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8課

  《入菩薩行論》第58課

  前面通過略說和廣說,宣講了煩惱引發之事及斷除方法,讓我們盡量斷除非法之事。下面學習第叁個科判:

  寅叁、攝義:

  

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這段頌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觀察自相續,了知自己正處在染汙心和無義心的狀態時,應當加以對治。對治之後,堅持地守護“此意”——菩提心或菩薩戒。

  再進一步分析:染汙心就是煩惱;無義心是對修道沒有意義的、看似無記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什麼時候處于染汙的狀態,什麼時候處于無義的狀態。無論好行染汙,還是好行無義,都無法與菩薩道相應。經過觀察、認知之後,應當對治無義心,如何對治呢?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的身語意應時時刻刻安住在這樣的心念當中:爲利益一切有情而忏悔罪業、積累善法、聞思修行等等;染汙心與善心是不相應的,善心受到了染汙,修法就停滯了,所以應該對治。

  關于對治的方法,上師在注釋中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說生起貪欲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有爲法的角度來觀察:觀察生貪對境的不淨、不完美、隱患及其無常的本性。究其根源,貪欲從何而生呢?根源是:我們認爲對境具有本體而且又是悅意的。因此,要斷除貪心,就要了知對境無有自性、本體,這是從根本上斷除貪欲的方式。按較低層次講,從相反的角度去思維,觀察生貪對境的過患——隱藏在美好事物表面下的本體實相:自性是有漏的有爲法。經過觀察與思維對境的不淨和無常,可以有效地泯滅我們的貪著。

  對治嗔恨心,我們可以依靠思維它的反面——慈愛心及其功德利益等方式來斷除。關于斷除掉舉、諷刺等其他惡心的方法,前面已有說明,此處不做贅述。

  總之,我們務必要了知對治非理作意的種種方法,這也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學法就是學習對治煩惱的方法,如果能夠學以致用,那麼我們相續中的染汙心與好行無義的心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對治,我們的心也會處于廣大、平等、清淨的狀態中。當我們對修持實相、利他生起好樂之心,好行無義的心態就無法再生起。

  普通的凡夫人在沒有真正修持菩薩道的時候,對世間欲樂的歡喜要遠遠大于對修行正法的意樂。不學佛法的人根本沒有接觸過菩薩道,自不必言。初學佛法的人內心中還沒有産生法喜,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覺得佛法沒有給自己在健康與財富方面帶來改善,好像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利益,于是學習佛法的心就會越來越淡。世間妙欲給衆生帶來的快樂已經有過體會,而佛法帶來的安樂還沒有現前,在這個階段,很多人就退失了。但是,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度過了這個比較艱難的時期之後,修學佛法的效應就會逐漸顯現出來,那時得到的快樂要深廣得多,因爲它是從心靈——最根本的地方産生的安樂,不但柔和,而且穩定。體會過這種微細的快樂之後,我們對于世間的欲妙就會逐漸失去興趣。

  在《大乘經莊嚴論》中,彌勒菩薩提到思維大乘法義與度化衆生的快樂。我們可能會想:度化衆生與修學佛法怎麼會是快樂的呢?尤其有時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很累、很辛苦,度化衆生也非常艱難。這是由于並未真正深入法義而導致的,如果深入法義我們會發現,利益衆生的快樂是極其強大、穩固又極其微妙的一種快樂,遠比粗大的欲妙快樂要強烈得多。

  暫且不提利益衆生的菩提心層面,即便是世間人做了好人好事以後,心態也是清明、歡喜的,能夠利益他人,內心就會很放松、充滿喜悅。因此不難看出,真正利他的時候是快樂的。世間助人爲樂尚且能夠感受到愉悅,何況我們是真正發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的心,真實地去做利益一切有情的行爲?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那種快樂是非常深切而穩固的。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無論我們修習菩提心還是修習空性,只要能夠安住在那種境界當中,與正法稍微相應的時候,就不會對無義、染汙的狀態再有什麼興趣了。因爲染汙的狀態很沈重、渾濁,是往下沈的一種狀態;而利他是清明的、向上升的一種狀態,二者之間差別很大。

  我們暫且不講修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便是一些世間人,體會到了少欲知足的快樂之後,也願意離群索居,走入深山老林去安住,因爲他能夠體會到遠離財富拖累的快樂。還有些外道修習禅定的人,一旦得到了禅悅之後,對世間的庸俗東西就不會再有興趣。因爲通過禅定得到的愉悅很微細、特別,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輕安,而由其他的妙欲、物質、資具帶來的快樂卻是渾濁而粗大的,比較而言,一旦得到更細微的快樂,就不會再執著粗大的快樂。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修菩薩道是快樂的,因爲菩薩道以利他爲樂。當真正安住在一心一意的利他狀態中時,發自內心的快樂就會顯現出來,是從快樂的因到快樂的果這樣一個過程。現在我們還在剛剛邁步的階段,通過利他的修法讓全身心充滿愉悅的狀態還沒有達到,我們就會認爲守戒、打坐很辛苦,發菩提心、利他很辛苦。其實我們行持世間法時也是如此,一件事情還沒有得心應手之前,在付出與准備的學習階段都會比較辛苦,只有當我們學到一定的程度,能夠得心應手運用的時候,快樂才會顯現出來。

  因此,我們在學習菩薩道的過程中,當前的階段是比較難熬、比較危險的,但是只要修持下去,就一定會度過這個難關。一旦進入了軌道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菩薩道是越修越快樂的。如彌勒等菩薩在經論中都曾經講過:我們發心思維利益衆生的快樂、尋找利益衆生方法的快樂、得到了這些方法的快樂以及真正去利益衆生的快樂,諸如此類的快樂是小乘修行者所體會不到的。這決不是爲了引導我們學習佛法的善巧方便、權宜之說,而是大乘菩薩通過修法能夠真實獲得快樂。當真正生起了這樣的信心,並且到達了某種境界之後,想讓我們不修,我們都沒有辦法停止。因爲已經體會到了它給我們帶來的愉悅與輕安,所以我們會全身心地投入,時間再長也無所謂。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守此意”——穩固地守持這顆菩提心。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前面講到中止非法之事,此處所講的是應當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我們先把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劃分一下:第一、深信,是指甚深的信心;第二、極肯定,非常肯定的正見;第叁、堅穩,穩固的人品;第四、恭有禮,對佛菩薩恭敬頂禮(恭和有禮有時候分開講,在上師的講記中是合講);第五、知慚,知慚有愧;第六、畏因果;第七、寂靜,身口意寂靜;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衆生安樂。下面我們來逐個分析這些關鍵詞的意義。

  第一,深信。對什麼深信呢?作爲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必須要深信叁世因果,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深信通過修道能夠獲得聖果,深信四谛、因緣、緣起、實相,深信自己本身具足佛性。

  凡夫人起初都是向外觀察實相,然後才能逐漸將觀察的重心由外轉移到內,從觀察自己的身體,到觀察自己的心,觀察無我、觀察究竟如來藏的實相。我們生起信心也是如此——首先對四谛生信;對外在的叁寶生信;然後對自己的本性實相生信;再對自己本來爲佛生信;對自己通過修道能夠成佛生信;對自己成佛能夠真實圓滿利益一切有情生信。

  最初如果對叁寶有信心,我們就會願意皈依叁寶;當對自性本具的實相功德産生信心時,我們就會願意去開發這種本具的功德;如果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就可以推知一切衆生本來亦皆是佛,由此便可深信:我們絕對能夠發起菩提心,這是非常可行的。既然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那麼現在的輪回與輪回中的痛苦只是一種暫時現象,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他們掃清障礙,是可以令衆生覺悟的。

  如果我們並不了知深層次的實相,不知道衆生本來是佛,而是要將衆生由凡夫改造成佛,那麼發菩提心的時候就會覺得有困難。因爲我們並不知道這個衆生到底能否被改造,能否通過引入佛門讓他們離苦得樂、獲得覺悟。但是當我們通過逐步地學習,認知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只不過由于暫時的因緣蒙蔽了實相而已,我們只需要做一些助緣,讓他了知修行的方法,幫助他遣除障礙。這樣,我們對于發菩提心就會産生更強的信心,也就不太容易退失。如此的實相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道理所能概括的,一切衆生本來是圓滿的佛陀,本來完全具有成佛的潛質,如果付諸努力,無論時間長短,一定可以讓衆生獲得殊勝的覺悟。

  第二,極肯定。有些地方的解釋是非常堅定地立誓行善,對于自己所要修持的善法心中非常肯定,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殊勝的正見。我們學習佛法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定解,比如通過聞思修行,對一切萬法的實相産生正見。

  深信是從信的角度來講的,極肯定是從正見的角度産生很深的肯定,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如果有很深的正見,就能夠引發很深的信心。對我們而言,立下一個非常肯定的行善的誓言,或者生起一切萬法無常、萬法空性的定解,都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只有這些要素都具足了,我們的修行才會順利。

  第叁,堅穩。堅穩的意思是指在我們行持善法時始終保持的一種很穩固的狀態。比如,人格、人品非常穩固,立誓修學佛法不退失信心,爲了利益有情,積累資糧,發誓往生極樂世界、行持菩薩道的心不會退失。如果修行的心很穩固,那麼行持任何一種善法,不論是大乘法也好,或者跟隨某個傳承修持也好,都不會輕易變來變去,不會今天學佛法,明天學外道,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因此,具備穩固的心態,是成功地完成佛法修學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四,恭有禮。恭有禮就是恭敬地頂禮,對誰恭…

《《入菩薩行論》第5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