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5课
《入菩萨行论》分十品,前三品主要是令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四、五、六三品是在生起的基础上让菩提心再再地稳固,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稳固的基础上,让它增长到达圆满,第十品是把一切善根回向法界有情共同成佛。
《入菩萨行论》是使凡夫初学者从最初没有菩提心到生起菩提心,最后让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论典。此论宣讲的内容是我们修持菩萨道的核心和窍诀,看似简单的颂词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深奥的道理,是趋入菩萨行的甚深论典。
作为初学者,我们要抛弃相续中凡夫的习气和思维方式,让身心安住在菩萨道中。我们现在的想法、行为是相应于轮回的,而菩萨的发心是非常清净、伟大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有情。我们不要用凡夫的思想和分别念来理解《入行论》的颂词,觉得很容易、很简单,其实它宣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应该了知:我们的想法和菩萨的想法差距很大。无论任何事物,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看,结果只会相应于自己的理解层次。以凡夫的眼光去看菩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把菩萨的行为理解为凡夫的行为,这样肯定不是真正的“入菩萨行”。
我们应该了知菩萨是怎么想的?菩萨的思想是什么?菩萨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对待众生?只有了知菩萨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才能帮助我们摆脱凡夫人的思维模式,趋向于菩萨行,靠近于菩萨行。现在并不是把高高的菩萨行拉下来相应我们的凡夫心,而是让我们的凡夫心逐渐上升到菩萨行的高度。
论典中有很多窍诀,我们不能以凡夫的思维模式去看菩萨行。我们看词句很简单,是因为通过我们的智慧和思维方式看《入行论》时,就理解为相合于凡夫思维方式的菩萨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走样的,因为已经被凡夫人的分别念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扭曲了。
所以,我们学《入行论》一定要知道菩萨行的关键是菩提心,而菩提心是以利他为终极目的,与凡夫人以自利为终极目的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学菩萨道还是以自己的分别念、我爱执和自私自利的心来学,心里想:学《入行论》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一点不考虑自利是不现实的,但要了知这肯定不是《入行论》的核心思想。最初不可避免地会受我执的影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观念必须要转变。
我们逐渐趋入《入行论》的学习,就会发现《入行论》是一部讲利他的论典,讲怎样利他,甚至讲到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利、放弃自利去利他;没有任何条件、一心一意地利他,这就是《入行论》为我们传递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通过学习、修炼,上升到菩萨利他的高度,让我们逐渐接近菩萨行的行为。
《入行论》已经学习到第五品,此时应该慢慢思考,或者在禅修、观修菩提心时向利他的思想靠近,并不只是为了得到讲闻《入行论》的功德、为自己种下成佛的善根。当然,这种想法比世间八法要好得多,但严格来讲,《入行论》揭示的是完全无我的利他。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应该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纯粹的利他心、菩萨行,就是真正地完全抛弃自利,一心一意地利他,这是我们的目标。
现在我们达不到这个目标,但并不等于永远达不到,我们必须观察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从早到晚有多少心是利他心?有多少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心?修菩提心时,这颗心是否已被我执所染污?行持菩萨行时,如此经常观察,逐渐通过禅修等方式调整,辅以积累资粮、忏罪,这样我们的心就可以和菩提心的修法逐渐相应,让我们的心转化为利他菩提心的状态。只有我们的心成为了菩提心,大乘的道路才显现;没有菩提心,大乘的道路是不会显现的。世间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道路已经修好,我们可能误打误撞地走上去,迷迷糊糊地乘上一辆车到达终点。在大乘菩萨道中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只有当我们的心达到菩提心的状态时才有所谓的菩提路;我们的心没有达到就没有路,没有路,我们指定目标就没什么用了。
我们修习《入行论》,要看其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本论从头到尾都是让我们生起利他心。生起利他心的同时,什么是它的障碍?就是我爱执。我爱执对于生起利他心是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打破自私自利的心,一方面也要努力地生起利他的意乐,这是绝对不能忘失的,力争把我们的心调整到利他心的状态,这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第四品、第五品主要是讲持戒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在第四品是从“不放逸”的角度讲守持菩萨戒,第五品是以“正知正念”的方式守护菩萨戒。第五品开篇就讲到:如果我们想要护戒,必须要护心;如果要护心,必须要守护正知正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这里已经把修行的次第讲得非常清楚,操作性很强,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观察、分析,就能够找到修行的方法,就怕学习时马马虎虎,似是而非。所以,我们学这部论典时要认真地学习,好好地思维,尽量把学习掌握的观点付诸于平时的实践。做善行时,以菩提心来摄持;闻思修时,尽量以利他心来摄持。即是:我做这个善法的终极目的是利他;至于我发愿成佛也是为利他;我得到功德也是为利他;终极目标就是为利他。
第五品中现在讲到了“一同趋入”,前面的科判身体所做已讲得很清楚,就是平时我们应该怎么看,应该怎么做。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尽力遍观察”:我们要竭尽所能、周遍地去观察我们这颗犹如狂象一般的心。观察它干什么呢?观察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我们这颗心是否牢牢地、紧紧地系在忆念正法的柱子上,拴得很紧,没有松开、没有走失?我们一定要经常这样观察。此处把我们的心比喻成狂象。狂象前面提过,印度有很多大象,比如给它灌酒就会迷失本性、发狂;有时是通过各种因缘,它的心开始发狂,就出现了狂象。有单头的狂象,也有狂象群。如果大象开始发起狂来,无论见到什么,它都想摧毁,狂象是不受控制的。同理,我们这颗心如果不调伏,也就犹如狂象一样非常地粗暴、难以驯服。
古印度驯象使用食物或铁钩。在上师的讲记中也讲了一个公案:有一次,大象犯了错误,让国王受到很大的惊吓,差点丧命。国王对驯象师说:如果象没有调伏,就不该让我骑;如果已经调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驯象师说:实际上我已经调伏了它的身体,但是它的心我没有调伏。国王不相信,于是驯象师就做试验:把一个铁丸子烧得通红,拿着铁钩命令象把铁丸子吞下去。公案中描绘了大象的想法:把铁丸吞下去是死路一条,但是和被铁钩钩裂大脑的痛苦相比,还是选择吞铁丸。它知道铁钩是最严厉的惩罚方式,相当于人间最严酷的严刑拷打,它情愿选择吞烧红铁丸而死,也不愿意被铁钩钩裂大脑而死,就在围观中吞下烧红的铁球而死去。国王看了之后非常震惊:你驯象都到了这个程度,让它吞烧红的铁球,明知要死都会吞,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情况呢?驯象师说:实际上我只能调伏他的身,不能调伏他的心。
世间的上司有时也通过钱财或者通过威胁说:好好干就给你发工资,不好好干,我就要惩罚你,乃至要你的命。这时下属就会很听话做事情,此时他的身体被驯服了,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有时身体服了心并不服;有时身体服了心也服了,他会对这个人很尊重,也会为他做事情。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假如有人出更高的报酬,或者这个人面临更严厉的惩罚,他的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之所以服从也许是因为给的钱多,也许是受到了要挟、警告等。所以,对他的身体和心的调伏都是暂时性的,通过某种因缘而显现的,根本的东西没有触及,所以,一有变故,仍然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医生可以调心、调身,有些心理医生对浅层次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会有一些收效。但是疾病的根本没有调伏,因为人们无始以来习惯了我执的状态,很多习气种子根深蒂固。
驯象师的公案里的国王,实际上是佛的前身。佛陀出世后,讲了佛在因地初发菩提心的故事,有一品叫“大光明王发心品”,当时国王的名字是“大光明王”,他问驯象师:世间上有没有人既能调伏身也能调心?这时很多天人、圣者加持驯象师说:世间有佛陀既能调人身,也能调人心。大光明王听到此话后,大乘种性瞬间得以苏醒,浑身汗毛竖立,热泪盈眶,烧香向十方空中供养。他说:既然能调身也能调心,我要发心成为佛陀。他发心后经过三个无数劫修持菩萨道,最后成为释伽牟尼佛。我们看公案、传记都知道,佛陀既能调人身,也能调人心,而且调心是究竟的调,不是暂时调心。
暂时调心就是我给你报酬,他的心向着你;或者我给你压力,他的心向着你,这是暂时调心,但遇到因缘还会变化。佛陀调心的方式是究竟调,为什么是究竟的调呢?他可以从根本调伏自己的心。我们看跟随佛陀修学,已经成功调伏心的人当中,有谁以前调伏了心后来又退失的?诸佛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成功调心之后又退失的有吗?没有;菩萨成功调心之后堕落的也没有;阿罗汉如舍利子等,成功调伏自己的心后,失去自己境界的也没有。由此可知,这是究竟的调伏。
我们流转到现在,在世间中暂时的调伏已经周而复始很多次,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出世后,宣讲了清净正法,宣讲了究竟调心之道,而且有无数成功调心的事例。所以,我们现在很有幸,遇到了调心方法---观察心的正知正念。
调心有很多种:有针对粗大分别念的调伏,有对中等分别念的调伏,有对最细微分别念的调伏,不管是对治哪种分别念,佛陀都有完整的、可以操纵的教法,它不是哲学、纯理论的东西,是可以付诸于实践的教法,实践之后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我们要选择这种调心的方式,…
《《入菩萨行论》第5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