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0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者能够从轮回当中出离,能够解脱,主要也是因为发现了心的奥秘。所以了知心上无我,是一切小乘修法与证法全部内涵的尊主,所有的小乘修法中以无我的修法最为殊胜,最为关键,如果放在小乘的教义里面,这个颂词就应该这样解释。

  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来解释,可以分为唯识和中观两种。从唯识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外境唯识所现。真相唯识讲外境唯心所现,认为外境就是内心;假相唯识也讲外境唯心所现,但外境不是内心。尽管讲法不同,但“外境不存在”这一点是相同的。观察一切唯识所现,知道一切外境只是自己心中的习气显现,再对一切外境法进行观修,通过不断地观修不存在人我、不存在法我的二无我空性,就证悟了心的本性,获得觉悟。

  中观宗也是这样观察的,但与唯识宗的不同之处在于:唯识宗暂时的观点是保留心的本体,但是心上面不存在人法二我;而中观宗的观点是:心本身也是空性的,尽管显现上有起心动念等很多状态,但是真正通过殊胜的正理观察、寻找时,根本无法找到这颗心,心本身无有自性,是空性的,了知了这一点之后,就再再地安住、串习,最后就可以现证心的实相,了知此心的奥秘。

  在大乘修法当中,通过调心了知心的实相是一切正法的殊胜尊主,也即是“奥秘法中尊”的意思。所以如果了知此法,就能达到求乐避苦、出离轮回的目标。

  我们应该清楚,佛陀宣讲正法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了知心的实相,了知心的奥秘。心有起心动念、明知的法相,这是心的世俗法相,经过观察就会发现心的奥秘是无常;再进一步观察,就会知道无常的心实际上是现而空、空而现的,本体毫无自性,是一种本来空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心在空性的同时,也是光明的,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和智慧双运的大空性。在这个光明的心中圆满了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圆满了佛的一切功德和证悟。

  因此,我们要通过了知心的奥秘来现前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之后就知道所谓的轮回与客尘完全是不存在的,都是虚假安立的。了知这个实相并如是地安住,就真正能够获得最为圆满的正等正觉的果位,然后再通过讲法的方式告诉其他众生,让其他众生也循序渐进地修行,最终获得觉悟,从轮回中解脱。

  以上所讲就是智慧度依心,也就是要了知心的奥秘,心的实相,从这个角度来修持一切万法皆是心的自性。

  壬三、摄义:

  摄义就是把前面所讲不调心的过患、修心的功德、以及善法恶法皆依心的意义作个归纳。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了知一切过患与一切善法皆依心所造之后,就应该善持、善护这颗道心,除了守护心的戒律之外,根本不需要其余的境界。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忽略了守护心的戒律,不护持这个心,其他的境界也就完全没有作用,没有实义了。

  颂词中以“善持”和“善护”对照本品的内容——正知正念,在注释中,将“善持”与“正念”相对应,“善护”与“正知”相对应。我们应该以正念来善加护持,善加把握;以正知善加守护这颗修道的心。守持正念,不忘正念叫做“持”;通过不忘失正念的方式反复观察三门叫做“护”。前面讲过一切学处的核心是护心,护心的方便就是护持正念,除了守护这颗心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此处“戒”是从主次两个方面来讲,主要是守护心的戒律。如果按词句上的意思理解,很容易认为只要守护心就可以了,其他的戒律是多余的。很多论典中指出这种理解是是错误的。因为此处主要是强调护心的作用,而并未说守持其他戒律毫无用处。

  作为最精通如何护心的觉悟者,佛陀在经典中宣讲护心修法的同时,也讲了很多守护身、语境界的方法。别解脱戒的戒条很多直接针对的都是身、语不要犯错。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前面所讲的主次?护心的戒律是主要的,守护了主要的戒律之后,再守护次要的戒律,次要的戒律起到辅助的作用。比方说:在我们的院子里面有一棵芭蕉树或芒果树,为了防止野兽偷吃果实,我们要在外面修一个院子,外围的院子就相当于次要的戒律一样,中央的这棵果树才是我们最主要的保护对象。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只要护心就够了,而疏于防范身、语的过失,那么就会由于身、语的行为过于散乱,自己的心也变得更加散乱。我们应该了知,身、语等其余的境界是帮助我们护心的方便,但是划分主次的时候主要是护心,次要是守护其他的戒律。不护持身语,单独护心也很困难,而心护好了之后,其余的戒律也容易守持;反之,守好其他戒律也能够帮助我们护心。关键在于我们要从大局出发,把护心与护身、语等其他戒律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如此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可以把身、语、意都调整到最佳状态,调整到最适合我们修行的对治状态,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调伏烦恼,使我们的修行蒸蒸日上。

  学习佛法切忌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会对佛法产生很大的误解,直接误导自己的修行。我们不能看到文字就直接理解字面上的含义,不能认为只要把心守护好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守护其他的戒律。在《修心七要》当中专门针对这种想法有过宣讲,实际上这是一种过失。越是真正修心的人,对于身语的行为越重视,因为他知道身语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不过要分主次而已。有些人经常引用六祖大师的话“心平何劳持戒”,认为自己的心很端正、很好,不用持戒了,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意思:“心平”的标准是很高的,不是指一般人随随便便说我的心很平静,就像大海无波一样,如果没有对空性的证悟,没有平等心,很难真正做到心平。因此,我们在理解佛经或者祖师密意的时候,还是应该依照善知识或可靠的注释准确地了知,之后再生起相应的定解,才不会出现错误。

  辛二、护持方法: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前面两句是打比喻,后面两句是讲意义。比如说有一个人由于身体有伤口,他会很害怕其他人挤压或碰撞到伤口,使伤口再次疼痛或恶化。所以,如果处在闹市或乱哄哄的人群中,他会非常小心谨慎,把伤口保护得很好,避免再次受到伤害。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也容易了知,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受伤之后尤其是在乱众中肯定会更加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的伤口。

  颂词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我们这颗心就相当于伤口一样,而我们现在又处于遍满恶人的环境中。当然,恶人的标准有很多种,在普通世俗社会中,恶人是专指杀人放火等伤害他人的人,如果放在修行的角度来讲,恶人的标准或范围就很广:相续中有强烈贪嗔痴的人、不修行的人、不懂修行或者经常喜欢追求世间八法的这些人都称之为恶人。不仅包括世俗中的坏人,也包括一般的普通人,普通人因为没有调心,所以相续中都有强烈的烦恼,都称之为恶人。我们应该了知此处与世俗的标准不同,佛经的标准是越往上越严格,范围越广。比方说,自己很迫切地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心,在小乘中是殊胜的善心,是百分之百值得鼓励而且也是千方百计要生起来的,但是这种只想自己解脱的心,当上升到大乘高度时就变成了恶心。所以,出现的场合不同,标准也就不同了。这里所讲的恶人并不单指那些穷凶极恶的人,而是泛指不修心的人、不调心的人,相续当中贪嗔痴烦恼强烈的人。也许他并没有违犯法律,也没有去做伤害别人的行为,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内心的想法、还有他影响别人的方式,对于求解脱道的人来讲,都可能会形成障碍。我们置身于这样的恶人群中,能不保护自己的心吗?我们的心就像伤口一样脆弱,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如果我们经常和贪心很强、世俗观念特别重的人交往,那么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转变。我们好不容易生起来的修道的心、大乘的心,很有可能因为长时间接触恶人,受到恶心的影响而放弃,这是时有出现的事情。

  所以寂天菩萨提醒我们,如果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要小心谨慎,经常守护自己这颗很容易受伤的心。因为如果和贪心大的人交往,我们就比较容易产生贪心;和嗔心大的人交往,则很容易产生嗔心;相反,如果和有悲心的人交往,悲心容易增长;和有智慧的人交往就容易产生智慧;和希求大乘的人交往,对大乘的意乐就比较容易保持不退。环境对心会有影响,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环境当中调心。

  当然,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选择一个好环境,比如寺庙或者佛学院这样的团体,因为在这样的团体中,大家有共同的目标,集体向善,在其中违缘障碍相对要少一些,比较容易常时保持自己向道的心。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必须要在守护自己的心上入手,经常观心,经常守护正知正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我们的胳膊受伤之后,为了不让它再次受到伤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独处在一个环境中,不去和别人挤;另一种,假如不得不走在乱众中时,就要想方设法去保护手臂。

  调心、守护心也是一样的,最好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当然,在娑婆世界中,非常圆满的环境基本找不到,即便是寺院与一些修佛法的团体也难以十全十美。理想的地方是极乐世界,在净土中,所有的外境、所有的人都是有利于我们修法的,所以我们要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团体,那么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调心,好好地运用我们学习到的佛法来调伏我们的心,守护我们的心。经常安住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把我们的心放在善念当中,长时间地串习,就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清楚护心的必要性,以及心在恶劣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伤害的紧迫性,了知调伏、护持自心的方法,并小心谨慎地去护持。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0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