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在犯戒、造罪业的时候,觉得无所谓,但在感受痛苦时,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上引发难以忍受的痛苦。
针对出家比丘来讲,是这样的。如果是没有受此戒律的人,该怎样做呢?做为一个大乘行者,如果有意义当然另当别论;如果因生活所迫,必须要种田、割草等,在没有伤害众生的前提之下,佛没有规定不能做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没有意义地做些挖地、割草等事情,因为会伤害很多生命,还是要“惧罪舍彼行”。
第二条就是“于地绘图时”,在戒律当中没有直接讲在地上画图、写字有什么重大的过患。那为什么佛不让在地上画图、写字呢?有时画画、写字是有必要的,比如在商量问题时,身边恰恰没有纸笔,就会找树枝在地上画图、写字,因为这个有意义,可能是没有过失的。但有时我们是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就在地上或在纸上乱画,随便写字,这说明什么问题?当我们漫无目的地在地上画的时候,表示我们的心处于散乱的状态,这种状态和佛要求我们经常观自心、忆念善法是相违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这事本身到底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众生也没有利益,在地上画写只是消磨时光而已;如果在画写时,地上恰巧有小虫,就有可能伤害众生;即便没有杀害众生,在地上没有意义地乱画,对一个学菩萨道的菩萨来讲,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必定不是一个普通的世间人,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是世间的众生,但必定是进入了大乘,进入了大乘,就不能按照纯粹的世间人的标准来衡量,既然我们选择了入大乘,那么我们的心态、行为还是要和一般的世间人有所不同才对。
世间人随便画,没什么问题。因为世间人没有什么学习和修法,可以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我们必定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在地上绘图没有任何必要性,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不会做没有必要的事情。做任何事情以前,都要观察,我做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什么用,就会放弃。无意识地在地上画图、写字,菩萨是不会做的。因为根本没有用,只是消磨时光而已;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讲,在这个时间当中我们没有去修持善法,严格意义上讲也浪费了修法的时光,对众生的利益有害。如果用画图的时间发心或者念咒,因为有菩提心的摄受,肯定对众生会有利益。但这段时间当中,没有修持善法,对众生就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再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对众生是有害的,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没有做这个事情,相当于对众生利益有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忆念如来对菩萨的教言,害怕通过这些行为来衍生其余的罪业,从而舍弃这些无意义的事情。
这里“断除无义之事”,只是以“无义掘挖割”和“于地绘图时”为代表,还有很多类似的、对于菩萨修学自他二利没有利益的行为,菩萨都要观察,没有利益的就要放弃。所以,此处告诫我们,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要做有利益的事情,因为暇满人身难得,无常是很迅速的,要尽量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事,诸如此类“于地绘图”等事菩萨还是不要做,因为对修行没有任何的帮助,我们一定要舍弃。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我们的身体想要移动,或者我们的口想要出言说话,那么之前都应该首先观察自己的心,安稳如理地行持,奉行善法。
这个要诀是总说,是一个很殊胜、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身语都受心的支配,不能想移动就马上移动,想做马上就做。如果我们做一个事情,事前没有考虑,有可能引发不良的后果。所以,作为一个菩萨来讲,要不放逸,也就是谨小慎微,在身语意有所作之前,需要谨慎考虑,这样才能够在修行过程中,每件事情、每一个思维都能够和正法相应。
虽然我们每一次起心动念,每一次身语意都和正法相应很困难,但不能放弃努力,尽量在身体移动、在开口说话之前,都先观自心,观察它的必要性,找到很好的意乐,然后再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观察,缺少这种观念,就没有观察自心安住善法的机会。如果我们做不到在刹那刹那中先观自心,但至少我有这个观念,有这个观念就可以在尽量多的时间当中,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去观察自己的心。所以,通过不断地串习、努力,能力得到加强,最后就可以真正做到每次身体移动之前,每一次想说话之前,都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找到最好的意乐,再去付诸实行,成了非常顺利、简单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身体想要移动时,就要观察自心:身体移动到底要做什么?身体移动,包括走路,哪怕移动一下身体,或者要做一些动作,就要观察我做这个动作,到底是和正法相应还是和恶业相应?比如:想要去顶礼,这和正法相应,我就可以做;去转塔,和正法相应,就可以做。如果我的身体移动想要去做非法的事情,就要观察和正法不相应、和恶业相应的缘故,就终止它,不能够让它移动,因为移动之后,就成为事实,恶业就会圆满,对自他的修行都没有利益。
口中欲出言的时候,尤其是如此。很多罪业、纷争,都是由于说话不注意而引发的。所以,当我们说话之前,要观察自心:我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目的?如果是为了争强好胜就不说了,如果是为了利益他人,就有必要,即使有害怕的心和情绪,还要克服,因为必定对众生有利益。分析观察好之后,就把我们的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在这样心的指挥之下说有意义的话语,这方面很重要的。
尤其是在大庭广众当中,一定要注意,当我们身体要做一些动作,或要开口说话,首先要观察场合,观察自心。上师在讲课的时候也经常提这个问题,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和萨迦班智达的《格言宝智论》中都有这样的教言。尤其在人多的时候说话,我们更加要注意。因为每个人的喜好、根基意乐都不同,有时说出的话会伤有些人的心,这时对自己来讲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说话之前尽量多地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好之后观察、调整好自己的发心,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所以先观自心的状态,然后“安稳地如理行”。
安稳就是稳重,我们身体要移动时不能不稳重,说话也不应该不稳重。所以,身心、身口都以很稳重的、如理的、奉持善法的方式行持,如果能够这样,我们的身、语、意都能够调整到正法的状态,就能够做到在移动身体、说话时都和正法相应。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除了我们在上座打坐修法之外的时间都能够和法相应,基本上是全天候的修行人。不是在上座的20分钟中我在修佛法,下座之后完全表现为一个凡夫人、野蛮人的行径,那就不对了。所以尽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身、语、意全天候地处于善法状态中。
这个颂词是很重要的,上师在讲课时也经常说,藏地有些大德在讲法之前,首先要念这个颂词,尤其是要念“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我们在讲课时最好先观自心,讲这个课到底是什么目的?有什么必要?是为了让别人尊重自己,或者让自己得到一个智者的名声?还是讲法就是为了把佛法的意义能够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正确地了知佛陀在法要当中到底讲了什么,到底讲了什么利益众生的方法,让很多人接受他,之后通过这样的法义来改变众生的现状,能够利益众生。有这样动机讲法是最好的,有这样的动机去听法是最好的,有这样的动机去做任何的善事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寅二、广说:
下面的颂词讲到了很多窍诀:在我们起心动念要生烦恼之前让言行暂止,终止不如法的行为。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此处讲了两种,一个是正要生贪心时,第二个是正要生嗔心时。
当我的心正要生起贪心时,我要如树安住,当我的心正要生起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我们要生贪心、生嗔心时要制止自己的言行。为什么要把贪心、嗔心放在调伏烦恼之首来讲?因为众生的相续中,贪心和嗔心的烦恼是最粗重、最严重的,贪欲和嗔恚能引来非常重大的罪业。贪欲心会引发五无间罪之一破和合僧:比如提婆达多当年为了贪著成为僧团的领袖而开始破和合僧;嗔恨心也会引发重大的过失:比如通过嗔心会导致谤法、导致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
小乘中很多破戒的情况都是从贪心引发的,杀人是从嗔心引发的。菩萨戒中贪著自己的财、法不布施;犯根本戒如别人忏悔时以嗔心不接受,都和贪心、嗔心有关。而且世间中很多自性罪如杀生、偷盗、邪淫等,不和贪心、嗔心烦恼相连的罪业几乎没有。所以,在欲界众生的相续中,由贪心和嗔心引发的罪业相当严重。
所以,首先要观察我们在生贪、生嗔状态中应该怎么做。“吾意正生贪”,我的心正在生贪心时,我应该观察这个贪心。
首先观察到我生贪心了,第二要观察生起贪心的过患。众生流转轮回不愿意修解脱道的原因,就是贪著轮回当中的安乐,不愿意从轮回当中出离,不愿意付出很多时间精进修菩提道。总的来讲是通过贪执产生的,贪执会引发很多其余的过患,不单是当下一念产生的贪心,产生贪心的同时本身就有过患。第二通过贪心引发恶行。比如:通过贪心就开始偷盗,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很多罪业都是通过一个贪心产生的连锁反应。
嗔心也是一样的。所以,“吾意正生贪”时,要知道贪心的过失很大,不应该让它继续发展,这时我们的语言、行为要停止。比如:为了骗得别人的信任,为了让自己获得钱财说妄语,这时就要想到将引发很大的过失,言语要暂止;正要偷东西的时候,行为要暂止,“如树安稳住”,犹如大树一样稳稳地安住在善法的状态当中。
“或欲嗔恨时”,了知了贪心就可以类推嗔心也是一样的。贪心和嗔心是比较粗大的,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认知。当我们生起很强嗔心时,第一要认知我生嗔心了,第二要想它的过失。如果任其发展,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过患,所以言行要暂止,生嗔心想骂别人、侮辱别人、打人时就要暂止。暂止有时两三分钟,两三分钟不够就十分钟,上师在讲记说,如果停止十分钟,我们强大的贪欲心和嗔恨心就会终止下来,就会中断一连串的不良后果。
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当时这一念贪欲、嗔恨没有控制住,不单是当时的一念产生后果,而且会产生连锁反应。反过来讲,当时如果制止了这个贪欲、嗔心,就不单是制止了当下的一念贪欲和嗔恨,以后的一连串的恶行连锁反应都会因此而终止。善和恶它之间就是这样的,当我们在修善时,恶是无法同时存在的,修善恶业就终止了,不单是终止了恶业,而且善法的相续增长了,并终止了恶业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念是这样,第二念也是这样,如果一天是这样,一个月是这样,一年也是这样,这个作用是双向的,当你在修善法时,同时终止了恶业;当你在造恶业时,善法就终止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选修善法不要选择造恶业呢?实际意义上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在生贪、生嗔时言行要暂止,犹如大树一样稳重安住。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56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