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8课
前面通过略说和广说,宣讲了烦恼引发之事及断除方法,让我们尽量断除非法之事。下面学习第三个科判:
寅三、摄义: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这段颂词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观察自相续,了知自己正处在染污心和无义心的状态时,应当加以对治。对治之后,坚持地守护“此意”——菩提心或菩萨戒。
再进一步分析:染污心就是烦恼;无义心是对修道没有意义的、看似无记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什么时候处于染污的状态,什么时候处于无义的状态。无论好行染污,还是好行无义,都无法与菩萨道相应。经过观察、认知之后,应当对治无义心,如何对治呢?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的身语意应时时刻刻安住在这样的心念当中: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忏悔罪业、积累善法、闻思修行等等;染污心与善心是不相应的,善心受到了染污,修法就停滞了,所以应该对治。
关于对治的方法,上师在注释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生起贪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有为法的角度来观察:观察生贪对境的不净、不完美、隐患及其无常的本性。究其根源,贪欲从何而生呢?根源是:我们认为对境具有本体而且又是悦意的。因此,要断除贪心,就要了知对境无有自性、本体,这是从根本上断除贪欲的方式。按较低层次讲,从相反的角度去思维,观察生贪对境的过患——隐藏在美好事物表面下的本体实相:自性是有漏的有为法。经过观察与思维对境的不净和无常,可以有效地泯灭我们的贪著。
对治嗔恨心,我们可以依靠思维它的反面——慈爱心及其功德利益等方式来断除。关于断除掉举、讽刺等其他恶心的方法,前面已有说明,此处不做赘述。
总之,我们务必要了知对治非理作意的种种方法,这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学法就是学习对治烦恼的方法,如果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我们相续中的染污心与好行无义的心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对治,我们的心也会处于广大、平等、清净的状态中。当我们对修持实相、利他生起好乐之心,好行无义的心态就无法再生起。
普通的凡夫人在没有真正修持菩萨道的时候,对世间欲乐的欢喜要远远大于对修行正法的意乐。不学佛法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菩萨道,自不必言。初学佛法的人内心中还没有产生法喜,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佛法没有给自己在健康与财富方面带来改善,好像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利益,于是学习佛法的心就会越来越淡。世间妙欲给众生带来的快乐已经有过体会,而佛法带来的安乐还没有现前,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就退失了。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度过了这个比较艰难的时期之后,修学佛法的效应就会逐渐显现出来,那时得到的快乐要深广得多,因为它是从心灵——最根本的地方产生的安乐,不但柔和,而且稳定。体会过这种微细的快乐之后,我们对于世间的欲妙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提到思维大乘法义与度化众生的快乐。我们可能会想:度化众生与修学佛法怎么会是快乐的呢?尤其有时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很累、很辛苦,度化众生也非常艰难。这是由于并未真正深入法义而导致的,如果深入法义我们会发现,利益众生的快乐是极其强大、稳固又极其微妙的一种快乐,远比粗大的欲妙快乐要强烈得多。
暂且不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层面,即便是世间人做了好人好事以后,心态也是清明、欢喜的,能够利益他人,内心就会很放松、充满喜悦。因此不难看出,真正利他的时候是快乐的。世间助人为乐尚且能够感受到愉悦,何况我们是真正发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的心,真实地去做利益一切有情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得到,那种快乐是非常深切而稳固的。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无论我们修习菩提心还是修习空性,只要能够安住在那种境界当中,与正法稍微相应的时候,就不会对无义、染污的状态再有什么兴趣了。因为染污的状态很沉重、浑浊,是往下沉的一种状态;而利他是清明的、向上升的一种状态,二者之间差别很大。
我们暂且不讲修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便是一些世间人,体会到了少欲知足的快乐之后,也愿意离群索居,走入深山老林去安住,因为他能够体会到远离财富拖累的快乐。还有些外道修习禅定的人,一旦得到了禅悦之后,对世间的庸俗东西就不会再有兴趣。因为通过禅定得到的愉悦很微细、特别,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轻安,而由其他的妙欲、物质、资具带来的快乐却是浑浊而粗大的,比较而言,一旦得到更细微的快乐,就不会再执著粗大的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修菩萨道是快乐的,因为菩萨道以利他为乐。当真正安住在一心一意的利他状态中时,发自内心的快乐就会显现出来,是从快乐的因到快乐的果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我们还在刚刚迈步的阶段,通过利他的修法让全身心充满愉悦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我们就会认为守戒、打坐很辛苦,发菩提心、利他很辛苦。其实我们行持世间法时也是如此,一件事情还没有得心应手之前,在付出与准备的学习阶段都会比较辛苦,只有当我们学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得心应手运用的时候,快乐才会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学习菩萨道的过程中,当前的阶段是比较难熬、比较危险的,但是只要修持下去,就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一旦进入了轨道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菩萨道是越修越快乐的。如弥勒等菩萨在经论中都曾经讲过:我们发心思维利益众生的快乐、寻找利益众生方法的快乐、得到了这些方法的快乐以及真正去利益众生的快乐,诸如此类的快乐是小乘修行者所体会不到的。这决不是为了引导我们学习佛法的善巧方便、权宜之说,而是大乘菩萨通过修法能够真实获得快乐。当真正生起了这样的信心,并且到达了某种境界之后,想让我们不修,我们都没有办法停止。因为已经体会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与轻安,所以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时间再长也无所谓。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守此意”——稳固地守持这颗菩提心。
子二、行持应事: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前面讲到中止非法之事,此处所讲的是应当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我们先把颂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划分一下:第一、深信,是指甚深的信心;第二、极肯定,非常肯定的正见;第三、坚稳,稳固的人品;第四、恭有礼,对佛菩萨恭敬顶礼(恭和有礼有时候分开讲,在上师的讲记中是合讲);第五、知惭,知惭有愧;第六、畏因果;第七、寂静,身口意寂静;第八、勤予乐,精勤地给予众生安乐。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这些关键词的意义。
第一,深信。对什么深信呢?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必须要深信三世因果,深信佛菩萨的功德,深信通过修道能够获得圣果,深信四谛、因缘、缘起、实相,深信自己本身具足佛性。
凡夫人起初都是向外观察实相,然后才能逐渐将观察的重心由外转移到内,从观察自己的身体,到观察自己的心,观察无我、观察究竟如来藏的实相。我们生起信心也是如此——首先对四谛生信;对外在的三宝生信;然后对自己的本性实相生信;再对自己本来为佛生信;对自己通过修道能够成佛生信;对自己成佛能够真实圆满利益一切有情生信。
最初如果对三宝有信心,我们就会愿意皈依三宝;当对自性本具的实相功德产生信心时,我们就会愿意去开发这种本具的功德;如果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就可以推知一切众生本来亦皆是佛,由此便可深信:我们绝对能够发起菩提心,这是非常可行的。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么现在的轮回与轮回中的痛苦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他们扫清障碍,是可以令众生觉悟的。
如果我们并不了知深层次的实相,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而是要将众生由凡夫改造成佛,那么发菩提心的时候就会觉得有困难。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众生到底能否被改造,能否通过引入佛门让他们离苦得乐、获得觉悟。但是当我们通过逐步地学习,认知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不过由于暂时的因缘蒙蔽了实相而已,我们只需要做一些助缘,让他了知修行的方法,帮助他遣除障碍。这样,我们对于发菩提心就会产生更强的信心,也就不太容易退失。如此的实相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道理所能概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圆满的佛陀,本来完全具有成佛的潜质,如果付诸努力,无论时间长短,一定可以让众生获得殊胜的觉悟。
第二,极肯定。有些地方的解释是非常坚定地立誓行善,对于自己所要修持的善法心中非常肯定,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殊胜的正见。我们学习佛法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定解,比如通过闻思修行,对一切万法的实相产生正见。
深信是从信的角度来讲的,极肯定是从正见的角度产生很深的肯定,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如果有很深的正见,就能够引发很深的信心。对我们而言,立下一个非常肯定的行善的誓言,或者生起一切万法无常、万法空性的定解,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只有这些要素都具足了,我们的修行才会顺利。
第三,坚稳。坚稳的意思是指在我们行持善法时始终保持的一种很稳固的状态。比如,人格、人品非常稳固,立誓修学佛法不退失信心,为了利益有情,积累资粮,发誓往生极乐世界、行持菩萨道的心不会退失。如果修行的心很稳固,那么行持任何一种善法,不论是大乘法也好,或者跟随某个传承修持也好,都不会轻易变来变去,不会今天学佛法,明天学外道,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因此,具备稳固的心态,是成功地完成佛法修学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四,恭有礼。恭有礼就是恭敬地顶礼,对谁恭…
《《入菩萨行论》第58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