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7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爲所學的知識或掌握的學識都比別人超勝,比如他的識辨能力很強,或者深入思維問題的能力很強,或者能背誦很多典籍。古往今來,世間有很多這樣的學者,學佛人中也有這樣的智者,如果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或涵養比較好的人,不會以此産生驕傲的資本,但有些人,有了這些才能,就開始覺得自己比別人勝過一籌,這種心態就叫做廣聞博學驕。

  第四種財富驕。就是很有錢,不管是世襲來的財産也好,通過今生的打拼獲得的財産也好,還是通過今生當中發橫財的方式獲得的財産也好,也就是這些人的財富比別人超勝,以這個財富爲基礎而産生了財富驕。

  第五種權勢驕。通過某種因緣,自己得到權勢,做上了高位,當官了。很多人當上官很容易看不起別人,覺得比別人高一等。以《中觀四百論》的觀點來看,最初國王的産生,是因爲大家都有財富,有了田地就有了收成,因爲經常會被別人偷盜,所以他們就推選一個人,每戶人家以自己六分之一的糧食作爲酬勞,雇他來看護財産,這個看護者就取名叫“王”。最初的王,公仆意義是很明顯的,在漢地古代時,“王”也有這層意思,但後面慢慢就走樣了,變成了特權的代表。不管是有國王的權勢,還是大臣的權勢,哪怕一個小小的官員,只要有權勢之後,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種以權勢而産生的傲慢就叫做權勢驕。

  第六種無病驕。有些人很健康,他的肢體、器官都在健康地運轉,沒有其他人的缺陷,以此爲資本産生的驕叫做無病驕。

  第七種技藝驕。也叫藝術驕,也就是擁有一種或者多種的技藝,比如有些人會修電器,有些人會修車,有些人會……他的動手能力很強,做出來的木工、建築等都非常的完美,或擁有現代的電腦技術,開車技術等其他技術,很多人以此産生的驕叫做技藝驕或叫藝術驕。

  第八種韶華驕,主要是指有些人很年輕,正處于青春韶華,看到老年人,就覺得自己很驕傲,以此作爲驕的資本,就産生了韶華驕。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驕:雖然自己是老年人,青春不在了,但是我見多識廣,也把這個作爲驕傲的資本,這和技藝驕可以重疊;有些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但自己年輕,年輕就是一種優勢;有些人覺得自己相貌好;有些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沒有,但是種姓好等。在八種驕中如是我們對照的話,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兩個對號入座。所以當我們産生驕矜時,要及時發現,然後如樹安住。

  下面進一步看“或欲評論他”,評論主要是指評論別人的過患。一般人都有這個喜好,對別人的功德很少願意作出評論,但如果說別人有什麼過患,就很喜歡評論,“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它體現了普通人的喜好和通病。如果贊歎別人,就覺得對方比我高了,爬到我頭上去了,一般人就難以接受;如果是評論別人的過患,自己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自己到了至高點上,自己就比別人超勝,這時評論就會很帶勁。在評論別人過失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覺得別人不如我,所以說大家都很喜歡去評論別人的過失,經過分析觀察,可能有這個原因。一方面講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也是衆生的一種通病,作爲一個菩薩、一個修行人要超越它。如果我們還是落在這個漩渦中,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不是一個想要修菩薩道的人。

  我們如果有喜歡評論他人過失的習慣,就要認知這是不對的,對自己的修行不利,對別人也無利益。所以當想對他人過患品頭論足、或想要說這樣的語言時,我們要觀察它的過患,然後如樹安住。

  評論他人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心態是看別人的過失,是想表現自己比別人超勝或他人不如自己的心態,對于修菩薩道來講,這種心態是狹隘的,不是光明正大的想法,所以必須要斬斷,安住在合法的心態中。

  態們就是辱罵別人的語言,或給別人取一些外號等買單,必須要去“或思僞與詐”,僞和詐在這裏放在一起講,“僞”就是虛僞,“詐”就是狡詐。當我們想要通過虛僞、狡詐的方式欺騙別人時,就必須要如樹安住。虛僞,從人格的角度來講,我們必須要公平正直,不能虛僞。狡詐更不用講了,如果要通過狡詐的方式欺騙他人,不管是沽名釣譽,還是詐騙別人的錢財,都是暫時傷害別人、究竟傷害自己的手段。所以對真正想要修行、想要解脫,想要利益衆生的人來講,虛僞和狡詐必須要抛開。

  “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自贊和诋毀可以放在一起。自贊和毀他雖然從體相來講不一樣,一個是側重自贊方面,一個是側重毀他方面。很多時候自贊毀他是同時出現的,有時要自贊,就附帶著開始毀他;有時在毀他時,就有自贊。有時在說別人壞處時,雖然語言上沒有明顯的自贊,但我們的內心有自贊的心理。因此在菩薩戒中,就要求不能以貪著財富、名利等心態來自贊毀他,這是一種菩薩的根本戒律。因爲自贊毀他,會讓自己失壞修行菩薩道的原則。所以,如果想要“勤自贊”時,如樹安住;如果想要诋毀他時,也要如樹而安住。

  如果自贊的習氣比較深厚,並且自己恰巧具足這些功德,自己肯定會大肆吹噓,在別人面前贊歎自己。如果這樣習慣了之後,即便自己沒有這種功德,也會去編撰一些功德來自贊。假如習慣了诋毀別人,別人有的這個過失自不必說,已經抓到事實了,肯定要一究到底,拼命诋毀;即便是別人沒有這些過失,因爲習慣的緣故,也會想诋毀他人。這樣一觀察,會發現我們的心態非常陰險,不像光明正大的菩薩心,不是光明正大的修菩薩道的人應該具足的意識和心態。自贊毀他對自他都沒有任何利益,而且是徹底讓自己墮入惡趣的方便,所以,自贊毀他于己于他都無利可言,尤其對于修菩薩道的人來講,應該徹底地製止。

  “粗言並離間”:粗言就是辱罵別人的語言,或給別人取一些外號讓人很不舒服。所以,當我們粗言時要思維到它的過患,如:十不善中直接就有粗惡語,行持十不善業的異熟果是墮到惡趣中;等流果是以後也很喜歡說粗言,或是以前說了粗言,在今生中自己很容易聽到別人對自己說些不雅粗俗的語言等,一系列的過失都會出現。所以我們要粗言時就必須要製止它。從利益衆生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不想聽到粗惡語,都喜歡聽柔和語,因此,我們要製止粗言惡口的狀態。

  “離間語”,就是對于很自然地合和在一起的兩個人,不管是家人還是師徒,自己如果看不慣他們的行爲,想要從中獲取一些利益,有些人就會選擇通過挑撥離間或兩舌,在一方面或者在兩方面同時說,已經達到離間別人關系的目的,這就叫做離間語,這也是十不善業道之一。

  爲什麼會說離間語?由于我們的心本身沒有安住在正常的狀態,是以貪欲、嗔恨、或謀利的心引起的。也就是發心不正,再通過離間語的手段,如果達到了這種結果之後,這個完整的罪業鏈條就已經形成了。如果這樣完整的罪業鏈條形成之後,當然自己要去感受這個果報。這種心和我們修菩薩道的清淨心、利益衆生的心格格不入,會成爲修道的一大障礙,本身就不和修道相應,所以,這種離間語必須要製止。尤其在嚴厲的對境面前做離間,比如離間自己父母的關系,或離間上師和弟子的關系,離間寺廟和寺廟的關系,離間團體和團體的關系,這些都屬于比較特殊、嚴厲的對境,在這些對境面前說離間語的過失是非常大的。“禍從口出”,說幾句話已經造下了滔天大罪,自己以後不得不爲這種事情買單,必須要承受說離間語帶來的後果。當我們真正了知因果規律和嚴重過患時,還是可以製止說無意義的離間語。所以,當我們想要說離間語時,如樹安住。

  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名利、恭敬,或者想要差遣仆役、讓別人來侍奉自己,都應該猶如樹一樣穩重,如如不動。

  “或思名利敬”:分開講就是思名、思利、思敬。有的人想獲得廣大名聲,如果通過正常手段出不了名,就想一些歪門邪道,不管好名還是惡名反正出名就行,對名聲的追求已經到了畸形的程度。作爲一個菩薩,如果一門心思想出名,太執著名聲,可能也會像一般俗人一樣,想盡一切辦法出名,通過自吹自擂出歪招、邪招,嘩衆取寵或在網絡上搞一個事端或話題,一下子就變成了網絡紅人,成了名人。這樣獲得名聲可能就是短時間中紅一下,實際上別人不可能永遠關注你。如果想要讓別人一直關注,他可能又想再去製造一個爆炸性新聞,或和有名的人去鬥爭、辯論,通過這種方式引起關注出名。這種心態持續下去,只會越走越窄,走向一條不歸路,最後讓自己走到惡趣中,長期來看這是很失敗的策略。

  所以,我們真正想要獲得名聲,還不如成佛或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人或成佛的人,名聲是非常大的。世間中做善事的人:如助人爲樂,做些好人好事等,別人也會尊重他;或者像佛陀那樣,成佛之後誰的名聲有佛陀大呢?現在的歌星,有幾千萬的追隨者,但佛陀的名聲是宏範叁界的,在最廣大無邊的叁界中佛陀的名聲都是周遍的,不僅是在一個幾十億人口的小世界怎樣有名聲。如果真要有名聲,我們就選擇成佛好了。

  “利”,財富方面的,“敬”就是恭敬,很受別人的恭敬、愛戴,有些人對這些很有興趣。當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內心中過分的耽著這些時,如樹應安住。

  修行者、菩薩到底需不需要名聲?如果菩薩的名聲傳得很遠,就會有很多人跟隨他;因爲名氣很大,他所說的話可以引起不一般的效應。如果菩薩絲毫不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名聲越大,對衆生的利益就越大,財富很多也可以做很多利益衆生的事情,菩薩受到恭敬也對衆生有利益。菩薩得到名利敬時,不是以得到名利敬爲目的,而是爲了利益衆生的事情順便獲得的。現在我們要製止的是以獲得名利敬爲目的而不擇手段。所以,一種是順便獲得,一種是以獲得名利敬爲目標,…

《《入菩薩行論》第5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