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7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分十品,现在学习的第五品是宣讲六度中的持戒度,即受了菩萨戒之后,围绕护心的方便是守护正知正念这一主题,展开宣讲了我们在修菩萨道、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取舍等实际修行的方式方法。
现在讲到了“终止非事”,对于不该做的非法之事,必须要制止。科判是“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如果我们相续中有烦恼,就会引发贪欲、嗔恨,继而引发身、语等恶业,对烦恼必须要断除。此内容分略说、广说和摄义。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前面讲到,如果我们的心正准备产生嗔恨、贪欲时,言行要如树一般安稳而住。
今天接着宣讲其余由烦恼引起的非法之事,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时,也必须要终止这些行为,因为它能够带来罪业和痛苦。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和菩萨道的清净的本体、清净的修法不能够相顺,就得不到理想的境界和果位。
从整个修法的体系来看,除了每个应取、应舍的行为之外,并没有所谓的修行。我们的修行要落实在每一个修法中,而不是笼统地说我要修行,好象对修行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忽略了修行中每一个窍诀、每一个修法,或者每一个个体应该断除的、应该行持的这种法义。
所以,想要修行,就必须把《入行论》所讲的取舍之事落实到我们的思维和行持中,这样才能在每一点、每个侧面、每个不同的角度做到和菩萨道、菩提心相应,只有全方位进行观修、实践,才能真正行持圆满、完整的菩提道,调化自己的烦恼。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偈颂的最后一句“如树应安住”,它可以搭配在颂词每一种将生起的非法之事后面。如:我们正准备生起或正生起掉举时——如树应安住;讽刺——如树应安住;傲慢——如树应安住;乃至于离间——如树应安住,每一个意义上都配“如树应安住”。
当我们产生掉举时,要让自己的心安止下来,遣除不符合菩萨道的心态和行为。所谓掉举即是不安稳的状态。掉举和昏沉有时搭配讲:昏沉就是昏昏欲睡,或心的所缘境不明显,处于内收的状态;掉举与其相反,它是比较外扬的,比如我们的心胡思乱想,外散得很厉害,就叫掉举。有些大德这样举例解释掉举:比如我们手里拿一个杯子,把杯子在手里掉过去掉过来,掉举就像手中的杯子不安住一处,是掉过去掉过来的散乱状态。“举”就是高举,是往上扬,好象把一个东西举起来,它和昏沉的“沉”是矛盾的,“沉”是往下走。“掉”和“昏”也不同,掉是不安住而外散的状态,就像我们手里的杯子掉过去掉过来一样。掉举从内心的角度来讲,很像我们坐在一个地方胡思乱想,即便不是胡思乱想,但心总是往外驰求,没有安住,没有内收,这就叫做掉举。
掉举是修持寂止、禅定时最应该制止的违缘和歧途。修定时如果掉举很厉害,就无法把心专注在所缘境上。掉举是指内心的状态,但身体动来动去、语言无法控制等都可以归于掉举。掉举是烦恼引发的一种心所,所以它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听法时胡思乱想是一种掉举;观修时心不听话,动来动去、想东想西,也属于掉举。
我们修法要集中精力有所突破,需要我们的心寂静下来,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无常上,就很容易在无常的教法上有所突破,对无常就会有所体会;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空性、无自性上,就会对空性有更多的体会。如果心很散乱,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力量就不强。
掉举对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和违缘,当然不修行的人,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心掉举有多厉害,一旦修行准备打坐或观修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很难专注、安住在一处,这时就需要寂止,必须制止掉举发生。
要让心平稳下来,佛经论典中宣讲的方法,就是思维轮回过患,它偏于较沉重的本体,这样心就逐渐严肃起来了,就开始有所担忧。所以,如果我们的心高举,就思维比较沉重的话题;如果我们的心比较昏沉,就观想佛的功德、观想修行获得解脱的利益等,让我们振奋起来,这样心逐渐往上走,来达到一种平衡。
还有一种制止掉举的方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修寂止。首先把心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可以是一朵花、一块石头或一尊佛像,心散乱了,就把它拉回来,专注在所缘境上;再散乱,再拉回来,反反复复这样训练,掉举的状态就会逐渐有所改变,最后可以达到想专注就能专注,想专注多久就能专注多久的状态。所以,心要掉举时,我们要及时发现,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对治,如树应安住。
第二种是讽刺。当我们想讥讽别人时要了知:现在我的心处于非法状态,我的行为、手势、脸部表情等行为要终止。讥讽主要从语言表现,尤其语言必须中止。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被别人嘲笑、讥讽,都喜欢得到赞叹、表扬及安慰、鼓励。某些人为人不厚道,性情过于刻薄,习惯嘲讽别人——他们似乎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弱点,然后进行讽刺。别人听了当然不舒服,由此埋下嗔恨的种子,造下轮回之因。
作为修行人、作为一个菩萨,虽然我们的心还有烦恼,但我们的目标是行持菩萨道,菩萨道是利他之道,是让人生获得安乐之道,所以对于伤害别人的行为,理应制止。不管以前在这方面是不是很在行,是不是很有兴趣,我们都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克制自己的言行,尽量以慈悲心对治想嘲讽别人的心态。想要讽刺别人时,如树应安住。
第三种是傲慢。傲慢分很多种。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了这几种傲慢:慢、过慢、慢过慢。第一种“慢”,与比自己低的人比较时,觉得福报、钱财等胜他一筹,对这些人产生的慢叫做慢;第二种对中等人产生了和自己平等的慢就叫做过慢;第三种对比自己还要高的人产生的慢叫做慢过慢。比如妄想认为自己超过了释迦佛、超过了文殊师利菩萨等,称之为慢过慢。通过比自己低的境、和自己平等的境、比自己高的三类境,分别产生不同的慢。
第四种是我慢。从实相的角度来讲,平时我们认为的“我”,真正观察起来是不存在的,但是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这个事实,以为“我”存在的执著就叫做“我慢”。它和平时我们说的“贡高我慢”有一点差别。这种我慢乃至于没有通过修无我空性予以压制、调伏之前,都比较强盛有力。
第五种是增上慢。不管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还是自己修行,得到了一种感觉就认为自己证悟了,或自认为具有了某种功德,在别人面前显示说自己已经获得了这种功德,已经是圣者等,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具有这个功德,已经具有某种证悟的慢,叫做增上慢。
如果不分析,增上慢和上人法妄语相似。都有以为自己证悟或给别人说自己证悟了这种情况,实际上自己本未证悟而认为证悟,或对外宣称已证悟。如若比较,二者是不同的,增上慢是真地以为自己证悟;而上人法妄语是很清楚自己没有证悟,却对外宣称自己证悟。如果有增上慢的人在说这样语言时,是不是上人法妄语,有没有犯这种妄语的根本戒呢?并没有犯根本戒。因为他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是获得这种功德,而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了证悟。增上慢更多是一种不了知、愚痴的状态;上人法妄语是自己很清楚没有获得证悟,而对外宣称自己是获得了法,它的欺骗性比较强。
第六种是卑慢。上师在颂词讲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前面在讲到三种对境时,傲慢是指和自己低的人比,卑慢是对上和下两种境都做了对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一种解释:是自己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差,并把这种一切不如人的卑微状态执著为自己不共的特点,反正我不如你,反正我不如一切人,以这种心态作为生慢的依据。我不行就不行,破罐破摔,把破罐破摔的心态变成了一种慢,他没有因此变得很低落,反而把这个作为自己傲慢的资本,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这种慢,称之为卑慢。
第七种是邪慢。有些人做善法不行,但做恶业很在行,他就把这个做为自己炫耀、生起傲慢的资本。比如自己杀生速度很快,操作起来很熟悉,在这个行业中,自己是状元;或杀生大赛中得了怎样的优势;或偷东西了得等,依此产生的慢叫邪慢。
按照佛经和论典的观点,“慢”分了以上七种。如果和我们对应,虽不一定所有都对得上,但可能对得上一两种、两三种,所以当我们在产生这些心态时,应该如树安住。
当然只如树安住也不行,所以首先要了知慢的分类,同时也应该知道每种慢的对治方法,这就必须要进一步学习,只有广闻博学,才可了知每种慢的体性以及对治方法。比如:以我慢为例来观察,每一个人都具执有我的状态,叫我慢,当产生我慢时,真正的对治就是修无我空性。通过修无我空性,可以把我慢逐渐弱化,乃至消失。其他七个每个也都有一个对治的修法。
第四种骄矜。骄矜也分了很多种。首先第一个种姓娇。印度种姓的观念很强,比如婆罗门种姓,王族种姓等,如果是高贵种姓,就觉得胜人一筹,这就叫种姓娇。表现在血统方面,比如这个家族是贵族的血统,或者是王族的血统,现在的英国等地,还有王族,生在这样家族的人,都认为我是王族的血统,就认为是胜人一筹。在汉地,以前也有皇宫贵族家庭,现在也有些人,比如祖上做官的人,或父亲是什么官,我是哪个大官的儿子,像这样就觉得我的种姓比别人胜一筹;还有像书香门第、武术世家等,把这个认为是一个种姓,对此产生骄傲,产生骄矜,诸如此类的都算是种姓骄。
第二个相貌骄。就是相貌比较端正,不管他的身材还是五官等的长相,自己觉得相貌超胜别人,由此产生的骄叫做相貌骄。
第三种广闻博学骄。是自己认…
《《入菩萨行论》第5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