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9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個比喻很善巧,能夠很形象地說明問題,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最主要的是直擊它的核心,抓住它的核心之後,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做很大的事情,能夠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

  世間上還有很多例子我們都可以去觀察,都可以去使用。比如我們要換電線,如果我們把一家一家的電全部都關掉,這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把總閘拉掉,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這和上面的原理是一樣的。這個例子就很好的說明,如果懂得善巧方便,就能夠做到這樣的大事。

  下面進一步說明它的含義:

  如是吾不克,盡製諸外敵,

  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

  “如是吾不克”的“克”,不是克服的意思,是“能夠”的意思。有一個成語叫“克勤克儉”,就是能夠勤奮,也能夠節儉。“如是吾不克”,如是我也不能夠“盡製諸外敵”:我也根本不可能把外面的怨敵完全製服住。但有個善巧方便,抓住核心,就是“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單單調伏我這一顆心就足夠了,外面的一切怨敵就都已經調伏,根本不需要調伏外面的一個個怨敵。

  世間的人,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如果沒有掌握這個竅訣,不懂得“伏心”、“調心”的方便,總是操起兵器打打殺殺,或人和人發生沖突,或地區和地區發生沖突,或國家和國家、民族和民族發生沖突等,都是想要通過製伏外敵的方式解決問題。其實這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時間,精力,財政等,並且也會造下很多罪業,因爲他是懷著強烈的嗔恨心傷害對方,發起了身語的惡業,當下所造的罪業還需要他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結果怎麼樣?有時表面上看是打敗了對方,消滅了很多怨敵,但怨敵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因爲這些怨敵有他們的親人,也有他們的子孫,所以你殺了一個人,相當于和十個人結仇,你殺了十個人就相當于和一百個人結仇,故而,這種方式不會越打壓越少,只會越打壓越多。這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即便這個人如國王一般厲害,把怨敵斬草除根,就像古代有種嚴酷的刑法,叫連誅,(就是一個人犯罪之後誅滅九族,有時誅滅十族,連他的老師也誅滅,通過這個方式斬草除根。但曆史故事中,還是有漏網之魚,卷土重來的事例也非常多。即便是他真的把所有的怨敵全部殺盡了,其他的人也嚇得不敢動,這時好像已經解決了心腹之患,但我們只要把緣起鏈拉長一點點觀察,他是真正的滅掉了怨敵了嗎?不是!今生中好像滅掉了怨敵,但仇恨的種子實際上已經種在了被殺者的相續中,通過無欺的因果緣起規律,他的後世還會有更多的怨敵,相當于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是沒辦法全部消滅的。今生我們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以造很大罪業爲代價,也沒辦法完全製服外敵,即便是有少數僥幸成功的,但他的後世怨敵更多。在他死了之後會直墮惡趣,閻羅獄卒就是怨敵,拼命地折磨你;在下一世之後,他還會有傷害衆生的等流果,會再再遇到傷害自己的人。所以我們真正觀察起來時,這個代價是太大了,而且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和精力、時間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調伏自心。

  所以佛陀在給我們講法時,完全講到了核心,看清楚了事情的本性,告訴我們根本不要這樣做,當你調伏了嗔恨心的瞬間,這一世的怨敵就已經窮盡,如果你生生世世都發善心,調伏嗔心,生生世世將不會有怨敵。即使由于以前我們傷害過別人,因爲業沒有盡的緣故,有可能還要受報,我們還會受一些傷害,但是,隨著我們修行的不斷增上,隨著慈悲心越來越穩固,慈愛地對待一切衆生,新的罪業不會再造,舊的罪業一部分自己償還,一部分由于慈悲心和菩提心滅罪的功能,也可以很快消滅重罪、定業,而且成熟的部分罪業也是重報輕受,所以如果我們抓住了調伏嗔心這一點,就可以把整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而不是像砍樹時只摘一些樹葉,砍一些枝芽,因爲根沒有斷除,每年都會重新生長,而且越長越高,但只要把它根挖掉了,這棵樹就死了。

  同理,我們修行時,核心就是調伏惡心,調伏嗔恨心,如果能夠把嗔恨心調伏,所有傷害我們的怨敵,從這時開始完全消失,不需要通過傷害衆生,自己造作罪業爲代價,也不需要發動大批的軍隊,花費很長時間、資財,只要調伏自心就夠了,只要我們掌握了慈悲喜舍的修法,掌握了菩提心的修法,不斷地串習,或以最輕松的方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反複觀修,通過這種最簡單、最安逸的方式,就可以做到調我伏們的內心。我們花最短的時間,通過最小的代價,做到最大的事情。一切佛菩薩通過此法修行成功了,我們如果按照這種方式調伏內心,也完全可以調伏一切的怨敵。如果我們內心對一切衆生充滿慈愛,別人來欺騙自己、傷害自己、罵自己、打自己,我們不會像沒有調心之前那樣,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一定要報複對方,這種心態是絕對不會有的。我們痛苦的程度關鍵是看自己的心態,如果自己對一切衆生都保持著強烈的慈愛心,即使受到了其他衆生的傷害,也會覺得像自己的兒女對自己做傷害一樣,對這些傷害都能夠忍受;因爲自己的內心中對子女充滿了愛心的緣故,子女罵自己、打自己都可以承受。如果我們的內心本來有仇恨心,再加上別人傷害自己,就會更加的仇恨,感受的痛苦也更加的強烈,這二者之間就是調心和不調心的巨大差別。

  醜四、精進度:

  精進度是依心安立的,精進的修法也依心安立,精進到彼岸也是通過心來安立。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

  所謂的精進是什麼?後面第七品會講,精進就是喜于善法的一種心,對于善法喜愛的心就叫做精進。

  從表面上看到一個人很勤奮,很精進,我們會把精進理解成身和語的一種行爲。實際上真正的精進,是“進即喜于善”,“喜”很重要,是對善法的歡喜,歡喜就是一種心態。所以我們要真正修精進也是以心爲主。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明定心”有兩種解釋方法:一種指的是靜慮所攝的明定心,因爲它是以心爲主,如果我們能生起一念禅定心,此時就能獲得殊勝果報;另一種“明定心”解釋爲慈悲心,生起一念清明的慈悲心,就能得到廣大的果報,這裏“梵天果”只是一個例子。印度人很希求上升梵天,把升梵天作爲自己的最高目標,所以很多人觀修梵天的本尊,修很多苦行,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生到梵天,所以此處寂天菩薩是以梵天果來引導衆生,因爲這部論典是造給當時印度的弟子們看的,故而以梵天果作爲例子宣講。如果産生了一念明定心可以得到梵天果,當然其他的果位也可以得到的。因爲梵天果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欲界中的人道,人道之上有阿修羅道、天道,天道有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就是色界,色界的第一天就是梵天,它的品位很高,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況。梵天的內心非常平靜,福報很大,相對來講果報比較圓滿,它的因也是需要比較圓滿廣大才可以:必須要以修十善作爲基礎,然後要修持一禅以上的禅定(有些地方講要修持四無量心),通過很多的苦行,死後才會生在梵天,很不容易修。很多外道及印度的修行者爲得到梵天果做了很多苦行:有時持各種各樣的禁戒,或者用五火燒身,以期得到梵天的歡心,讓自己升到梵天去。但如果沒有這種明定心,雖然在身、口及善業方面做很多努力,但心力弱是難以成就梵天果的。

  “身口善縱勤”:如果你的心很弱,即便身體方面做很多善法,口中念很多咒語,身、口上“縱勤“,但因爲心力太弱,是難以成就梵天果位的。但是如果“生一明定心”,就可以得到梵天果。這可從兩個方面解釋:一是前面講的修禅定,如果你的心很定,再加上善業,也就是以心爲主,身、語的善業爲輔,這時就可以升梵天。另一種解釋是在講記及各大注釋中提到的,曾經在古印度有母女二人,相互攙扶著過一條大河(有的說是恒河,有的說是其他河),到了河中央時水流很大,就把她們沖到了激流當中,這時母親生起了明定心,生起了一念悲心,一念慈心:“我沖走倒沒什麼,如果我的女兒能夠得救的話,我沖走也無所謂。”此時,她的女兒也這樣想:“只要我的母親能夠安全,那我沖走也無所謂。”相互之間就産生了這一念的慈心,這一慈心就是頌詞中的“明定心”。其實她們兩人並沒有修持廣大的升梵天的因,只因爲生起這一念慈心的緣故,死了之後母女二人雙雙上升梵天界。此例子說明,如果能夠生起明定心,生起一念強烈、堅定的慈心,力量是非常大的,她們沒有修持其他的善法,只是生起了一念慈心,就已經升到了梵天界,說明她們心力很大,反過來講,雖然你身、語很精進,心力很弱是難以成就的。

  我們修菩薩道時如何修精進?要對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行佛法有很大的意樂,心很堅定,再輔以身口的善法,這時因爲心力強大就容易成就。

  所以我們在修持精進度時,是以內心的標准來判定。什麼是精進度到彼岸?此菩薩遠離了一切懈怠的違品,日夜之間完全處在對法的歡喜中,這時精進度就到彼岸了。精進度也是心,不是看身、口怎樣,主要是看心怎樣,如果心力很強大,一切善法容易成就;如果心力很弱,表面上雖然做很多善法,但心太疲憊、太怯弱,修持善法就難以成就。

  以上就是今天這一堂課的內容。

  

《《入菩薩行論》第49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