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在调心的基础上多做身、语的善业等,这些都很重要。所以,高僧大德们表达的方式无一不是为了让后世的弟子对某件事情有一种侧重的了知,所以做了种种宣说与示现。此处就是说明调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不损此心,甚至可以失去恭敬利养,可以失去其余身、语的善法,着重地点出护心的重要性。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
前面讲到护持戒律的方便是保护心,调心是最重要的。那么护心的方便是什么呢?护心的方便是护持正知正念,也就是如果能够把正知正念护持好,就能够很好的护心,护好心就能够护持戒律。
庚一、教诫护持正知正念: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寂天菩萨诚挚地合掌劝请后世的修行者,只要想护持自心的人,就必须致力恒时精进地守护正念和正知。
这里的合掌与我们平时的合掌有些不同:我们平时合掌的时候是了知了上师三宝的功德之后,为表达一种恭敬,以诚恳的方式不由自主地合掌;但此处寂天菩萨对后学的人合掌,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功德很超胜,感动了菩萨。尽管寂天菩萨没有丝毫傲慢心,但凭借自己清净的智慧了知后学的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人,因此并不是因为我们相续中的功德感动了菩萨,而是菩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在外表上以合掌的方式至诚劝请。很多大德在教诲弟子时,为了让弟子对问题能够真正铭刻于心,有时会流眼泪,有时会合掌,有时也会反复讲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诫后学弟子要高度重视。
前面讲到护心非常重要,我们经过认真地学习、思考之后,应该生起一个念头:一定要护自己的心,可以舍弃利养、资身活计和其他善根,但是不舍弃调心的正法。讲到这里时,寂天菩萨说,想要护持自心的人,你们必须“致力”恒时地守护正念正知。“致力”的意思是非常精进、努力、认真,“恒”是恒常、恒时的意思。也就是必须非常努力地、恒时地守护我们的心,必须刻意地守护正知正念,只有这样,它的功效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我们再再讲,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尽量让修行落到实处,这对于每一个修行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挂着修行者的名称而没有好好修行的话,到了临死或下一世的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早在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萨就在那烂陀寺中对想要护心的后学者通过合掌的方式再再地嘱咐与劝勉,一定要致力恒时守护正念正知。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寂天菩萨再从正反两面继续观察:反面阐述是没有这样做的过患是什么;正面是讲应该怎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功德。两方面都宣讲清楚之后,作为一个想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就会去思考什么样的事能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做,如此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
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先是总说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寂天论师善于通过比喻和寓意对照来开显真实意义。“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意思是得了疾病、被身体所困的人是没有能力承办世间事的。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他的手脚是很麻利的,而一旦生病之后,马上就从活蹦乱跳的状态中萎顿下来,浑身无力,要做什么事情都很困难。不要说工作,即便是走路或在床上翻个身有时都非常困难,做事的能力当下就失去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类似的比喻,人一旦生了病,就像飞在天空的小鸟被石头打中一样,马上就掉到地上,一点力气都没有。这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感受都很深,也比较容易理解这种比喻要表达的意义。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寂天菩萨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如果自己的心被烦恼扰乱,就没有办法成就善业,因为处于烦恼状态的心和调伏烦恼的善心是互相矛盾的。无论是已经成就了善业,还是正在做善业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烦恼相对较弱。已经成就善业的人,他的内心当中是没有烦恼的。反过来讲,如果烦恼比较重是没有办法成就善业的。如果烦恼长期不加对治,那么想要成就善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相续中的烦恼不断地在涌现,根本没有办法调伏,也就无法获得殊胜的成就。
因此,如果没有护持正知正念,也就不能修持善法。前面我们讲正知的时候,教诫我们反复观察三门。有时候我们会想,反复观察三门就一定是正知吗?比如小偷偷东西的时候,他也在观察:我要偷的是什么?我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他在观察自己的三门,这样算不算一种善业呢?这里我们要做一个说明:虽然小偷偷东西也在观察自己的三门,但是这不能称为正知。为什么呢?因为正知和正念都是缘善法的心所。所以,当我们讲正知时,是指经常观察三门看自己是否处于善法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观察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安住于善法,如果把前提抛在一边,单单观察三门,那不一定是真正的正知。
接下来要分析的是“无正知”。有时尽管没有正知,但是也没有生起恶心,这样是不是无记呢?无正知绝对不是无记,因为它专指烦恼心,而不是说仅仅没有安住正知而已。正知是专指善心的状态,无正知就是指烦恼状态,就像贪嗔痴一样。假如没有贪嗔痴,能不能成为善法呢?《宝鬘论》中讲,无贪无嗔无痴专门是从反面、对立面而讲的,并不单单是没有贪嗔痴而已,它一定指的是一种善法。
所以我们要了知,正知本身一定是一种善法,无正知就是指一种烦恼的状态,如果了知这个前提,一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说前面讲到的小偷正在偷东西时,对自己的状态很清楚,观察自己身体的每个步骤是不是按照计划进行,是不是“如法”的,然而这只能称作观察,而不叫正知。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护持正知正念,就不知道我们的身体及语言正处于何种状态,也没有办法安住正念。如果有了正知正念的话,就可以经常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不是离开了善法,如果离开了就去调伏并安住在善法的状态。以上就是未护正知正念的过患,这堂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1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