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个比喻很善巧,能够很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最主要的是直击它的核心,抓住它的核心之后,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做很大的事情,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
世间上还有很多例子我们都可以去观察,都可以去使用。比如我们要换电线,如果我们把一家一家的电全部都关掉,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把总闸拉掉,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这和上面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如果懂得善巧方便,就能够做到这样的大事。
下面进一步说明它的含义: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如是吾不克”的“克”,不是克服的意思,是“能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克勤克俭”,就是能够勤奋,也能够节俭。“如是吾不克”,如是我也不能够“尽制诸外敌”:我也根本不可能把外面的怨敌完全制服住。但有个善巧方便,抓住核心,就是“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单单调伏我这一颗心就足够了,外面的一切怨敌就都已经调伏,根本不需要调伏外面的一个个怨敌。
世间的人,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如果没有掌握这个窍诀,不懂得“伏心”、“调心”的方便,总是操起兵器打打杀杀,或人和人发生冲突,或地区和地区发生冲突,或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发生冲突等,都是想要通过制伏外敌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这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时间,精力,财政等,并且也会造下很多罪业,因为他是怀着强烈的嗔恨心伤害对方,发起了身语的恶业,当下所造的罪业还需要他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结果怎么样?有时表面上看是打败了对方,消灭了很多怨敌,但怨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因为这些怨敌有他们的亲人,也有他们的子孙,所以你杀了一个人,相当于和十个人结仇,你杀了十个人就相当于和一百个人结仇,故而,这种方式不会越打压越少,只会越打压越多。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即便这个人如国王一般厉害,把怨敌斩草除根,就像古代有种严酷的刑法,叫连诛,(就是一个人犯罪之后诛灭九族,有时诛灭十族,连他的老师也诛灭,通过这个方式斩草除根。但历史故事中,还是有漏网之鱼,卷土重来的事例也非常多。即便是他真的把所有的怨敌全部杀尽了,其他的人也吓得不敢动,这时好像已经解决了心腹之患,但我们只要把缘起链拉长一点点观察,他是真正的灭掉了怨敌了吗?不是!今生中好像灭掉了怨敌,但仇恨的种子实际上已经种在了被杀者的相续中,通过无欺的因果缘起规律,他的后世还会有更多的怨敌,相当于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是没办法全部消灭的。今生我们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造很大罪业为代价,也没办法完全制服外敌,即便是有少数侥幸成功的,但他的后世怨敌更多。在他死了之后会直堕恶趣,阎罗狱卒就是怨敌,拼命地折磨你;在下一世之后,他还会有伤害众生的等流果,会再再遇到伤害自己的人。所以我们真正观察起来时,这个代价是太大了,而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和精力、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调伏自心。
所以佛陀在给我们讲法时,完全讲到了核心,看清楚了事情的本性,告诉我们根本不要这样做,当你调伏了嗔恨心的瞬间,这一世的怨敌就已经穷尽,如果你生生世世都发善心,调伏嗔心,生生世世将不会有怨敌。即使由于以前我们伤害过别人,因为业没有尽的缘故,有可能还要受报,我们还会受一些伤害,但是,随着我们修行的不断增上,随着慈悲心越来越稳固,慈爱地对待一切众生,新的罪业不会再造,旧的罪业一部分自己偿还,一部分由于慈悲心和菩提心灭罪的功能,也可以很快消灭重罪、定业,而且成熟的部分罪业也是重报轻受,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调伏嗔心这一点,就可以把整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像砍树时只摘一些树叶,砍一些枝芽,因为根没有断除,每年都会重新生长,而且越长越高,但只要把它根挖掉了,这棵树就死了。
同理,我们修行时,核心就是调伏恶心,调伏嗔恨心,如果能够把嗔恨心调伏,所有伤害我们的怨敌,从这时开始完全消失,不需要通过伤害众生,自己造作罪业为代价,也不需要发动大批的军队,花费很长时间、资财,只要调伏自心就够了,只要我们掌握了慈悲喜舍的修法,掌握了菩提心的修法,不断地串习,或以最轻松的方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反复观修,通过这种最简单、最安逸的方式,就可以做到调我伏们的内心。我们花最短的时间,通过最小的代价,做到最大的事情。一切佛菩萨通过此法修行成功了,我们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调伏内心,也完全可以调伏一切的怨敌。如果我们内心对一切众生充满慈爱,别人来欺骗自己、伤害自己、骂自己、打自己,我们不会像没有调心之前那样,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要报复对方,这种心态是绝对不会有的。我们痛苦的程度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对一切众生都保持着强烈的慈爱心,即使受到了其他众生的伤害,也会觉得像自己的儿女对自己做伤害一样,对这些伤害都能够忍受;因为自己的内心中对子女充满了爱心的缘故,子女骂自己、打自己都可以承受。如果我们的内心本来有仇恨心,再加上别人伤害自己,就会更加的仇恨,感受的痛苦也更加的强烈,这二者之间就是调心和不调心的巨大差别。
丑四、精进度:
精进度是依心安立的,精进的修法也依心安立,精进到彼岸也是通过心来安立。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所谓的精进是什么?后面第七品会讲,精进就是喜于善法的一种心,对于善法喜爱的心就叫做精进。
从表面上看到一个人很勤奋,很精进,我们会把精进理解成身和语的一种行为。实际上真正的精进,是“进即喜于善”,“喜”很重要,是对善法的欢喜,欢喜就是一种心态。所以我们要真正修精进也是以心为主。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明定心”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指的是静虑所摄的明定心,因为它是以心为主,如果我们能生起一念禅定心,此时就能获得殊胜果报;另一种“明定心”解释为慈悲心,生起一念清明的慈悲心,就能得到广大的果报,这里“梵天果”只是一个例子。印度人很希求上升梵天,把升梵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所以很多人观修梵天的本尊,修很多苦行,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到梵天,所以此处寂天菩萨是以梵天果来引导众生,因为这部论典是造给当时印度的弟子们看的,故而以梵天果作为例子宣讲。如果产生了一念明定心可以得到梵天果,当然其他的果位也可以得到的。因为梵天果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欲界中的人道,人道之上有阿修罗道、天道,天道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就是色界,色界的第一天就是梵天,它的品位很高,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梵天的内心非常平静,福报很大,相对来讲果报比较圆满,它的因也是需要比较圆满广大才可以:必须要以修十善作为基础,然后要修持一禅以上的禅定(有些地方讲要修持四无量心),通过很多的苦行,死后才会生在梵天,很不容易修。很多外道及印度的修行者为得到梵天果做了很多苦行:有时持各种各样的禁戒,或者用五火烧身,以期得到梵天的欢心,让自己升到梵天去。但如果没有这种明定心,虽然在身、口及善业方面做很多努力,但心力弱是难以成就梵天果的。
“身口善纵勤”:如果你的心很弱,即便身体方面做很多善法,口中念很多咒语,身、口上“纵勤“,但因为心力太弱,是难以成就梵天果位的。但是如果“生一明定心”,就可以得到梵天果。这可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前面讲的修禅定,如果你的心很定,再加上善业,也就是以心为主,身、语的善业为辅,这时就可以升梵天。另一种解释是在讲记及各大注释中提到的,曾经在古印度有母女二人,相互搀扶着过一条大河(有的说是恒河,有的说是其他河),到了河中央时水流很大,就把她们冲到了激流当中,这时母亲生起了明定心,生起了一念悲心,一念慈心:“我冲走倒没什么,如果我的女儿能够得救的话,我冲走也无所谓。”此时,她的女儿也这样想:“只要我的母亲能够安全,那我冲走也无所谓。”相互之间就产生了这一念的慈心,这一慈心就是颂词中的“明定心”。其实她们两人并没有修持广大的升梵天的因,只因为生起这一念慈心的缘故,死了之后母女二人双双上升梵天界。此例子说明,如果能够生起明定心,生起一念强烈、坚定的慈心,力量是非常大的,她们没有修持其他的善法,只是生起了一念慈心,就已经升到了梵天界,说明她们心力很大,反过来讲,虽然你身、语很精进,心力很弱是难以成就的。
我们修菩萨道时如何修精进?要对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有很大的意乐,心很坚定,再辅以身口的善法,这时因为心力强大就容易成就。
所以我们在修持精进度时,是以内心的标准来判定。什么是精进度到彼岸?此菩萨远离了一切懈怠的违品,日夜之间完全处在对法的欢喜中,这时精进度就到彼岸了。精进度也是心,不是看身、口怎样,主要是看心怎样,如果心力很强大,一切善法容易成就;如果心力很弱,表面上虽然做很多善法,但心太疲惫、太怯弱,修持善法就难以成就。
以上就是今天这一堂课的内容。
《《入菩萨行论》第49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