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6課

  《入菩薩行論》第56課

  癸二(觀後當控製)分叁:一、中止非事;二、行持應事;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

  前面的科判講了“觀察叁門狀態”,主要觀察的是身體和心,附帶以隱藏的方式講到了對語言的觀察。接著“觀後當控製”是講觀察完叁門之後應該控製叁門,應該讓它處于馴服的狀態。

  子一:(中止非事)分叁:一、斷除貪執散漫;二、斷除無義之事;叁、斷除煩惱引發之事。

  醜一、斷除貪執散漫

  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會有很多散漫的境出現,當我們遇這些境時應該如何做呢?首先盡量防止散漫的情況出現,但如果迫不得已無法離開散漫境時,就要像此處所講“斷除貪執散漫”。

  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總會産生煩惱,這些煩惱有些是通過主因——內心的習氣産生的;有些則通過外緣産生。《中觀四百論》雲:“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貪是煩惱的一種代表,貪心也好,煩惱也好,生起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因生,第二種是從緣起。因生就是在我們的內心中有種強烈的生貪的因和種子。比如:上一世我們串習嗔恨,串習了很久,今生中這個種子就開始現行,所以我們的脾氣就很大;或者前世串習了很多貪欲的事情,內心中貪欲的種子很強烈,那麼在今生中貪心就很容易現行。如果是內心中貪的種子現行而産生的貪心,不管有沒有外境,都會生貪,所以這是從因而産生的。第二種是從緣起的,從緣而起就是內心當中貪欲的種子不是那麼強烈,如果遇到了貪著的外緣時就生貪,如果沒遇則不生貪。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也就是說觀待外境而産生的貪心容易對治,爲什麼呢?因爲只是靠緣才産生,只要我們遠離這個境,遠離這個緣,貪心就不生起。“非余”是說由緣産生的貪不像由因産生的貪這麼不容易糾治。如果是從因而産生的貪,不單單要遠離外境,還要調伏自心。

  所以,生起貪心煩惱的因有兩種方式:一是從因而生,一是從緣而起,從緣而起比較容易糾治。在修法過程中,第一要盡量地遠離生貪、生嗔的境,讓它缺緣不生;第二,已經遇到這種境,或者內心中有強烈的由因而生的貪心種子怎麼辦?這時必須要觀修。在這樣情況下,不只是遠離外境就可以調治煩惱了,必須要下工夫去觀修。

  當然前面提到過,在觀修時第一盡量依靠一個相對好的環境,在清淨的環境中,我們可以避免生起煩惱的因緣,並能贏得修煉對治煩惱能力的時間。在相對清淨的環境中修法容易相應,在不産生重大煩惱的前提下,就開始觀修、訓練調伏煩惱的方法。通過修行,當斷除煩惱的能力逐漸加強時,再面臨這個境界時,就不會再生貪心,因爲內心中已經把貪心種子,因方面的這種煩惱調伏了。

  此處頌詞也有這個含義,從緣而産生的,不要去面臨就可以;如果從因而産生的或者迫不得已遇到這種貪執的外境時,我們就要斷除對它的貪執,這個是很重要的。

  無義衆閑談,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當介入沒有意義的閑言碎語中,或者面臨很多賞心悅目的魔術、喜劇、戲劇時,不管怎樣,內心都應該斷除對此的執著之心。

  雖然這些外境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關鍵是我們的內心貪不貪著。如果佛陀去看戲,雖然看但他不會有執著;或者一些修行有素的人在看戲時,雖然內心中可能有習氣會引發,但他和一般的普通人是不一樣的,雖然他也生貪,但他不會讓這種貪欲繼續延續、膨脹,他會對治,這就是修行者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如果到了這種場合中時,應該盡量斷除自己的貪著,最好是根本不生貪著。但針對一般人來講,根本不生貪著也不現實,這時盡量地把它當成如夢如幻的東西,或者使其向自己修行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是可以操縱的。

  此處講了兩類情況:第一類是“無義衆閑談”。“無義”主要是指對修行沒有幫助。閑談很容易講閑言碎語,因爲我們所說的話和內心的想法是相應的,越喜歡談的事,說明內心越有興趣,我們可以從語言推知內心,或者內心有這種發心就會在外在的語言上說出這種話,這樣就和修行格格不入。

  但其中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有時有些高僧大德,爲了引導衆生而與衆生談各種各樣的話題,逐漸衆生就會對大德或者佛法産生親近感,之後上師再給他講一些佛法就容易接受。如果最初他沒有好感,或者對你不願意親近,有排斥、抵觸的情緒,跟他講再好的法即便是講密法、講大圓滿,他都聽不進去。但如果他對你有好感,願意接近你,即便是給他講皈依,他都覺得確實很好。所以爲了衆生能接受教化,還是要用些善巧方便。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很多大德本來對某些話題沒有興趣,但也和不同的衆生。很多有智慧的上師也非常健談,談問題可以直擊人心,很容易抓住聽者的心,這樣聽者容易跟著他的思路轉,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引導到正道,這就起到了調化的作用。如果舍棄這種方便,用其它的方式調伏,不一定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用了這些善巧方便,就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對于爲調伏衆生而言應該另當別論,但對于修行者來講,如果是恰巧碰到了,有時可以隨順談一談,不要貪著。

  第二類是“諸多賞心劇”。上師講記的解釋是開法會時或者有些佛教方面的戲劇等,或如注釋所講觀賞一些魔術、豐富多彩的節目等。在碰到這種情況時,也要斷除對此的貪著。我們可以把這些觀想成如夢如幻的境界,因爲戲劇本來就是由很多不同的演員,根據故事情節,通過他們身體、語言等表現出來的。所以,所謂的劇目,就是很多分散的因緣積聚在一起,變成了讓很多衆生喜歡的節目。我們看時就知道它是很多因緣積聚的緣故,必定是假立的,必定是無有自性的,如此也能夠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通過節目的表現也容易知道,它就是人編排的、就是假的,所以如果我們在面臨這樣的境界時,了知它是如夢如幻的。然後再把這個觀點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時,也可以了知,生活中的一切實際上也是一場戲劇而已,只不過是各種不同的因緣臨時聚集在一起,顯現了我們的身體、家庭,顯現了很多各種各樣人物、事件等,所以,這一切也是衆生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戲劇,了知此理之後,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立的,就不會有貪著。在修法過程中,主要並不是外境如何,而是我們內心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佛教中有段很著名對話,帝洛巴尊者對那洛巴尊者講的教言:“顯現不縛執著縛,斷除執著那若巴”。顯現不是束縛,貪著才是束縛。如果你對它貪著就會有束縛,所以對他的弟子說你應該斷除貪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此處告訴我們,衆生生而爲人,肯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城市裏面有城市的環境,山裏面也有山裏的環境,不可避免會遇到環境,遇到之後就要看我們的心處于什麼狀態。如果我們對人、事物産生各種貪著,就會就會引發一系列惡性循環,如果不貪著,把它當成顯現或者當成調伏自己心的對境,這時修行不但不會受影響,而且還會深入到其中的本性、實相,讓我們安住在殊勝的菩薩道當中。所以此處講到了斷除貪執散漫的必要性。

  醜二、斷除無義之事:

  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

  沒有意義地挖地割草,在地上面寫字、畫畫,當我們心沈溺在這樣的狀態中時,應該憶念如來的教法,因爲害怕違犯了佛製的教言、得到罪業的緣故而舍棄這種行爲。

  我們進一步分析:“無義掘挖割”,對于比丘來講,不能挖地、割草,這些事情是遮止的。所以對出家人和比丘而言,就不能沒有意義地去挖地割草。這樣做就會犯佛製的戒律。當然如果是有意義的,如:修經堂、修佛塔等,也有稍許開許的地方。這是針對出家比丘而言,害怕違犯佛製戒律,所以不能做。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到《毗奈耶經》中的一個龍王的公案:以前在迦葉佛時代,因爲佛製規定比丘不能夠砍樹,乃至于砍樹枝等都不允許。有個比丘行路時,樹枝挂到了他的袈裟,他就對這棵樹生起了嗔恨心,拿刀把樹砍了。因爲他輕視了佛的教言,輕視佛的戒律,認爲自己沒有直接殺生,也沒有對衆生造成傷害,戒律規定不能砍樹到底有什麼必要?出于輕視的心理砍了樹,他死後墮于龍中,頭頂上壓著一棵大樹,樹根下面有很多小蟲在吃他的身體。到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他想到佛面前尋找解救之道,但佛陀讓他到彌勒佛出世時再去想辦法。所以,由于輕視戒律,看似微不足道的罪行令他感受了在佛出世時都無法解決的痛苦,究竟何時可以解脫也沒有一個定數。

  此公案說明,以輕視的心哪怕違背一條小小的佛製戒律,也會感受如此罪報。所以“當憶如來教”,應該憶念如來製定的教言,如來教一定是針對衆生非常有必要的。佛陀是遍智,該取該舍只有佛陀的遍智才能了知。以凡夫人的分別心,可能會認爲比丘想的對,如果我們去殺生,直接傷害衆生的生命,這個不能做。但有什麼必要不讓我們砍樹、割草?好象沒有什麼道理,沒有什麼根據。凡夫人會覺得佛製定這個戒律沒有必要,那麼就産生輕舍之心,依此心違背戒律,過失非常嚴重。

  罪行是不是很大,一方面要看違背的戒律是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以前上師再再講過,就是看我們內心中對戒律有沒有畏懼心、有沒有慚愧心。即便是犯了戒律,但在犯時,如果內心中有慚愧心,慚愧心是善法、是善心,通過慚愧心的力量,可以把所犯的罪行減輕。如果沒有慚愧心,以無所謂的心態認爲:犯就犯了。即便是小小的罪業,因爲有輕舍學處的心態,罪行會變得很大。

  所以“當憶如來教”。因爲製定戒律的是佛陀,佛陀是遍智,佛陀製定這樣的戒律一定是通過遍智考慮、衡量之後製定的,以凡夫人的智慧無法了知。如果通過輕視的心舍棄佛陀的教言,就會犯下意想不到的罪業。我…

《《入菩薩行論》第5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