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0課

  《入菩薩行論》第60課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堂課的內容。這個科判(寅一、身本體無有所貪精華)告訴我們怎麼樣觀察身體的真實相或者怎麼樣滅除貪身的方法,了知身體沒有所貪的精華後,可以消滅這種非理作意。現在所講是通過智慧分析從表皮到骨髓之間的本體,從而了知身體是不淨、臭穢的自性。

  

複解諸骨骼,審觀至于髓,

  

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從表皮到肌肉之間沒有任何一種精華所在。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智慧去觀察,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加深理解:比如通過解剖的方式,就可以把皮膚下的表皮、真皮、血管、肌肉、筋腱一個個了知得很清楚。身體除了這些構造之外,沒有額外的所謂精要之處。還可以借助觀修屍陀林獲得一些體驗,如天葬師把屍體的皮膚割開,把內髒取出來之後,我們也知道裏面沒有什麼精妙的東西,除此之外,它也沒有清淨的自性,是比較臭穢的。

  有些時候我們會想,解剖屍體當然很臭,因爲畢竟是死的;屍陀林中的屍體也很臭,因爲已經死了很多天,當然會有很大的臭氣,但是我們會認爲活人沒有這種臭的本體,是不是呢?其實平時我們自己對于人身上的臭味多少還是有所體驗的。比如有時人身受了傷,裏面的血液噴出來或者內髒流出來也是很臭的。即便是活著的時候,身體也是非常臭穢的自性,只不過死人的臭氣和活人的臭氣不一樣而已,但都同屬于臭穢的自性。不能說死人才是臭的自性,活人是不臭的自性。

  所以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就知道不管是活人的身體還是死人的身體,實際上都同樣是臭穢的自性,這方面完全一樣。我們借助其他一些工具來分析觀察,也可以得出這種結論。

  “複解諸骨骼”,前面把骨頭以外的身肉、血管都已經分析了,現在開始分析或者分解所有的骨骼。叁百六十個骨節也好,或者說大大小小的頭骨、胸骨、脊椎骨、盆骨、大腿骨、小腿骨等等,我們觀察分析所有骨頭,除了骨架之外它的確沒有什麼精華,沒有什麼可貪著之處。

  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有一些骨架,在西藏的一些天葬場也有一些骷髅,國外一些地下建築中有也成排的人頭骨和完整的骨架。實際上,不管是名人的骨架,還是一般老百姓的骨架,看到這些骨架時,沒有任何人會覺得這是一個精華的、可以貪著的東西。如果觀察我們自己的骨頭,也會發現沒有什麼精妙之處,就怕不仔細去觀察,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的確沒有任何精妙之處。

  把骨頭骨節觀察完之後,“審觀至于髓”,再把骨頭劈開,看裏面的骨髓,它也是一種臭穢的自性。觀察到骨髓的階段,我們仍然沒有發現精妙之處。雖然說骨髓的“髓”字從字面上看好像有一種精華、精妙的意思,但其實真正分析它的組成部分或者它的形狀、顔色、氣味的時候,我們都沒辦法在裏面尋找到一個真正可貪的一種所謂精妙之處。所以說“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我們從表皮開始,把表皮、肌肉、血液、內髒、骨頭、骨髓,從外到內,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分析了一遍之後,何處見精妙呢?根本就沒有見到任何精妙。

  爲什麼此處要出現“精妙”,下一個頌詞當中也會出現“精妙”呢?這和我們生貪的對境有關。對于精妙的東西我們會産生貪欲,對于臭穢的東西或者醜惡的東西,我們就不會産生貪欲。通過理性的觀點、智慧來分析的時候,我們對身體這麼貪執,按理說身體應該有一個精妙的東西,或者整個人身應該是個精妙的東西,否則我們怎麼可能付諸一生精力爲了維護身體付出這麼多代價呢?所以我們要觀察一下,到底是整個人身有精華呢?還是在人身當中某一個地方有什麼精華?

  從整個人身來看,人身就是由表皮、肌肉乃至于骨頭、骨髓各個部分組成的,它沒有一個所謂整體的概念。再把這些別別的東西一個個觀察:表皮沒有什麼精華可貪著,假如把一個人的人皮整個剝下來,堆在一個地方;然後再把身上所有的肌肉剔下來堆成一堆;再把血液用盆子裝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再把這個骨頭一個一個地剔下來堆成一堆;再把裏面的骨髓用器具盛起來放在一起。我們再一個一個觀察,好的地方到底在哪裏?是覺得這張人皮好呢?還是覺得這樣一堆肌肉好?還是覺得這一堆骨頭好?還是覺得這盆血液好?還是哪個地方好?還是一個內髒好?這樣看起來的時候,每一處都是讓人作嘔和惡心的臭穢之處。這樣仔仔細細地分析下來,沒有一個地方找得到讓我們覺得非常值得貪著的精要之處。

  如果我們沒有發現一個精妙之處,那麼我們爲什麼又會産生貪著心呢?實際上這純粹就是一種妄執而已,就怕我們不認真仔細地去分析和觀察。借助《入行論》的智慧,對我們所貪的人身做一次從外而內的仔仔細細的檢查,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錯了,大錯特錯。我們在身體裏面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精妙之處、精華之處和堅實之處,身體全是一種不清淨、臭穢的本體。

  上師在講記中講,人生起貪心、嗔心都有一定的所緣,對于悅意的東西就産生貪,對于醜惡的東西就産生嗔,對一般的東西就産生愚癡。我們就看到底是哪個東西讓我們對身體這麼耽著?真正認認真真觀察時——沒有。身心是分離的,身體也不是我,而且它現在是一種非常臭穢的自性,它怎樣引起了我們這麼大的執著和這麼強烈的貪執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是勤尋覓,若未見精妙,

  

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認認真真、努力地尋找之後,如果沒有見到任何一種精妙之處,“何故猶貪著”

  就開始問我們的心了:愚癡的心識啊!爲什麼你還這麼貪著這個垢身,這樣愛護這個垢身呢

  實在是沒有什麼道理。

  我們在身體上沒有找到它的精華之處,沒有找到不外乎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我們通過上面這種尋找的方式,對于身體的裏裏外外尋找完之後,沒有找到精華。沒有找到精華是什麼原因?是不是因爲漏掉什麼了?就是雖然它有精華但是我們沒有觀察到,會不會是這種情況呢?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就看到底是哪個地方漏掉了,如果有漏掉的我們就把它拿出來,再觀察到底有沒有精妙之處。但不管用什麼方式來觀察,或者說從衆生的執著方式來講,從表皮到裏面的骨髓之間,我們再也找不到其他東西了,我們可以執著、可以認知的東西,除了表皮到骨髓之間還會有什麼隱藏呢?

  通過現代醫學解剖的方式也可以觀察,通過解剖尋找我們所執著的到底是什麼。在這些表皮、肌肉、骨頭、骨髓之外,還有沒有一個額外的什麼東西?一個沒有觀察到的精華的東西,藏在我們身體的最深處被我們漏掉了?但觀察下來的確沒有,所以這個可能性就可以排除了。並不是實在有一個精妙的東西,但是我們沒有找到。這種情況可以排除。

  第二種情況就是的確沒有精妙。我們找了之後,發現它本身沒有什麼精妙,也沒有找到什麼精妙。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本身沒有什麼精妙的東西,我們也沒有找到什麼精妙的東西,就可以肯定,身體裏裏外外的確沒有一個精妙之處。

  那問題又來了,假如是第二種情況,的確沒有什麼精妙,那麼寂天菩薩就問“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寂天菩薩就覺得很奇怪,既然我們裏裏外外都沒有找到一個可貪著的精華之處,爲什麼我們還要盲目地去貪著、愛護這個身體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妄執,就是屬于一種典型的顛倒作意,非理作意,只有這樣解釋才比較合理。按照正常的標准來看,如果真正找到了一個精華我們去貪著它,那還情有可原,但是不管我們怎麼去努力尋找,再再尋找,根本找不到真正的精華,根本就沒有精妙之處。既然沒有可貪之處,那爲什麼我還會生起貪心?這就很奇怪。

  諸佛菩薩以前就很奇怪,因爲他們證悟之後就覺得衆生很可憐、很莫名其妙。以前我們是不知道,不分析我們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但現在我們借助佛菩薩的正見觀察分析之後,我們也知道的確沒有什麼可貪著的東西,那爲什麼還對身體這麼貪著呢?自己也可能會覺得很奇怪。

  《四百論》有一個注釋是月稱論師寫的,上師仁波切在講《四百論》的時候也引用了,這個故事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晚上走夜路,看不到東西,不小心踩到了一堆大便。最初的時候他沒發現,停下休息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就特別不高興産生了嗔心,非常厭惡。然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後來突然又對大便産生了一種貪欲之心,覺得很好。

  這個故事實際上寓意很深,它說明一個什麼情況?第一階段踩到大便不知道繼續走,說明我們平時不了知我們的身體構造,是一種舍心的狀態,我們繼續使用這個身體。這是第一個階段不了知,情有可原。那麼第二個階段,他發現踩到大便了,覺得很髒很臭生起了嗔心,這也是正常的心理。比如我們觀察身體這麼髒,覺得很厭惡,産生一種很臭穢厭惡的感覺,這也是合理的。最不合理的就是第叁個階段,怎麼突然對這個髒東西産生了一種愛執呢?會覺得它很可愛,很值得貪戀呢?這就莫名其妙了。

  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個狀態,觀察、分析這個身體明明是不清淨、臭穢的自性,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居然對它産生了一種愛戀和貪執,這是非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居然在我們身上發生了,天天都在發生。月稱菩薩這個比喻真是非常好,以這叁個階段對比我們自己對待身體的叁種態度:首先是不知道,然後知道它不清淨之後不高興,最後又莫名其妙地對這個髒東西産生了一番愛執,除了用顛倒作意和妄執來解釋之外,沒有什麼解釋可以行得通。

  通過頌詞、故事也好,通過理論分析也好, 我們可以下個結論:現在我們貪著身體、極度愛護身體是一種盲目…

《《入菩薩行論》第6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