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所学的知识或掌握的学识都比别人超胜,比如他的识辨能力很强,或者深入思维问题的能力很强,或者能背诵很多典籍。古往今来,世间有很多这样的学者,学佛人中也有这样的智者,如果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或涵养比较好的人,不会以此产生骄傲的资本,但有些人,有了这些才能,就开始觉得自己比别人胜过一筹,这种心态就叫做广闻博学骄。
第四种财富骄。就是很有钱,不管是世袭来的财产也好,通过今生的打拼获得的财产也好,还是通过今生当中发横财的方式获得的财产也好,也就是这些人的财富比别人超胜,以这个财富为基础而产生了财富骄。
第五种权势骄。通过某种因缘,自己得到权势,做上了高位,当官了。很多人当上官很容易看不起别人,觉得比别人高一等。以《中观四百论》的观点来看,最初国王的产生,是因为大家都有财富,有了田地就有了收成,因为经常会被别人偷盗,所以他们就推选一个人,每户人家以自己六分之一的粮食作为酬劳,雇他来看护财产,这个看护者就取名叫“王”。最初的王,公仆意义是很明显的,在汉地古代时,“王”也有这层意思,但后面慢慢就走样了,变成了特权的代表。不管是有国王的权势,还是大臣的权势,哪怕一个小小的官员,只要有权势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以权势而产生的傲慢就叫做权势骄。
第六种无病骄。有些人很健康,他的肢体、器官都在健康地运转,没有其他人的缺陷,以此为资本产生的骄叫做无病骄。
第七种技艺骄。也叫艺术骄,也就是拥有一种或者多种的技艺,比如有些人会修电器,有些人会修车,有些人会……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做出来的木工、建筑等都非常的完美,或拥有现代的电脑技术,开车技术等其他技术,很多人以此产生的骄叫做技艺骄或叫艺术骄。
第八种韶华骄,主要是指有些人很年轻,正处于青春韶华,看到老年人,就觉得自己很骄傲,以此作为骄的资本,就产生了韶华骄。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骄:虽然自己是老年人,青春不在了,但是我见多识广,也把这个作为骄傲的资本,这和技艺骄可以重叠;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但自己年轻,年轻就是一种优势;有些人觉得自己相貌好;有些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没有,但是种姓好等。在八种骄中如是我们对照的话,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两个对号入座。所以当我们产生骄矜时,要及时发现,然后如树安住。
下面进一步看“或欲评论他”,评论主要是指评论别人的过患。一般人都有这个喜好,对别人的功德很少愿意作出评论,但如果说别人有什么过患,就很喜欢评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它体现了普通人的喜好和通病。如果赞叹别人,就觉得对方比我高了,爬到我头上去了,一般人就难以接受;如果是评论别人的过患,自己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自己到了至高点上,自己就比别人超胜,这时评论就会很带劲。在评论别人过失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觉得别人不如我,所以说大家都很喜欢去评论别人的过失,经过分析观察,可能有这个原因。一方面讲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也是众生的一种通病,作为一个菩萨、一个修行人要超越它。如果我们还是落在这个漩涡中,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不是一个想要修菩萨道的人。
我们如果有喜欢评论他人过失的习惯,就要认知这是不对的,对自己的修行不利,对别人也无利益。所以当想对他人过患品头论足、或想要说这样的语言时,我们要观察它的过患,然后如树安住。
评论他人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心态是看别人的过失,是想表现自己比别人超胜或他人不如自己的心态,对于修菩萨道来讲,这种心态是狭隘的,不是光明正大的想法,所以必须要斩断,安住在合法的心态中。
态们就是辱骂别人的语言,或给别人取一些外号等买单,必须要去“或思伪与诈”,伪和诈在这里放在一起讲,“伪”就是虚伪,“诈”就是狡诈。当我们想要通过虚伪、狡诈的方式欺骗别人时,就必须要如树安住。虚伪,从人格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公平正直,不能虚伪。狡诈更不用讲了,如果要通过狡诈的方式欺骗他人,不管是沽名钓誉,还是诈骗别人的钱财,都是暂时伤害别人、究竟伤害自己的手段。所以对真正想要修行、想要解脱,想要利益众生的人来讲,虚伪和狡诈必须要抛开。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自赞和诋毁可以放在一起。自赞和毁他虽然从体相来讲不一样,一个是侧重自赞方面,一个是侧重毁他方面。很多时候自赞毁他是同时出现的,有时要自赞,就附带着开始毁他;有时在毁他时,就有自赞。有时在说别人坏处时,虽然语言上没有明显的自赞,但我们的内心有自赞的心理。因此在菩萨戒中,就要求不能以贪著财富、名利等心态来自赞毁他,这是一种菩萨的根本戒律。因为自赞毁他,会让自己失坏修行菩萨道的原则。所以,如果想要“勤自赞”时,如树安住;如果想要诋毁他时,也要如树而安住。
如果自赞的习气比较深厚,并且自己恰巧具足这些功德,自己肯定会大肆吹嘘,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如果这样习惯了之后,即便自己没有这种功德,也会去编撰一些功德来自赞。假如习惯了诋毁别人,别人有的这个过失自不必说,已经抓到事实了,肯定要一究到底,拼命诋毁;即便是别人没有这些过失,因为习惯的缘故,也会想诋毁他人。这样一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心态非常阴险,不像光明正大的菩萨心,不是光明正大的修菩萨道的人应该具足的意识和心态。自赞毁他对自他都没有任何利益,而且是彻底让自己堕入恶趣的方便,所以,自赞毁他于己于他都无利可言,尤其对于修菩萨道的人来讲,应该彻底地制止。
“粗言并离间”:粗言就是辱骂别人的语言,或给别人取一些外号让人很不舒服。所以,当我们粗言时要思维到它的过患,如:十不善中直接就有粗恶语,行持十不善业的异熟果是堕到恶趣中;等流果是以后也很喜欢说粗言,或是以前说了粗言,在今生中自己很容易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些不雅粗俗的语言等,一系列的过失都会出现。所以我们要粗言时就必须要制止它。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不想听到粗恶语,都喜欢听柔和语,因此,我们要制止粗言恶口的状态。
“离间语”,就是对于很自然地合和在一起的两个人,不管是家人还是师徒,自己如果看不惯他们的行为,想要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有些人就会选择通过挑拨离间或两舌,在一方面或者在两方面同时说,已经达到离间别人关系的目的,这就叫做离间语,这也是十不善业道之一。
为什么会说离间语?由于我们的心本身没有安住在正常的状态,是以贪欲、嗔恨、或谋利的心引起的。也就是发心不正,再通过离间语的手段,如果达到了这种结果之后,这个完整的罪业链条就已经形成了。如果这样完整的罪业链条形成之后,当然自己要去感受这个果报。这种心和我们修菩萨道的清净心、利益众生的心格格不入,会成为修道的一大障碍,本身就不和修道相应,所以,这种离间语必须要制止。尤其在严厉的对境面前做离间,比如离间自己父母的关系,或离间上师和弟子的关系,离间寺庙和寺庙的关系,离间团体和团体的关系,这些都属于比较特殊、严厉的对境,在这些对境面前说离间语的过失是非常大的。“祸从口出”,说几句话已经造下了滔天大罪,自己以后不得不为这种事情买单,必须要承受说离间语带来的后果。当我们真正了知因果规律和严重过患时,还是可以制止说无意义的离间语。所以,当我们想要说离间语时,如树安住。
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名利、恭敬,或者想要差遣仆役、让别人来侍奉自己,都应该犹如树一样稳重,如如不动。
“或思名利敬”:分开讲就是思名、思利、思敬。有的人想获得广大名声,如果通过正常手段出不了名,就想一些歪门邪道,不管好名还是恶名反正出名就行,对名声的追求已经到了畸形的程度。作为一个菩萨,如果一门心思想出名,太执著名声,可能也会像一般俗人一样,想尽一切办法出名,通过自吹自擂出歪招、邪招,哗众取宠或在网络上搞一个事端或话题,一下子就变成了网络红人,成了名人。这样获得名声可能就是短时间中红一下,实际上别人不可能永远关注你。如果想要让别人一直关注,他可能又想再去制造一个爆炸性新闻,或和有名的人去斗争、辩论,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关注出名。这种心态持续下去,只会越走越窄,走向一条不归路,最后让自己走到恶趣中,长期来看这是很失败的策略。
所以,我们真正想要获得名声,还不如成佛或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人或成佛的人,名声是非常大的。世间中做善事的人:如助人为乐,做些好人好事等,别人也会尊重他;或者像佛陀那样,成佛之后谁的名声有佛陀大呢?现在的歌星,有几千万的追随者,但佛陀的名声是宏范三界的,在最广大无边的三界中佛陀的名声都是周遍的,不仅是在一个几十亿人口的小世界怎样有名声。如果真要有名声,我们就选择成佛好了。
“利”,财富方面的,“敬”就是恭敬,很受别人的恭敬、爱戴,有些人对这些很有兴趣。当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内心中过分的耽著这些时,如树应安住。
修行者、菩萨到底需不需要名声?如果菩萨的名声传得很远,就会有很多人跟随他;因为名气很大,他所说的话可以引起不一般的效应。如果菩萨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名声越大,对众生的利益就越大,财富很多也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受到恭敬也对众生有利益。菩萨得到名利敬时,不是以得到名利敬为目的,而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事情顺便获得的。现在我们要制止的是以获得名利敬为目的而不择手段。所以,一种是顺便获得,一种是以获得名利敬为目标,…
《《入菩萨行论》第5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