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9課

  《入菩薩行論》第59課

  今天繼續學習如何修持菩提心的精要竅訣。

  《入菩薩行論》分十品,第四、第五品是宣說受持菩薩戒之後如何來護持。第四品是通過不放逸的方式,第五品是通過安住正知正念和調心的途徑來護持。

  子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分二:一、思維暇滿難得;二、已得當取實義。

  此科判講的是“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前面兩個科判第一是要製止非法之事,第二是要行持如理之事,就是如是應斷除非法、行持善法。假如我們沒有如理地斷除惡業、修持善法,應如何對治呢?竅訣就是“思維暇滿難得”、“已得當取實義”。

  爲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對治?假如沒有認真修法,就不會認識到暇滿難得,以及修持正法的殊勝性和珍貴機緣。思維暇滿難得後就應用這樣的人身來行持正法。行持正法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是要斷除非法的惡業,第二要行持順緣的善業。通過“思維暇滿難得”和“已得當取實義”,了知其真實意義後,如是行持對治,讓我們的內心真正能夠安住在行持善法、斷除非法的狀態中。

  醜一、思維暇滿難得:

  “思維暇滿難得”的意義出現很多次,但場合不同。有的通過菩提心的所依側面來講,有的從修持菩提心的順緣方面來講,此處主要宣講如果沒有行持修善斷惡的話,應該通過思維暇滿難得進行對治,核心意義是放在對治如是的過患上,讓我們調整修行的狀態。所以和前面並不重複也不矛盾。

  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

  我應該再叁地思維:經曆很多劫後才獲得暇滿人身和修法的機緣,此時應該守持暇滿難得的心,經常憶念暇滿難得,或者說應該守持如意寶般的菩提心,不管遇到什麼障礙與違緣,力求我的心猶如須彌山王一樣如如不動。

  下面進一步分析:爲什麼我應該再叁地思維呢?平時我們在學習世間知識時,尤其是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會發現:單單看一遍、聽一遍,或者思維一、兩遍的話,其深遂的含義是無法被認知的,如果對這個問題再叁思維,裏面的意義就會浮現出來,被我們的心領悟到。世間也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當對一本書或者某個觀點再叁地思維,它的意義就會顯現出來。“百遍”是形容詞,可以是一百多遍,幾十遍,說明反複的意思。

  我們在學習解脫輪回而使衆生成佛之道的佛法時,因其意義深邃(體現在我們平時沒有熟悉這種智慧思維的模式),我們習慣了自私自利等煩惱性的思維方法,所以對這種模式很陌生,或者它隱藏在我們心的深處,很難被發現,所以要再叁地去觀察和思維。

  在不同的經論中,提示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大圓滿前行》和《廣論》通過比喻或分析因、本體等思維暇滿,我們緣這些提示反複觀察、思維後,暇滿難得的意義就會在我們相續中浮現出來,並不是我們發現了一個更新的暇滿,而是佛陀或高僧大德宣講暇滿難得的意義本身就已經非常明確和完備了,並沒有什麼要更新的、補充的、增加的,只是我們的心和思維對此需要由淺至深的理解過程,或者逐漸廣大的了解過程。再叁思維主要是針對我們能思維的心,了解其本身的含義,遣除疑惑或不合理的想法後,就可以真實地、准確地來理解暇滿的含義,也就是說暇滿難得的修法在整個修菩薩道的過程中到底有什麼方式讓我們精進,讓我們努力去獲得一種人身的實義,所以必須要再叁思維。

  通過思維之後,我們在某時會有一種豁然醒悟的感覺,再回頭看意義時就會發現:其實現在所領會到的法義就在這頌詞裏或注釋中,或者以前上師仁波切早就講過,爲什麼以前沒有領悟到呢?這就說明我們思維的力度不夠。

  以前有些大德在真實證悟實相(此處證悟不是說通過思維理解而生起定解)時,發現原來實相就在這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爲什麼以前每天接觸就沒有發現呢?他們也會有這樣的感慨。所以說無我的狀態、心的實相雖然一直跟隨著我們,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但我們就是視而不見,就是沒有辦法發現它,這就是我們的修行力度、認知度不夠深、不夠強,當因緣具足證悟後,我們就發現所謂的實相不是以前沒有,現在重新獲得一個,而是一切萬法的實相本來就是在這裏,只不過以前沒有領悟到而已。

  由此可知,經典中爲我們宣講闡釋的佛法甚深意義,比如暇滿的深義本身一直就在這兒,只是我們沒有再叁地去深入觀察、思維就發現不了,所以這也是佛法要再叁學習、思維的必要性。我們的分別念和智慧必須要緣正確的途徑,反複去觀察、磨練後才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領悟到它的究竟和佛陀講到的真實的本意,而不是跟隨自己的分別念去理解所謂的含義。

  “曆劫得暇滿”,就是說人身不是隨便就能夠獲得的,而是經曆很多劫後才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得人身的次數會很多,但哪一世都沒有像這世對佛法有興趣,真正想去行持。以前也許遇到過佛法曾經有興趣,但只是結了個緣;或者以趕時髦的心態:別人都在學,我也學一點。現在如果真實産生了想要深入理解佛法,並發願從現在開始生生世世不遠離或想要實證它的決心,這種念頭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暇滿人身不只是獲得人身,有無暇和圓滿兩方面。圓滿有自圓滿,他圓滿。其中自己要生信心,不能有邪見,就說明自己對修學佛法的確不是沖動,而是前所未有的欲求,這就是真實獲得了暇滿人身。有這樣的人身才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所以想真實行持善法的人身,實際上是在很多劫中第一次獲得,現在想要迫切行持佛法的人身就有可能很快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因爲有了真實修持解脫道動力的緣故。

  爲什麼說“曆劫得圓滿”?前面從因、本體、比喻、數量等都做過一些分析。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講了個比喻,在野外旅行時,煮茶需要具足很多因緣。比如生火就必須要有生火的工具、、幹柴、樹枝、水和茶葉、鍋,還要懂得如何在野外生火,所有的因緣都具足了,才可以燒茶。如果某個因緣不具足或者具足了90%的因緣,也是沒有辦法成辦的。所以從這個的比喻來看,一件事情的成辦並圓滿,需要很多因緣同時具足。

  同理,暇滿的人身也一樣,必須很多因緣同時具足,這樣才會獲得具有修持佛法的強烈心態的人身。難得的原因是:這些因緣在同一個時間中全部具足很難辦到。在多生累劫中,我們或者具足了其中的一兩樣因緣,或者所有的因緣都不具足,或者大部分因緣具足,就是沒有辦法成爲合格的法器。現在所有因緣終于同時具足了,得到這樣的人身和修法的資糧或者修法願望後,我們要善加利用,再叁地思維這種難得,把所有的問題都想清楚,就會發現現在具足這個因緣的確太不容易了。

  世間人說中彩票的機率很低,夏天被雷擊的概率也非常低,這些都是因爲因緣很難具足。獲得暇滿人身要比這些困難無數倍,這也是我們曆劫沒有獲得修法身份的原因,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就必須要再叁地思維:這麼低機率的事情我真正遇到了,這絕對不是運氣好,或者說恰好遇到這個情況,而是以前的因緣具足。按照有些教言中講,應該非常地歡喜:這麼難得居然被我碰到了,是不是做夢啊?有的人得知中了幾百萬、幾千萬大獎時,剛開始都不太相信是真的,要過一段時間才慢慢確認是真的,同樣,我們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以前沒有思維過它的重要性,現在通過思維確認它這麼殊勝,應該非常高興、歡喜,同時還要進一步計劃怎樣使用;就像中了大獎後,激動過後就開始爲這筆錢怎樣使用、增值而認真計劃;同樣,獲得這麼難得暇滿的人身也應該計劃怎麼使用分配,用在世間瑣事方面需要多少;用在修法方面需要多少,盡量把這個人身的意義和價值達到最大化。

  再叁思維這些問題後,我們的心就越來越趨向于正法,不願認真修法的思想就會越來越少,就會去修持善法,斷除非法,這就和前面科判所講斷非法和行持應理之事的意義完全相符。

  “故應持此心”:對暇滿難得經過思考理解透徹之後,就應該發誓言並如是地行持。我現在應該守持暇滿難得的心,經常性地思維、憶念才能鞭策我行持殊勝的善法。這裏的“此心”也可以理解爲菩提心,我們在暇滿難得人身的基礎上發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應該再再守持這顆心,或者守持向善的心、對治的心。

  “不動如須彌”:爲什麼叫不動呢?因爲在修持佛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違緣,有些來自于外部,比如有人讓你不學佛法,使你退失;很多人讓你做非法無意義的事情,讓你空度歲月;還有來自于身心的疾病,使得向善的決心減弱;還有來自家庭阻力、來自內心突然産生的分別念,覺得修持佛法沒有真實的意義而退失。在修法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諸如此類的違品,我們就應該戰勝它,怎麼樣戰勝它?通過思維暇滿難得,了知其重大意義,當不能空耗這個暇滿人身的這種定解生起之後,即使在平時修行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障礙時,我們都可以如如不動。怎麼如如不動呢?修法的決心如如不動,利益衆生的決心如如不動。只有生起這樣境界時,我們才不會被修行和生活中的違緣所打倒。

  我們觀察可知,已經成爲欲界衆生,生在五濁惡世,不可能避免身心以及內、外各種違緣,既然沒辦法避免,怎樣去面對呢?要麼被它擊倒,要麼可以通過一種方式去戰勝它。此處頌詞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再叁思維、理解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就可以守持心如如不動,不被違緣所擊倒。因爲獲得暇滿人身修行佛法的意義非常巨大,和這個重大的意義相比,生活和修行中的違緣障礙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我們就有了能夠真正能戰勝它的定解和境界。

  “不動如須彌”:須彌山非常穩固,不管大中小的風都沒辦法傷害到它,所以我們修行佛法的心也應該像須彌山王一樣,不管遇到大中小的違緣,或者來自親戚的違緣、來自怨敵的違緣,我們都能夠面對和製服,讓自己…

《《入菩薩行論》第5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