立。如果安忍是指我们在整个世界当中已经没有怨敌,或是已经灭掉了怨敌的嗔恨心的相续才叫安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因为野蛮、顽劣的众生如虚空一样无穷无尽,同样,有嗔心的众生、看不惯自己的众生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层出不穷。如果真想灭除一切怨敌,或者灭掉一切怨敌嗔恨心的相续,因为太多的原故,根本没办法实现。“岂能尽制彼?”怎么能完全制服这些众生?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我们能够息灭自己内心当中的嗔恨心,就等于把一切怨敌和一切怨敌的嗔心已经泯灭了。虚空般无量无边的众生,怎样才能把它们完全灭尽呢?不要说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但灭除内心的嗔恨心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在大乘经论中,尤其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安忍时,讲了很多相似的安忍和真实的安忍。相似的安忍有很多种:比如我处于劣势,对方是强势,我斗不过对方,没办法和对方斗,就选择忍耐。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发作肯定要吃亏,所以内心中充满了愤恨,但外表非常柔软,显现弱势的形象,然后对方就不会再伤害自己,这是下级对上级,或者弱者对强者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采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态度,现在我没有能力跟你斗,但我怀恨在心,暗地里开始养精蓄锐,等待力量强大,时机到来就予以反击,世间上表达安忍的方式大体都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忍气吞声,这是不是真正的安忍?表面上好像是安忍,但实际上是相似的安忍。
真实的安忍主要是泯灭自己的嗔恨心。如果自己遇到事情时,并不是你太强大,我没办法和你对抗,才选择退缩,这并不等于内心平和,其实充满嗔恨,只不过是斗不过你而已,所以选择退让。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态度,将嗔心在心中埋藏十年,这不是嗔心很轻的表现,而是嗔心很强烈的表现,这绝对不是安忍。真正安忍的核心,就是息灭嗔恨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没有嗔恨心,安忍的精神、核心就是没有嗔心。没有嗔心,不是因为我是弱者、别人欺负我,我打不过你,我才安忍,是因为我的确能够息灭内心当中的嗔心,调伏内心。无论是通过胜义谛的修法,还是世俗谛的修法,克服嗔心,这就是安忍。
当我处于强势,对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个不如我的人,伤害了我,很多人不会选择忍辱,因为我处于强势,为什么怕你?他会使用一切资源:权利、金钱、力量等,想方设法压制对方。但真正修菩萨道的行者,尤其是在相对弱势的人伤害自己时,对这些人也能够安忍,根本不生起嗔心,这是真正的安忍。根本没有说:我现在没有机会报复你,等十年之后再报复你,一点报复的心都没有。因为他没有嗔心,他没必要这样做。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因为有嗔心,只不过是没有机缘而已,它是建立在嗔心基础上的一种心态。而真正修菩萨道的人,调伏了嗔心,内心中根本没有嗔心,何必十年不晚,也不需要在你面前示弱。因为他的内心根本没有嗔恨你,没有对你发起嗔心。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嗔心,就相当于没有怨敌。息灭嗔恨心,相当于调伏了怨敌。
我们有时会认为,虽然自己不把对方当成怨敌,但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是事实,实际上也是怨敌,这是不一定的。比如:别人伤害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把他当成敌人,就可以相安无事。就好象父母在儿女不听话时,打骂他们一样。儿女知道做错了事情,父母虽然打骂自己,但是不会生起嗔恨心的,知道是对自己好;反之亦然,父母会不会把儿女当作怨敌呢,个别情况我们不讲,大多数的情况是不会产生嗔心的。所以虽然伤害的事实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就成为怨敌,关键是看心态,不管是父母还是儿女,如果他怀恨在心,这个时候所谓怨敌的概念就形成了;反之,如果没有怀恨在心,怨敌的概念就无法形成。
很多大德在经论中讲,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当真正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所有的怨敌都消亡了,不会再有怨敌。因为他的心完全是一颗热爱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丝毫的嗔恨心,怎么可能有怨敌?没有一个怨敌。也许对方把他当怨敌,但是他绝对不会把对方看作怨敌。有了敌对的心,才可能形成怨敌,如果没有敌对的心,不可能成为怨敌。比如对方把我看作是怨敌,是因为他有一颗敌对的心。我是不是他的怨敌?不一定的,因为我对他没有敌对的心,所以他不是我的怨敌。
菩萨在对待伤害、对待怨敌时,是用一切办法来息灭自己的嗔心。真正能够息灭自己的嗔心,就是真正的安忍。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分析,就可以了知安忍并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外境并不是真实的怨敌,外境上没有一个真实怨敌的本体,没有它的实体。
有时我们认为的怨敌,是不是真实的怨敌呢?如果这个怨敌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任何人看到他,都会把他当成怨敌。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认定的怨敌,他的朋友亲戚会认为他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怨敌本身是无自性的,关键就是看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嗔恨心,抱着敌对心,他就成为怨敌。反之,如果没有敌对心,没有嗔恨心,不单对张三、李四没有敌对心,对一切众生都没有敌对心,以理观察时,这个菩萨还会不会有怨敌存在?绝对不会有。所以颂词讲得很清楚:“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佛陀告诉我们安忍实际的内涵,就是要让我们息灭嗔恨心。前面也讲过,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情况,即使无缘无故遭到别人的伤害,只要我们一生起嗔心,就是自性罪。也许刚开始你有理,但是嗔心一生起来,你就造了自性罪。一生起嗔心,受害者肯定是自己。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修行,还是利益有情,都要息灭嗔心。因为相续中有了嗔恨心,一个人的神志就不会清醒,不会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有了嗔恨心,就是堕恶趣的因;有了嗔心,因为它是烦恼的自性,让自己的心不寂静,所以也无法专心地安住在实相中;同时它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安忍。但是很多人,尤其不学习大乘教法的人,认为安忍是消极的退让。当我们了知了安忍的内涵就会知道,它不但不是消极退让,而且是一种上进的心态,是改变自己命运,积极向上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嗔心,对自他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而且这种修持安忍的方法,可以清净我们内心中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所以它一定是积极的,一定是向上的。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它的内涵,只是看到这些修行者很温和、很慈爱,觉得他们好欺负,或认为他们是消极的、只会退让、是没有能力的表现等等。
当然我们知道,世间人因为不修学佛法,不管修行人怎么做,都会有看法。如果修行人遇到打击、遇到伤害时,积极地反击、反抗,就会有人说修行人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如果修行人选择退让,或者是以慈悲心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他又会说修行人很软弱。虽然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完全不考虑众生的感受是不对的,但原则上,我们的修行不能以世间人怎么看为标准。因为不管怎么做,没有学习佛法的人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不是说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理解,而是说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的修行必定不是以世间眼光为标准的,他们喜欢怎样,我们怎样去做,那是不对的。应该以佛陀的教育为标准。佛陀在经典中把修安忍的必要性,修安忍的巨大功德和利益讲得很清楚,我们就以此为标准,作为我们修行的原则。至于世间人怎样看修行者,怎样误解修行者,我们是没办法改变的,也没办法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当然,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尽量照顾他们的想法。如果不管怎样解释,他们都不理解,那么我们还是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
所以,我们在修安忍时,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嗔心,这就是如何修持安忍的核心内容。
下面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寂天菩萨很善巧很慈悲,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娑婆世界的路面很不好走,一方面是因为众生的心起伏不定,烦恼很多;一方面是众生的业力很重,由于大家的共业,导致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瓦砾、荆棘,地面凹凸不平。我们在这样的大地上行走,很容易损害自己的脚。如果我们害怕伤害,就用大量皮革把整个大地铺满,这样,我们走在上面,就好像走在地毯上一样,走起来就很舒服,不会被割伤了。可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皮革?根本找不到足量的皮革能把整个大地铺满。所以要从外境上把整个大地铺满皮革,来达到脚不被割伤的目的,这是不现实的,根本做不到,这是不懂善巧方便。
寂天菩萨说有一个善巧方便,不需要这么多的皮革,也能够保护自己的脚,那就是“片革垫靴底”。就是用这种皮革做双鞋,穿在自己的脚上,不需要大量皮革铺满大地,就能保护自己的脚底,“即同覆大地”,这与用皮革把整个大地覆盖、铺满…
《《入菩萨行论》第4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