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在犯戒、造罪業的時候,覺得無所謂,但在感受痛苦時,是實實在在地在我們身上引發難以忍受的痛苦。
針對出家比丘來講,是這樣的。如果是沒有受此戒律的人,該怎樣做呢?做爲一個大乘行者,如果有意義當然另當別論;如果因生活所迫,必須要種田、割草等,在沒有傷害衆生的前提之下,佛沒有規定不能做這些事情。但是如果沒有意義地做些挖地、割草等事情,因爲會傷害很多生命,還是要“懼罪舍彼行”。
第二條就是“于地繪圖時”,在戒律當中沒有直接講在地上畫圖、寫字有什麼重大的過患。那爲什麼佛不讓在地上畫圖、寫字呢?有時畫畫、寫字是有必要的,比如在商量問題時,身邊恰恰沒有紙筆,就會找樹枝在地上畫圖、寫字,因爲這個有意義,可能是沒有過失的。但有時我們是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就在地上或在紙上亂畫,隨便寫字,這說明什麼問題?當我們漫無目的地在地上畫的時候,表示我們的心處于散亂的狀態,這種狀態和佛要求我們經常觀自心、憶念善法是相違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做這事本身到底有什麼意義?對自己沒有利益,對衆生也沒有利益,在地上畫寫只是消磨時光而已;如果在畫寫時,地上恰巧有小蟲,就有可能傷害衆生;即便沒有殺害衆生,在地上沒有意義地亂畫,對一個學菩薩道的菩薩來講,有什麼必要呢?我們必定不是一個普通的世間人,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還是世間的衆生,但必定是進入了大乘,進入了大乘,就不能按照純粹的世間人的標准來衡量,既然我們選擇了入大乘,那麼我們的心態、行爲還是要和一般的世間人有所不同才對。
世間人隨便畫,沒什麼問題。因爲世間人沒有什麼學習和修法,可以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我們必定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在地上繪圖沒有任何必要性,作爲一個菩薩來講,不會做沒有必要的事情。做任何事情以前,都要觀察,我做這個事情到底有什麼用?如果沒有什麼用,就會放棄。無意識地在地上畫圖、寫字,菩薩是不會做的。因爲根本沒有用,只是消磨時光而已;或者從某個角度來講,在這個時間當中我們沒有去修持善法,嚴格意義上講也浪費了修法的時光,對衆生的利益有害。如果用畫圖的時間發心或者念咒,因爲有菩提心的攝受,肯定對衆生會有利益。但這段時間當中,沒有修持善法,對衆生就沒有起到幫助的作用。再從更寬泛的角度來講,這樣做對衆生是有害的,因爲發了菩提心的人,是以利益衆生爲目的,沒有做這個事情,相當于對衆生利益有所傷害。所以,我們要憶念如來對菩薩的教言,害怕通過這些行爲來衍生其余的罪業,從而舍棄這些無意義的事情。
這裏“斷除無義之事”,只是以“無義掘挖割”和“于地繪圖時”爲代表,還有很多類似的、對于菩薩修學自他二利沒有利益的行爲,菩薩都要觀察,沒有利益的就要放棄。所以,此處告誡我們,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做有利益的事情,因爲暇滿人身難得,無常是很迅速的,要盡量做對自己、對衆生有利益的事,諸如此類“于地繪圖”等事菩薩還是不要做,因爲對修行沒有任何的幫助,我們一定要舍棄。
醜叁:(斷除煩惱引發之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如果我們的身體想要移動,或者我們的口想要出言說話,那麼之前都應該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安穩如理地行持,奉行善法。
這個要訣是總說,是一個很殊勝、很關鍵的問題。因爲我們的身語都受心的支配,不能想移動就馬上移動,想做馬上就做。如果我們做一個事情,事前沒有考慮,有可能引發不良的後果。所以,作爲一個菩薩來講,要不放逸,也就是謹小慎微,在身語意有所作之前,需要謹慎考慮,這樣才能夠在修行過程中,每件事情、每一個思維都能夠和正法相應。
雖然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每一次身語意都和正法相應很困難,但不能放棄努力,盡量在身體移動、在開口說話之前,都先觀自心,觀察它的必要性,找到很好的意樂,然後再去做這個事情。如果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不觀察,缺少這種觀念,就沒有觀察自心安住善法的機會。如果我們做不到在刹那刹那中先觀自心,但至少我有這個觀念,有這個觀念就可以在盡量多的時間當中,去觀察自己的身體,去觀察自己的心。所以,通過不斷地串習、努力,能力得到加強,最後就可以真正做到每次身體移動之前,每一次想說話之前,都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找到最好的意樂,再去付諸實行,成了非常順利、簡單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身體想要移動時,就要觀察自心:身體移動到底要做什麼?身體移動,包括走路,哪怕移動一下身體,或者要做一些動作,就要觀察我做這個動作,到底是和正法相應還是和惡業相應?比如:想要去頂禮,這和正法相應,我就可以做;去轉塔,和正法相應,就可以做。如果我的身體移動想要去做非法的事情,就要觀察和正法不相應、和惡業相應的緣故,就終止它,不能夠讓它移動,因爲移動之後,就成爲事實,惡業就會圓滿,對自他的修行都沒有利益。
口中欲出言的時候,尤其是如此。很多罪業、紛爭,都是由于說話不注意而引發的。所以,當我們說話之前,要觀察自心:我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目的?如果是爲了爭強好勝就不說了,如果是爲了利益他人,就有必要,即使有害怕的心和情緒,還要克服,因爲必定對衆生有利益。分析觀察好之後,就把我們的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再在這樣心的指揮之下說有意義的話語,這方面很重要的。
尤其是在大庭廣衆當中,一定要注意,當我們身體要做一些動作,或要開口說話,首先要觀察場合,觀察自心。上師在講課的時候也經常提這個問題,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君規教言論》和薩迦班智達的《格言寶智論》中都有這樣的教言。尤其在人多的時候說話,我們更加要注意。因爲每個人的喜好、根基意樂都不同,有時說出的話會傷有些人的心,這時對自己來講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在說話之前盡量多地考慮到這些不同的情況,考慮好之後觀察、調整好自己的發心,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要說。所以先觀自心的狀態,然後“安穩地如理行”。
安穩就是穩重,我們身體要移動時不能不穩重,說話也不應該不穩重。所以,身心、身口都以很穩重的、如理的、奉持善法的方式行持,如果能夠這樣,我們的身、語、意都能夠調整到正法的狀態,就能夠做到在移動身體、說話時都和正法相應。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除了我們在上座打坐修法之外的時間都能夠和法相應,基本上是全天候的修行人。不是在上座的20分鍾中我在修佛法,下座之後完全表現爲一個凡夫人、野蠻人的行徑,那就不對了。所以盡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身、語、意全天候地處于善法狀態中。
這個頌詞是很重要的,上師在講課時也經常說,藏地有些大德在講法之前,首先要念這個頌詞,尤其是要念“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我們在講課時最好先觀自心,講這個課到底是什麼目的?有什麼必要?是爲了讓別人尊重自己,或者讓自己得到一個智者的名聲?還是講法就是爲了把佛法的意義能夠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正確地了知佛陀在法要當中到底講了什麼,到底講了什麼利益衆生的方法,讓很多人接受他,之後通過這樣的法義來改變衆生的現狀,能夠利益衆生。有這樣動機講法是最好的,有這樣的動機去聽法是最好的,有這樣的動機去做任何的善事都是最好的。所以我們應該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寅二、廣說:
下面的頌詞講到了很多竅訣:在我們起心動念要生煩惱之前讓言行暫止,終止不如法的行爲。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此處講了兩種,一個是正要生貪心時,第二個是正要生嗔心時。
當我的心正要生起貪心時,我要如樹安住,當我的心正要生起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我們要生貪心、生嗔心時要製止自己的言行。爲什麼要把貪心、嗔心放在調伏煩惱之首來講?因爲衆生的相續中,貪心和嗔心的煩惱是最粗重、最嚴重的,貪欲和嗔恚能引來非常重大的罪業。貪欲心會引發五無間罪之一破和合僧:比如提婆達多當年爲了貪著成爲僧團的領袖而開始破和合僧;嗔恨心也會引發重大的過失:比如通過嗔心會導致謗法、導致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小乘中很多破戒的情況都是從貪心引發的,殺人是從嗔心引發的。菩薩戒中貪著自己的財、法不布施;犯根本戒如別人忏悔時以嗔心不接受,都和貪心、嗔心有關。而且世間中很多自性罪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不和貪心、嗔心煩惱相連的罪業幾乎沒有。所以,在欲界衆生的相續中,由貪心和嗔心引發的罪業相當嚴重。
所以,首先要觀察我們在生貪、生嗔狀態中應該怎麼做。“吾意正生貪”,我的心正在生貪心時,我應該觀察這個貪心。
首先觀察到我生貪心了,第二要觀察生起貪心的過患。衆生流轉輪回不願意修解脫道的原因,就是貪著輪回當中的安樂,不願意從輪回當中出離,不願意付出很多時間精進修菩提道。總的來講是通過貪執産生的,貪執會引發很多其余的過患,不單是當下一念産生的貪心,産生貪心的同時本身就有過患。第二通過貪心引發惡行。比如:通過貪心就開始偷盜,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很多罪業都是通過一個貪心産生的連鎖反應。
嗔心也是一樣的。所以,“吾意正生貪”時,要知道貪心的過失很大,不應該讓它繼續發展,這時我們的語言、行爲要停止。比如:爲了騙得別人的信任,爲了讓自己獲得錢財說妄語,這時就要想到將引發很大的過失,言語要暫止;正要偷東西的時候,行爲要暫止,“如樹安穩住”,猶如大樹一樣穩穩地安住在善法的狀態當中。
“或欲嗔恨時”,了知了貪心就可以類推嗔心也是一樣的。貪心和嗔心是比較粗大的,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認知。當我們生起很強嗔心時,第一要認知我生嗔心了,第二要想它的過失。如果任其發展,有可能引發巨大的過患,所以言行要暫止,生嗔心想罵別人、侮辱別人、打人時就要暫止。暫止有時兩叁分鍾,兩叁分鍾不夠就十分鍾,上師在講記說,如果停止十分鍾,我們強大的貪欲心和嗔恨心就會終止下來,就會中斷一連串的不良後果。
很多事情都是一樣的。如果當時這一念貪欲、嗔恨沒有控製住,不單是當時的一念産生後果,而且會産生連鎖反應。反過來講,當時如果製止了這個貪欲、嗔心,就不單是製止了當下的一念貪欲和嗔恨,以後的一連串的惡行連鎖反應都會因此而終止。善和惡它之間就是這樣的,當我們在修善時,惡是無法同時存在的,修善惡業就終止了,不單是終止了惡業,而且善法的相續增長了,並終止了惡業的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如果一念是這樣,第二念也是這樣,如果一天是這樣,一個月是這樣,一年也是這樣,這個作用是雙向的,當你在修善法時,同時終止了惡業;當你在造惡業時,善法就終止了。我們爲什麼一定要選修善法不要選擇造惡業呢?實際意義上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在生貪、生嗔時言行要暫止,猶如大樹一樣穩重安住。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56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