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9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心上安立。

  醜叁、安忍度: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安忍度屬于六度中的第叁度。安忍在經論中從叁個不同側面進行安立。第一是怨敵忍,就是說當怨敵、其他衆生對自己傷害時,自己要忍耐,要安忍。第二是修佛法時,如果遇到很炎熱、很寒冷,或者很疲倦等,這時自己需要安忍,這是耐苦行忍。修法有痛苦,聞思有痛苦,如果遇到這些痛苦就退失,就無法繼續修持菩薩道、積累資糧,所以遇到這些苦行時也要忍耐,這是第二種安忍。第叁種安忍是指法忍,對于一切萬法的實相能夠接受。佛經中說:“一切萬法皆爲空性。”自己的身體是空性,自己的心是空性等,對于這類非常甚深的法,自己能夠承受、接受,叫作無生法忍。

  安忍也是從內心安立的,並不是從外境安立。如果安忍是指我們在整個世界當中已經沒有怨敵,或是已經滅掉了怨敵的嗔恨心的相續才叫安忍,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麼呢?“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因爲野蠻、頑劣的衆生如虛空一樣無窮無盡,同樣,有嗔心的衆生、看不慣自己的衆生猶如虛空一樣無邊無際,層出不窮。如果真想滅除一切怨敵,或者滅掉一切怨敵嗔恨心的相續,因爲太多的原故,根本沒辦法實現。“豈能盡製彼?”怎麼能完全製服這些衆生?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如果我們能夠息滅自己內心當中的嗔恨心,就等于把一切怨敵和一切怨敵的嗔心已經泯滅了。虛空般無量無邊的衆生,怎樣才能把它們完全滅盡呢?不要說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但滅除內心的嗔恨心是完全可以實行的。

  在大乘經論中,尤其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中講安忍時,講了很多相似的安忍和真實的安忍。相似的安忍有很多種:比如我處于劣勢,對方是強勢,我鬥不過對方,沒辦法和對方鬥,就選擇忍耐。因爲我知道,如果我發作肯定要吃虧,所以內心中充滿了憤恨,但外表非常柔軟,顯現弱勢的形象,然後對方就不會再傷害自己,這是下級對上級,或者弱者對強者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時采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態度,現在我沒有能力跟你鬥,但我懷恨在心,暗地裏開始養精蓄銳,等待力量強大,時機到來就予以反擊,世間上表達安忍的方式大體都是這樣,一個人能夠忍氣吞聲,這是不是真正的安忍?表面上好像是安忍,但實際上是相似的安忍。

  真實的安忍主要是泯滅自己的嗔恨心。如果自己遇到事情時,並不是你太強大,我沒辦法和你對抗,才選擇退縮,這並不等于內心平和,其實充滿嗔恨,只不過是鬥不過你而已,所以選擇退讓。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態度,將嗔心在心中埋藏十年,這不是嗔心很輕的表現,而是嗔心很強烈的表現,這絕對不是安忍。真正安忍的核心,就是息滅嗔恨心,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沒有嗔恨心,安忍的精神、核心就是沒有嗔心。沒有嗔心,不是因爲我是弱者、別人欺負我,我打不過你,我才安忍,是因爲我的確能夠息滅內心當中的嗔心,調伏內心。無論是通過勝義谛的修法,還是世俗谛的修法,克服嗔心,這就是安忍。

  當我處于強勢,對方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如果遇到一個不如我的人,傷害了我,很多人不會選擇忍辱,因爲我處于強勢,爲什麼怕你?他會使用一切資源:權利、金錢、力量等,想方設法壓製對方。但真正修菩薩道的行者,尤其是在相對弱勢的人傷害自己時,對這些人也能夠安忍,根本不生起嗔心,這是真正的安忍。根本沒有說:我現在沒有機會報複你,等十年之後再報複你,一點報複的心都沒有。因爲他沒有嗔心,他沒必要這樣做。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因爲有嗔心,只不過是沒有機緣而已,它是建立在嗔心基礎上的一種心態。而真正修菩薩道的人,調伏了嗔心,內心中根本沒有嗔心,何必十年不晚,也不需要在你面前示弱。因爲他的內心根本沒有嗔恨你,沒有對你發起嗔心。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嗔心,就相當于沒有怨敵。息滅嗔恨心,相當于調伏了怨敵。

  我們有時會認爲,雖然自己不把對方當成怨敵,但對方對自己的傷害是事實,實際上也是怨敵,這是不一定的。比如:別人傷害自己,如果自己沒有把他當成敵人,就可以相安無事。就好象父母在兒女不聽話時,打罵他們一樣。兒女知道做錯了事情,父母雖然打罵自己,但是不會生起嗔恨心的,知道是對自己好;反之亦然,父母會不會把兒女當作怨敵呢,個別情況我們不講,大多數的情況是不會産生嗔心的。所以雖然傷害的事實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就成爲怨敵,關鍵是看心態,不管是父母還是兒女,如果他懷恨在心,這個時候所謂怨敵的概念就形成了;反之,如果沒有懷恨在心,怨敵的概念就無法形成。

  很多大德在經論中講,菩薩發了菩提心之後,當真正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所有的怨敵都消亡了,不會再有怨敵。因爲他的心完全是一顆熱愛衆生的心,利益衆生的心,沒有絲毫的嗔恨心,怎麼可能有怨敵?沒有一個怨敵。也許對方把他當怨敵,但是他絕對不會把對方看作怨敵。有了敵對的心,才可能形成怨敵,如果沒有敵對的心,不可能成爲怨敵。比如對方把我看作是怨敵,是因爲他有一顆敵對的心。我是不是他的怨敵?不一定的,因爲我對他沒有敵對的心,所以他不是我的怨敵。

  菩薩在對待傷害、對待怨敵時,是用一切辦法來息滅自己的嗔心。真正能夠息滅自己的嗔心,就是真正的安忍。所以,我們通過這種分析,就可以了知安忍並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外境並不是真實的怨敵,外境上沒有一個真實怨敵的本體,沒有它的實體。

  有時我們認爲的怨敵,是不是真實的怨敵呢?如果這個怨敵是真實存在的,不管任何人看到他,都會把他當成怨敵。但這是不一定的。因爲我們認定的怨敵,他的朋友親戚會認爲他是最可愛的人。所以怨敵本身是無自性的,關鍵就是看我們怎麼樣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抱著嗔恨心,抱著敵對心,他就成爲怨敵。反之,如果沒有敵對心,沒有嗔恨心,不單對張叁、李四沒有敵對心,對一切衆生都沒有敵對心,以理觀察時,這個菩薩還會不會有怨敵存在?絕對不會有。所以頌詞講得很清楚:“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佛陀告訴我們安忍實際的內涵,就是要讓我們息滅嗔恨心。前面也講過,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情況,即使無緣無故遭到別人的傷害,只要我們一生起嗔心,就是自性罪。也許剛開始你有理,但是嗔心一生起來,你就造了自性罪。一生起嗔心,受害者肯定是自己。

  所以,不管是爲了自己修行,還是利益有情,都要息滅嗔心。因爲相續中有了嗔恨心,一個人的神志就不會清醒,不會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有了嗔恨心,就是墮惡趣的因;有了嗔心,因爲它是煩惱的自性,讓自己的心不寂靜,所以也無法專心地安住在實相中;同時它也是一種修道的障礙。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修安忍。但是很多人,尤其不學習大乘教法的人,認爲安忍是消極的退讓。當我們了知了安忍的內涵就會知道,它不但不是消極退讓,而且是一種上進的心態,是改變自己命運,積極向上的心態。息滅自己的嗔心,對自他不會産生任何的傷害,而且這種修持安忍的方法,可以清淨我們內心中無始以來的很多罪業,所以它一定是積極的,一定是向上的。但很多人沒有看到它的內涵,只是看到這些修行者很溫和、很慈愛,覺得他們好欺負,或認爲他們是消極的、只會退讓、是沒有能力的表現等等。

  當然我們知道,世間人因爲不修學佛法,不管修行人怎麼做,都會有看法。如果修行人遇到打擊、遇到傷害時,積極地反擊、反抗,就會有人說修行人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如果修行人選擇退讓,或者是以慈悲心對待傷害自己的人,他又會說修行人很軟弱。雖然作爲一個修行者來講,完全不考慮衆生的感受是不對的,但原則上,我們的修行不能以世間人怎麼看爲標准。因爲不管怎麼做,沒有學習佛法的人永遠不會理解爲什麼要這樣做。當然不是說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理解,而是說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的修行必定不是以世間眼光爲標准的,他們喜歡怎樣,我們怎樣去做,那是不對的。應該以佛陀的教育爲標准。佛陀在經典中把修安忍的必要性,修安忍的巨大功德和利益講得很清楚,我們就以此爲標准,作爲我們修行的原則。至于世間人怎樣看修行者,怎樣誤解修行者,我們是沒辦法改變的,也沒辦法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當然,作爲一個大乘的修行者,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可以盡量照顧他們的想法。如果不管怎樣解釋,他們都不理解,那麼我們還是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

  所以,我們在修安忍時,主要是調伏自己的嗔心,這就是如何修持安忍的核心內容。

  下面通過比喻進一步說明:

  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寂天菩薩很善巧很慈悲,打了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娑婆世界的路面很不好走,一方面是因爲衆生的心起伏不定,煩惱很多;一方面是衆生的業力很重,由于大家的共業,導致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瓦礫、荊棘,地面凹凸不平。我們在這樣的大地上行走,很容易損害自己的腳。如果我們害怕傷害,就用大量皮革把整個大地鋪滿,這樣,我們走在上面,就好像走在地毯上一樣,走起來就很舒服,不會被割傷了。可到哪裏去找這麼大的皮革?根本找不到足量的皮革能把整個大地鋪滿。所以要從外境上把整個大地鋪滿皮革,來達到腳不被割傷的目的,這是不現實的,根本做不到,這是不懂善巧方便。

  寂天菩薩說有一個善巧方便,不需要這麼多的皮革,也能夠保護自己的腳,那就是“片革墊靴底”。就是用這種皮革做雙鞋,穿在自己的腳上,不需要大量皮革鋪滿大地,就能保護自己的腳底,“即同覆大地”,這與用皮革把整個大地覆蓋、鋪滿…

《《入菩薩行論》第4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